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并不只凭理性行动
■“拥有感情”的人类
人类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并做出行动时所利用的大脑不过1%,其余的99%则由感情与无意识占据。人类大多是凭借感情与无意识来行动的,所以人类很难单纯“依理而行”。
感情对于人类的思考、判断基准乃至记忆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一旦对一个人产生了好感,那么你就能很快接受那个人的所有行为,反之则截然不同。假如是在后者的情况下,那么在工作进行中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有时它也许会使你产生误判。
图表16 ◆ 人类展开行动的原因
人类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来采取行动,我们虽然看似在进行理性的判断,实则大多受到了感情与无意识的左右。必须注意的是,不要在思想上唯我独尊。了解人类大脑的缺陷非常重要,养成从第三者的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看法、想法的习惯也很重要。
但是,我们有时也会很难理解对方的感情。有时,当你的言行与对方的感情相左时,不论你的道理多么条理清晰且具有说服力,对方还是不会赞同。
■语言的力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的行为不需要逻辑”。对于人类来说,逻辑很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所说的逻辑也可以替换为理性与语言。人类通过组织语言创造世界观。为此,即便只是在语言的世界里,其中也有着仿若真实的行为。例如,很多人认为8月15日是终战纪念日,但在国际法上战争结束日期是1952年4月28日。
语言会带给我们印象,而我们又会因为这种印象而使思考、行为受到限制。我们也将之称为社会构成主义,其主要含义就是指人们利用语言创造世界观,而我们又受到了这一世界观的左右。从这一点上来说,语言非常重要。而且,语言的构成具有理性,而对于人类而言,理性又必不可少。
不过,日本人实际上并不善言辞。
如同“心领神会”“以心传心”等词语一样,日本人倾向于重视带有依存于某种情境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用明确的语言来表现,而是依存于某种情境,进而去解读他人的内心。这种传统思想认为,这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重要资质。
你无法粗略地对这种日式组织的交流方式用好坏加以判断。
日式组织中的沟通交流的优点是没有成本。每次在进行谈话时,即便没有按顺序向对方一一说明每件事的缘由,对方也自然能够明白。这样就节省了时间。但这种沟通交流方式要以长期持续的关系以及双方各方面性质相似为前提。
但是,商业中的沟通前提则是与拥有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人进行交流。而且,在世界范围做生意时,双方价值观上的差异会更大,仅靠双方相互揣测对方的心意则无法顺利地进行沟通。如果你觉得“不用明说对方也能明白”,那么即便你的英语非常流利也无法与对方顺利交流。以“对方无法简单明了地理解自己的感受”为大前提时,如果不把话说得详尽明白,就无法进行沟通。
其实,在组织内部的管理上也是如此。过去培养部下时会以上司为榜样,或者是双方在心中默默地相互了解。但是,在环境变化激烈时,此前的常识则往往会无法适用。在这种时候,相互确认好对方说的每句话再进行讨论最为重要。
■选择的矛盾性
在思考“人类的不完美”时,我们首先要了解“选择的矛盾性”。这在进行管理时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选择的矛盾性”是指,人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对事物进行判断,但现实却无法这样做。
每个人都处于社会这一层面中,并在其中做出决策。由于其所处社会的规则已经内在化,因此即便想要进行自由选择,大多数人也会在受到文化、社会规范的制约下行动。
买东西时,如果有两个同样的商品,一个在物理上靠近我们,而一个较远,那么我们就会选择购买靠近我们的商品。这也是一种选择的矛盾性。我们的行动受到环境的限制,即便是在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也同样会去拿能够轻松到手的东西。
组织内部也是如此。一旦隶属于企业等特定组织,即便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会在无意识中以组织的标准去进行判断。我们有时也会偏颇地把极其个人的见解当成能够代表公司的意见。
尤其是在社风极强的传统型公司里,它们之所以无法产生新的创造性想法的重大原因之一也在于选择的矛盾性。
在管理中,必须要注意自己或下属是否掉入了选择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