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21 攀上巨人的肩膀【寻找相关文献】(1 / 1)

① 选择一篇(带参考文献列表的)文献作为起始文献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篇文献作为起始文献,前提条件是这部文献必须带有参考文献列表。如果没有注明参考文献的话,那么在②中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找到该文献作者所撰写的其他文献”了。

② 从起始文献的参考文献列表入手,找到与其相关的文献

选定了起始文献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去寻找与其相关的三种文献。

·找到该文献引用的参考文献

·找到起始文献中引用的文献,以及其参考文献列表中所注明的文献。

几乎所有的学术文献都会注明参考文献。

有了参考文献列表,该文献引用或参考的所有文献都一目了然。论文题目、作者名、收录该论文的期刊名、收录该论文的书名、出版时间全都会写明。只要掌握了这些信息,就能够在数据库中快速查找到文献所在的位置。因此,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查找相关文献最简单的方式了。

而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能找到比起始文献更早的文献,也就是起始文献的作者曾经阅读过的文献。

学术研究的世界日新月异。出版时间更晚的新文献中往往还会有新的见解(这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很重要)和新的参考文献。想要找到这些新的文献,我们还需要使用其他的方式。

·找到该文献的引证文献

通过“被引用”和“被参考”的关系,找到出版时间比起始文献更晚的新文献

只有当一篇文献公开发表后,我们才能够在写作时引用或参考它。因此,“被引用”和“被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会更早一些。

于是有一个人提出,如果反过来,看一篇文献被哪些其他文献引用或参考过,就能够找到出版时间更晚的文献了。这个人就是开发了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15]的尤金·加菲尔德。

这种方法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却很难,需要翻阅大量的论文,将参考文献列表中出现的论文一个一个地录入数据库中。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就能够看到某一论文都出现在了哪些其他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并将这些论文做成一个列表。这样一来,该列表中的所有论文就全都引用了同一文献,出版时间也要晚于其引用的文献。使用这一列表,我们就能够找到那些以同一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所撰写的新论文。

以前,引文索引都是纸质版(例如自然科学领域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人文艺术领域的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领域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等),而现在大家则可以在汤森路透集团创建的网站——Web of Science上付费使用。

除此之外,使用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16]也可以免费查看引证文献。

·找到该文献作者所撰写的其他文献

用作者的名字去搜索该作者所撰写的其他文献

然而,通过上述方法,我们依然无法找到那些尚未被录入数据库中的文献。面对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比较老套的方法,那就是直接输入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找到该作者所撰写的新文献。

现如今,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已经划分得越来越细,大部分研究者都会持续对同一个,或是近似的课题展开研究。因此,同一名作者撰写的新文献中应该会有作者的一些新看法,还会引用一些出版时间更晚的参考文献。

这种方法同样还适用于那些没有注明参考文献的起始文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找的不只是出版时间更晚的新文献,还有专业性更强(在结尾处注明了参考文献)的文献。找到了这样的文献后,我们就可以再以找到的文献作为起始文献,用上述的两种方法来寻找其他的相关文献了。

③ 重复②,寻找更多的文献

用前文中的方法找到相关文献后,我们还可以把找到的文献当作新的“起始文献”,反复使用②中提到的三个方法去寻找更多的文献。

只要我们选定了一篇文献作为起始文献,就可以使用上述的三个方法来找到比这篇文献更早或更晚撰写的文献。

不要想着从零开始

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他人相互关联,无法独立存在。知识也是同样,如果我们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切断,那么孤立的知识也就失去了意义。

任何一项研究都必然是建立在前人做过的研究(先行研究)基础之上,同时也会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研究者们在读过先行研究后,认为某一现象或问题具有研究的价值,才会选择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研究主题。不仅如此,研究者们所提出的假说,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即使是原创内容,也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和见解之上(可能是赞同,也可能是反对)。

有了前辈们的努力,我们就不必再从零开始搭建知识的高塔。只要我们能够阅读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在百年前,甚至是几年前的人看来,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起点已经超出了他们能够仰望的高度。

古人曾经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来形容这一点。

本节中所介绍的寻找相关文献的方法,是让我们能够站到巨人肩膀上的一种基本方法。

这里所说的“巨人”,并不单单指那些位于人类知识顶峰的伟人或是杰出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堆砌在其下方的无数的知识。也就是说,“巨人”就是指人类全部的知识遗产。

知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之间也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这一点已经成为各个学界的共识。

因此,研究者在发表新的研究成果时,必须先说明自己的研究与先行研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依存关系。这样就能够将新的研究编入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之中,并指明该研究在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相当于是为新的研究标明了“住址”。

学会本节中所介绍的方法后,大家就能够通过这种“住址”来厘清文献间相互的依存关系,从而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文献。

把寻找文献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然而,人类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全部由学术研究构成,我们平时参考的资料也并不全是论文和学术书籍。

那么,在学术研究之外,我们就无法用这种方法来寻找相关文献了吗?

幸运的是,很多质量不错的普通书籍也会在参考文献列表或是注释中注明其参考过的其他书籍。特别是学术研究者们所撰写的“新书”[18]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写作规范。当我们参考这些书时,就可以使用前文中介绍的三种方法。

这种“新书”通常价格低廉且简明易懂,能够以它们为出发点来寻找其他相关文献,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这样一来,“新书”既能够起到入门书的作用,还能够充当文献目录,告诉我们哪些书籍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

现如今,除了学术书籍以外的其他书籍也开始注明引用和参考的文献,这几乎是成了作者的一种义务。这样做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护著作权,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出于惯例。甚至有的出版物会因抄袭和盗用被回收,这样的案例也让公众进一步认识到了标明引用出处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依然还有很多书籍对这方面比较疏忽。比如外文书籍的译本,也许是出于页数的原因,会把原版书中详细的参考文献列表和引用注释全部都省略掉。

面对这样的惨状,目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支持和购买那些注明了参考文献的非学术类书籍,这样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书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自学者来说,这样的选购标准也能够帮助我们筛选到高质量的书籍,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我个人认为,详细地注明引用出处和参考文献,就相当于是让那些为人类知识做出诸多贡献的前辈学者为书籍的价值做出了保证,能够有效地提升书籍的质量,并延长书籍的寿命。

换句话说,这种做法也会让一本书成功地站到“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