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30 贯通式地阅读文献群【要素矩阵表】(1 / 1)

① 收集文献并将其按照出版年份排序

② 选出一些可以放到矩阵表中的要素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或者此次文献调查的目的)和当前收集到的文献来决定在要素矩阵表中加入哪些项目,因此要素矩阵表的构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三个必备项目要放在矩阵表的最左边三列。

(a)作者、书名、刊名等书目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找到这些文献。

(b)出版年份等:为了按照出版年份给文献排序。

(c)文献的(研究)目的:有些文献直接写明了研究目的,有些文献则是提出了假说或是研究问题。

当我们以研究论文为对象制作要素矩阵图时,以下几个项目也经常出现[47]。

(d)自变量和因变量[48]。

例如,在“吸烟对肺癌的影响”这一研究中,“吸烟量”(频率)就是自变量,“肺癌的发生率”就是因变量。

(e)研究设计(研究的种类:案例研究等描述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或是实验性研究)。

(f)研究对象(数量、单位、属性)。

(g)数据集与数据源。

(h)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收集时间。

(i)使用的指标与测量尺度。

(j)统计分析的手法和前提条件。

(k)作者认为本研究有哪些意义和优点。

(l)作者认为本研究有哪些缺点。

(m)引用文献。

(n)资金来源。

……

(z)关于以上项目,矩阵表的制作者有哪些评价或是看法。

③ 从文献中找到这些要素,填写到相应的格子中

决定好要整理哪些要素,有了固定的格式后,接下来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来分工合作填写表格。这种分工既可以按照文献,也可以按照要素,比如让一个人从一部文献中找出所有的要素,或是从所有文献中找出同一要素。

④ 对完成后的要素矩阵表进行解读, 将自己注意到的地方写下来

当我们收集了与某一方向或是学科领域相关的文献,制作好要素矩阵表后,就能够看到这些文献(或是大部分文献)有哪些共通点,各个文献又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如果您在制作要素矩阵表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什么,或者是在之后重新阅读的过程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都可以用笔写下来。

例如,当我们在阅读各个项目所对应的纵列时,可以了解到以下内容。

·都有谁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又有谁在过程中给予了帮助?→论文作者与合作研究者所对应的纵列。

·这个方向的研究都是在哪里(哪个研究机构)进行的?→论文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所对应的纵列。

这个方向的研究都一定会(或频繁地)引用哪些文献?→参考文献所对应的纵列。

·这个方向的研究中经常会使用哪些数据集?→数据集所对应的纵列。

·这个方向的研究资金通常是来自哪里?→资金来源所对应的纵列。

在要素矩阵表中,我们会将与某一主题或是学科领域相关的文献按照出版年份顺序排列。因此,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这些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个方向的研究在初期通常会怎样去进行设计?(选取什么样的案例来进行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是从何时开始引入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只要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阅读“研究设计”所对应的纵列,就可以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除了这些研究中的共同点以外,有了要素矩阵表,我们还能看到这个方向的研究还有哪些空白,或是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这些空白和不足之处,也许就是接下来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这个方向的先行研究中,研究对象几乎全都是成年人。→很少有研究以10~20岁的青少年为对象。

·在这个方向的先行研究中,方法A和方法B都有相应的比较对象,而方法C还没有。

关于“顿悟问题解决”的要素矩阵表

“贯通式”地阅读多部书籍和论文

要素矩阵表也是第一种利用表格来整理多部文献的方法。利用要素矩阵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文献中抽取出共有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

前文中所介绍的目录矩阵表(方法28)和引用矩阵表(方法29)的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如何利用矩阵表来撰写护理研究的文献综述》(Health Sciences Literature Review Made Easy: The Matrix Method)一书,而要素矩阵表则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独创性。

这三种矩阵表都是用来对多部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使文献的内容变得一览无余,但这三种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区别。

其中,目录矩阵表和引用矩阵表中需要填写的项目都是事先决定好的(目录矩阵表中需要填写章节的标题,而引用矩阵表则是需要填写参考文献等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机械化地将这些内容从文献中提取出来。而相比之下,要素矩阵表并没有规定填写的项目,制作者(分析者)需要根据本人的目的和观点来选择。

因此,目录矩阵表和引用矩阵表的制作可以和文献的收集同步进行,而要素矩阵表则必须在大致看过这些文献,把握了文献的内容和倾向后才能够开始制作。

要素矩阵表就是一种脚手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贯通式地阅读自己收集到的文献。

通过这种多轴线式的比较,我们就能够看到该研究方向或是学科领域所共有的背景和语境,这些都是只读一篇文献所无法体会到的。

不仅如此,要素矩阵表还能为我们当前的文献调查指明目标。

当我们填写完表格,从多个角度来比较过这些文献后,就能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知道自己从这些文献中能够得知什么,还有哪些方面不是很清楚,今后应该再去收集一些什么样的文献,以及还可以从哪些新的角度来阅读这些文献。这样简单的一张表格,就能够将我们引向多个主题、多重化的“主题阅读”。

我们制作好的要素矩阵表是一种知识的中间产物,在之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也可以多次重复利用。大家可以隔一段时间后再来重新读一下自己制作的表格,这样应该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因此,我们最好是将自己从要素矩阵表中得到的体会简要地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够随时回顾,看到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了要素矩阵表,我们就不会迷失在众多的文献之中

如果我们想要得出“自己的思考”,必须先有选择地抽取出一些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整合,找到其中的逻辑关系。因此,制作好要素矩阵表后,重新确认其中的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组合和比对,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自学者能够深化自己的理解,获得一些在单纯的阅读中所无法得到的发现(至少可以提升获得新发现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从一张要素矩阵表中多次获得不同的发现,也可以为同一组文献制作一张新的要素矩阵表,这些做法都能够帮助我们在许多文献共同组成的知识前线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获取新的知识。

如果我们仅仅是收集了许多文献,而这些文献的复杂程度超越了我们的思考能力,使我们变得越发混乱,那就变成了本末倒置。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人很难同时将注意力分配在多个对象上。

我们既不是超人,也没有多么博学广识。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同时去阅读多部文献,需要使用一种能够将它们系统化的辅助工具,而要素矩阵表就可以为我们搭建起这样一座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