今天的中国就像一个弓如满月,弓背就是沿海三大发动机连起这一条经济带,弓弦拉开以后着力点就在西部。如果成都把持这点,成都就可以代表西部跟东部对话,跟全球对话,这个机会将是前所未有的。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紧紧抓住“休闲”不放?这一方面与成都的水土和成都人的个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差异化竞争的必需。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以人为本的竞争。
在工业化竞争时代,成都人劣势尽显:热衷投机,热衷务虚,缺乏实业心态和实干精神,好逸恶劳,效率低下;但到了第三产业成为城市跨越式发展助推器的时代,成都人的优势却显现了出来,那就是善于经营,勇于创新,优于生活,长于兼容,敏于时尚,娴于文化,精于品位。
我经常喜欢拿成都与重庆做对比。这两座城市都非常有个性,历史上就是一对欢喜冤家。大诗人李白曾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重庆的确是开门见山,云山万重,重峦叠翠,翠崖临江,崎岖难行。而成都却别有天地,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和风貌。这里绝无“蜀道”迹象,而是一马平川,江流绕郭,田畴交错,沃野千里,好雨知时,蕙风常至,人民殷实,生活安乐,由此也造成了成都的人杰地灵、骚客辈出。正所谓“巴山蜀水”,巴山是重庆的山——“君到渝州见,广厦缘山积。荠树岭巅疏,荒崖壁岸奇”。蜀水则是成都的水——“锦江春色来天地”、“春流绕蜀城”。按说重庆也多水,但那是滚滚长江水和滔滔嘉陵江,虽不乏豪迈之气,但是与成都温柔的、曾经可以浣花涤锦的府南河完全是两码事。重庆山多显阳刚之气,成都水富含阴柔之美。这也正是这两个城市的典型特征。
自古巴出将、蜀出相,重庆人卖“巴将军酒”,成都人叫卖自己的“文君酒”,成都有看不完的人文古迹、抒不完的怀古幽情。而到了重庆,则有壮怀激烈的铮铮铁骨和九死不悔的火热**。民间流传一句话,“成都的男人像女人,重庆的女人像男人”。这反映出成都是温柔乡,是安乐窝。
单单是通过一个火锅,我们也可以知晓成都和重庆的差异。大家知道,川菜的最大特点是化腐朽为神奇。历史上的四川虽为“天府之国”,但劳苦大众依然很贫穷,川菜中许多叫得响的精粹,多来自民间,甚至是叫花子们的创造物。四川火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早以前,重庆朝天门码头上,生活着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脚夫和船工。冬天一到,饥寒交迫之时,既能果腹又可取暖的东西,就是一大锅辣椒汤。终于有一天,聪明的脚夫、船工发现,富人家遗弃在江里的猪下水、牛下水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尤物。于是将其打捞上来,清洗干净,下锅烹煮,几味调料下去,没想到竟然鲜美无比。于是这种食品就成为下里巴人口中的美味。但声名远扬并不能代表它就能登大雅之堂,达官显贵受其身份所累,自然对它不屑一顾。
久而久之,火锅才在重庆的中下层人士中流传开来。只不过重庆火锅无论从用具、烹饪技艺等方面来说还都比较粗糙。直到有一天,火锅流传到成都,那里的公子哥们吃腻了山珍海味后,也要吃一吃下里巴人的火锅尝尝鲜,吃完后感到果然名不虚传。随后成都人不但接受了火锅,而且将它进一步提炼升华,去粗取精,不但出现了各种各样精美细致的“锅”,而且研究出了各种口味的专用调料,主料也不仅有猪下水、牛下水,还有海参、鱿鱼之类。巴人创造的火锅,被蜀人推上了大雅之堂,而且风靡全国,成为川菜中的一个极品。一个小小的川味火锅,折射出巴蜀文化的独特韵味:重庆人受“码头文化”的深刻影响,富有**,同样擅长创造,但缺乏精细;成都人享受生活,带有浓重的市民文化色彩,追求生活的品位,所以,巴人的手创造出来的新生事物,经过蜀人的手精心修饰,两种文化珠联璧合,就一定会打遍全国。
那么,为什么是“西部之心”呢?我们当时判断,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发展成就了沿海三大经济引擎,一个是以广深为核心的珠三角,二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三是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这三大发动机参与全球大循环,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东部与西部的差距不断拉大,如果火车头跑得太快,车身车尾跟不上就会出大问题,就会断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了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西部大开发也不可能一哄而上,必须有一个能与东部三大经济引擎相呼应的龙头、抓手和发动机。西部就需要有一个中心城市来扮演这个角色。
三个城市有这个可能:西安作为千年古都、西北的中心城市得天时;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得地利;成都虽然不具有天时、地利,但如果在前两者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它有可能占人和,这就是思路决定出路。
当重庆还沉醉在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的光环下,当西安还怀抱千年文化难以突破时,成都反而有机会乘势整合各方力量,率先崛起。当时我们把这个判断画成一张“张弓搭箭图”,今天的中国就像一个弓如满月,弓背就是沿海三大发动机连起这一条经济带,弓弦拉开以后着力点就在西部。如果成都把持这点,成都就可以代表西部跟东部对话,跟全球对话,这个机会将是前所未有的。
按照这个思路,今天的成都大家都已经看到,成了中国的一个样板区,从城市实力到城乡统筹,从全域成都到所谓的现代田园城市,一直在往前走。几年后,成都人已经不满足于在中国城市的声名,他们希望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这个城市。在征集全球广告时,很多人提供了很好的东西,但是都打不动成都的市委市政府,最后找到我们,我们送了八个字——西部之心,典型中国。
“西部之心”,体现了成都的雄心,扮演中西部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还有物流中心、创新中心、研发中心、会展中心,“典型中国”这句话含义更深,在今天的全世界都关注中国的时候,人们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看到上海,说都超过了发达国家,“中国威胁论”四起;看到我们西部的某些地方又说怎么像阿富汗,这看到的都是局部。成都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既有昨天又有今天,所以叫“典型中国”。
一个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借东风固然重要,但是方法更加重要。方法得当,得天时拿地利占人和,假以时日,必有天地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