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世博会这个机遇后,云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一不小心还把丽江、香格里拉板块都拉动了起来,现在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整个中国区域营销和城市营销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千金难买回头望,先讲一个很多年前的案例。1997年夏,云南正准备迎接两年后即将在昆明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今天世博会在中国已不稀罕,但在当年,却是了不起的大事。起初,云南考虑得很简单,认为世博会就是世博园,拿3000亩地建好场馆,让每个国家自己投资在其中建一个园就算大功告成。可照这个思路走了一段时间后,主办方发现压力很大,一是会展规模空前,投资巨大,时间紧;二是没有操作经验,加之时间跨度半年,后续跟进困难。如何将世博会当成一个项目运营心里没底,于是他们找到了我们的工作室,请我们为世博会写一出新剧本。
我们介入以后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原来,云南拿到这次活动纯属偶然。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全力申办2000年奥运会,最后以两票之差惜败悉尼,梦想没有实现,于是有人提议,既然办不了体育界的奥运会,可以申办园艺界的奥运会,影响同样不小。经过努力,北京拿到了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办资格,但随后提出了一个条件,需要中央巨额拨款支持,否则很难启动。那时候的中央财政不像现在这样有钱,一听要花大钱就头疼,于是申办下来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变成了烫手山芋。不久以后,碰巧一位国家领导人到昆明视察花展,看到琳琅满目的花卉,不觉灵机一动,就问云南能不能考虑把世界园艺博览会接下来,当时的云南领导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看起来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云南的乐于承担一方面解决了北京的难题,另一方面,虽然那个年代对会展经济还比较陌生,但云南至少意识到,世界园艺博览会花落昆明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既是一次向外界展示云南魅力的机会,同时也带有几分完成政治任务的味道。于是1996年年底,云南的一位副省长亲赴巴黎扛回了大旗。按照政府常规的做法,云南开始招兵买马,规划设计,投入世博园的建设中来。云南有底气是因为自己不差钱,多年来一枝独秀的烟草工业为云南带来了滚滚财富,启动资金并不吃紧。那么,随后的忧从何而来呢?
主要是如何持续经营,世博会借的是烟草行业的钱,以后还钱的问题怎么解决?还有,世博会没有凝聚全省人民的共识,很多人不支持,认为这只是长官意志,对云南没有什么意义。各种议论都有,有人说世博会是无底洞,是老虎机;有人说是劳民伤财工程,是政府形象工程。我们来到了建设中的世博园,听说日本一个由政府、企业、民间人士组成的考察团也刚到达,第一个申请展位,并要求展示面积10000平方米,远远超出了原来规定的每个国家3500平方米的标准。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现有的世博园有三个“小”:规模小,气势小,视野小。
做任何事情,首先一定要“定位”,要找“魂”,要找出它的高度,高举高打。如果你把这个制高点找到了,就能纲举目张。后来我们用了一个月,几乎跑遍了云南,明白了世博会的价值。首先,云南有自己的独家优势,这块大地有着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个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历来是生物资源大省和旅游资源大省,这些优势都是天生的、无可替代的,前途不可限量;其次,云南作为旅游大省的形象已有了一定的口碑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我们判断,当时的云南经济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云南极有可能借助世博会完成一次飞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只是为办会而办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场馆建设和诸多琐事的协调上,固然也可以办成,但结果肯定是雨过地皮湿,出力不讨好。更重要的是,如果云南不能借助世博会完成从一个烟草大省向旅游大省,从一个有色金属大省向绿色生物大省的转型,不抓住产业升级换代的机遇,将留下历史的遗憾。
我们最后总结出了三句话:第一句话,世博会不是世博园,而是历史给云南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第二句话,办世博会,是要把云南送出去,把世界请进来,把云南从旅游资源大省变成旅游经济强省。第三句话,世博园只是一个支撑杠杆的支点,长达半年的世博会才是真正的杠杆。通过世博园这个支点,用长达半年的世博会的城市营销,把云南真正撬动起来。
此外,我们还给云南的形象定位为八个字——“万绿之宗,彩云之南”。这个思路和方案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同。大的思路确定以后,世博会成功开幕了。当时的很多中央领导都想要过来看一看,这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和云南省省委书记说,中央领导千里迢迢飞过来,难道看了世博园就只能去看石林吗?这既是你们的损失也是他们的损失。所以,云南必须有全新的产品。后来,云南不负众望,下了很大功夫,把包括丽江、大理、中甸在内的整个滇西北给推了出来,丽江的机场就是那时的成果之一。
结果表明,抓住世博会这个机遇后,云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一不小心还把丽江、香格里拉板块都拉动了起来,现在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整个中国区域营销和城市营销的第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