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缩短路程,向导避开右边正在施工的道路。那条道路,受到温迪亚山支脉起伏不定的阻碍,并不是费雷亚斯·福格想走的那条最短的路。帕尔西人十分熟悉当地的大路和小巷,认为穿过森林可以少走二十英里,大家相信了他。
费雷亚斯·福格和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坐在椅子里,只露出脑袋,由于向导驱使着大象快速行进,他们被大象的疾走颠簸得厉害。但是,他们以最为英国式的冷静忍受着这种境况,很少交谈,几乎看不到彼此。
至于万事通,他坐在大象背上,直接承受着颠簸,他按照主人的叮嘱,克制着,咬紧牙关,不然他的舌头可能早就被咬断了。这个好小伙儿一会儿被甩向大象的脖子,一会儿被甩向大象的臀部,摇来晃去,像是跳板上的小丑。但是他开着玩笑,在鲤鱼翻身的间隙哈哈大笑,他还不时从旅行袋里掏出一块糖,聪明的奇乌尼用鼻子接过糖,一刻不停地继续它规律的步伐。
经过两小时的行走,向导让大象停下来,给它休息一小时。这动物先是在附近的池塘里喝了水,然后吞吃了树枝和灌木。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对休息并无怨言。他已经累得散架了。福格先生却像刚起床一样精力充沛。
“真是条铁打的汉子!”旅长看着他赞羡地说。
“还是千锤百炼的钢铁。”万事通回答说,一边忙着准备简单的午餐。
正午,向导示意出发。景色很快变得相当原始。在大片的森林之后,是一些低矮的罗望子树和棕榈树,接着是广阔而干涸的平原,布满了瘦弱的灌木和大块的正长岩。整片本德尔肯地区少有游客光顾,居民是些狂热的宗教徒,在印度教最可怕的修炼中变得冷酷无情。在这样一块被印度贵族势力充分渗透的土地上,英国人的统治无法正常建立,无法深入温迪亚山区的老巢。
好几次,他们看到一群群凶狠的印度人,他们看到大象疾走而过时,做出愤怒的手势。另一方面,帕尔西人也尽量躲避他们,把他们当作遇上就要晦气的人。这一天,他们很少看到动物,只有几只猴子,它们扮着鬼脸逃窜开去,把万事通给逗乐了。
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使这个小伙子惴惴不安。到了阿拉哈巴德火车站,福格先生会怎么处置这头大象?把它带走吗?不可能!购买的钱再加上运输的钱,会让人破产。卖掉它,放走它?这头可敬的动物值得人好好善待。万一福格先生把它送给自己的话,万事通会觉得非常尴尬。这让他思索个不停。
晚上八点,一行人已经翻越了温迪亚山的主要山脉,于是他们停在北山坡脚下,在一间平房里休憩。
这一天,他们大约走了二十五英里路,还要再走同样的路程,才能抵达阿拉哈巴德车站。
夜里很冷。平房里,帕尔西人用枯枝点了一堆火,产生的热量令人惬意。晚饭吃的是在科尔比买的东西。他们疲惫地吃着,谈话断断续续,不久就鼾声四起。向导守在奇乌尼边上,大象靠在一棵大树上,站着睡着了。
一晚上平安无事。偶尔有几声猎豹的吼声,掺杂了猴子的尖叫,打破了宁静。但是,那些食肉动物仅仅是吼叫,没有对平房里的客人们表现出敌意。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沉沉地入睡了,像是一个精疲力竭的军人。万事通辗转反侧,在梦里重复着白天的路途颠簸。至于福格先生,他睡得很安稳,就像睡在萨维尔街上他安静的房子里。
早上六点,大家重新出发。向导希望在当天傍晚到达阿拉哈巴德火车站。这样,福格先生只损失了部分之前节省的四十八小时。
他们爬下温迪亚山最后一段山坡。奇乌尼重新迈起了迅速的步伐。将近正午,向导绕过卡兰杰尔镇,这个小镇位于恒河支流的卡尼河畔。他总是回避有人居住的地方,感觉在荒无人烟的野地里会更安全,这里是大河最初下陷的洼地。阿拉哈巴德火车站在东北方向不到十二英里处。大家在一丛香蕉树下休息,香蕉像面包一样有益健康,用他们的话说“像奶油一样香甜”,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下午两点,向导带领着大家进入一片茂密的森林,需要穿过好几英里的距离。他喜欢在树林庇护下赶路。不论如何,迄今为止,他没有遇到任何凶险,这次旅行眼看要安然无恙地结束了,这时,大象发出了一些不安的信号,突然停了下来。
这时候是下午四点。
“怎么了?”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问,把脑袋探出椅子。
“我也不知道,我的长官。”帕尔西人回答,侧耳倾听浓密的枝叶下掠过的隐隐的呢喃声。
过了一会儿,这种呢喃声更加听不清楚,像是一场音乐会,非常遥远,有人的声音,还有铜管乐器声。
万事通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福格先生耐心地等待着,一言不发。
帕尔西人跳下地来,把大象系在一棵树上,自己便遁入最茂密的矮树林中。几分钟后他返回,说:“一队婆罗门[1]从那边走过来。我们尽量不要让他们看见。”
向导解开大象,把它引到一片矮树丛里,叮嘱大家不要下地。他自己准备好,万一需要逃跑的话,迅速跨上坐骑。但是他想,这队僧人经过的时候,不会看到他,因为树叶浓密,把他完全遮挡了起来。
人声和乐器的嘈杂声音接近了。单调的歌声混杂了鼓声和铙钹声。很快,打头的队伍出现在树林下,离福格先生和他的旅伴五十来步。他们很容易透过树枝,看清举行这个宗教仪式的奇怪人员。
第一排走着一些僧人,他们裹着头巾,身穿镶花边长袍。一些男人、女人和孩子簇拥着他们,唱着某种挽歌,歌声被均匀间隔的铛铛鼓声和铙钹声打断。他们后面,有一辆宽大轮子的彩车,轮辐和轮缘上画着盘踞的蛇,车上有一尊面目狰狞的雕塑,车子由两对披着华丽装饰的瘤牛牵引。这尊雕像有四条手臂,身体是暗红色,目光让人惶恐不安,头发凌乱,舌头垂下,嘴唇染上了散沫花和萎叶的色素。脖子上围着一串骷髅头,腰间是断手组成的腰带。它站在一个卧着的无头巨人上。
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认出了这尊雕像。
“卡丽女神,”他喃喃自语着,“爱情与死亡女神。”
“死亡女神,我同意,但是爱情女神,绝不可能!”万事通说,“这女人长得那么丑!”
帕尔西人做了个手势,示意他闭嘴。
雕塑周围,一群年老的苦行僧手舞足蹈、东奔西跑,活像是抽风,他们身上涂着一条条褐色条纹,布满十字形的切口,鲜血一滴一滴直往下淌。这些愚蠢的着魔者在印度教的重大仪式中,冲到雅哥诺特[2]的车轮底下。
他们身后,有几个婆罗门穿着华丽的东方服饰,拖着一个摇摇欲坠的女人。
这个女人很年轻,像欧洲女人一样肌肤洁白。她的脑袋、脖子、肩膀、耳朵、手臂、手、脚趾,都戴满了珠宝、项链、手镯、耳环和戒指。一件缀满金箔的紧身衣,罩着一层薄纱,勾勒出她的身姿。
在这女人身后——形成强烈对比的——那些卫士,腰上佩带着出鞘的大刀,手持镶嵌金银丝图案的长手枪,抬着一台轿子,轿子上躺着一具尸体。
这是一具老人的尸体,穿着拉贾的华丽服饰,像他生前那样,裹着镶满珍珠的头巾,身穿金丝长袍,束着镶钻石的羊绒腰带,佩带印度大公的漂亮武器。
随后是乐师和狂热信徒组成的卫士,他们的呼喊声有时都盖过了乐器震耳欲聋的喧嚣声,这是丧葬队的尾巴。
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望着这盛大的仪式,脸上有一种奇特的哀痛神情,他朝向导转过身去。
“是殉夫自焚!”他说。
帕尔西人点头赞同,将一根手指放在嘴上。长长的队伍缓缓从树丛下走过,一会儿工夫,最后几行人消失在森林深处。
歌声渐渐消逝。远远地还传来几声叫喊,终于,喧嚣过后的沉寂来临。
费雷亚斯·福格刚才听到弗朗西斯·克罗马蒂吐出的这个词,等这个队伍一消失,他就问道:“殉夫自焚是怎么回事?”
“福格先生,”旅长回答,“殉夫自焚是一种活人献祭,不过是自愿献身。您刚才看到的这个女人,明天凌晨就会被活活烧死。”
“啊!这些浑蛋!”万事通义愤填膺地惊叫起来。
“那具尸体呢?”福格问。
“这是一位大公,她的丈夫,”向导回答,“本德尔肯地区一位独立贵族。”
“怎么,”费雷亚斯·福格又说,他的声音没有透露一丝情绪,“这种野蛮习俗还继续存在于印度,英国人不能把它给取消了吗?”
“在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回答,“这种祭祀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对野蛮地区,尤其是本德尔肯地区,却没有丝毫影响。温迪亚后山的北面,依然是个杀戮和劫掠不断发生的场地。”
“不幸的女人啊!”万事通喃喃自语,“要活活烧死啊!”
“是的,”旅长又说,“要烧死,如果她不被烧死,你们想象不到她会被亲人逼到怎样悲惨的境地。她的头发会被剃光,只供给她几把米饭,把她赶出家门,她会被当作一个不洁的牲畜,最后像条长满疥疮的狗一样,死在哪个不知名的角落。所以,这些可怜的女人想到这种生不如死的状态,往往宁愿接受这种酷刑,远非出于爱情或者宗教狂热。不过,有时候,献身确实是自愿的,必须要政府的有力干涉,才能制止,就是这样。几年前,我住在孟买,有个年轻寡妇向政府申请,准许她和她丈夫的尸体一起焚烧。正如你们所想的那样,政府拒绝了。于是那寡妇就离开了孟买,逃到了一个独立大公的领地,在那里实现了献身。”
旅长这样叙述时,向导在摇头,旅长一讲完,他说:“明天拂晓举行的殉葬可不是自愿的。”
“您怎么知道?”
“这件事在本德尔肯地区家喻户晓。”向导回答。
“可是,这个不幸的女人看起来不做任何反抗。”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说。
“这是因为他们用大麻和鸦片把她熏得迷迷糊糊的。”
“他们要把她带到哪儿去?”
“带到皮拉吉神庙,离这里两公里地。她会在那儿过夜,等待着殉葬时刻的到来。”
“殉葬什么时候举行?”
“明天,天刚亮的时候。”
说完,向导把大象从茂密的树林中牵出来,爬上了它的脖子。但是,他要吹口哨,催它出发时,福格先生阻止了他,对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说:“我们救下这个女人吧?”
“福格先生!救下这个女人……”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惊呼。
“我还提前了十二个小时。我可以用在这里。”
“瞧呀!您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哪!”弗朗西斯·克罗马蒂爵士说。
“偶尔吧,”费雷亚斯·福格轻描淡写地回答,“如果我有时间的话。”
[1] 婆罗门:印度的祭祀贵族,社会地位最高的一等种姓。
[2] 雅哥诺特(Juggernaut):印度神,拥有无可阻挡的力量,摧毁一切挡在它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在英语中,这个单词表示“世界主宰”“强大的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