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析敌情,战赤壁,三国鼎立(1 / 1)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平荆州,顺流东下,号称八十万大军,要与孙权决战。在强敌压境之际,孙权六神无主,急忙召集群臣会议。大家都面面相觑,“莫不响震失色”。大臣之间主战主降的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意见很不统一。尽管鲁肃从夏口请诸葛亮来到柴桑,表示孙刘联合,力陈抗曹的主张,但孙权还是慑于曹操的威势,难以下定决心。这时,周瑜奉命驻守鄱阳,所以鲁肃建议孙权急速把他召回,以便决定抗曹大计。

周瑜回来以后,在群臣会议席上,以张昭为首的文臣极力主张投降。他们的理由是:“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这说明他们在精神和舆论上已被曹操所慑服,因而丧失了抗曹信心,结论是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张昭既是文臣之首,他的主张代表了多数人的心情。周瑜当时力排众议,挺身而出,驳斥了这种投降的论调。他首先指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既然是汉贼,那么为汉王朝讨贼,自然是正义之师。这在精神上建立了支柱,在理论上名正言顺,有了根据,以此号召天下,可以取得更广泛的支持。从眼前来说,正是鼓舞士气,同仇敌忾,以便为孙氏政权效死的大好时机。接着,他说:“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周瑜这番话,正是针对孙权及群臣胆怯心理而发的。但这并未完全解除孙权的担忧。再接着,他又指出操军不利的四个方面:一是北土未安,操有后患;二是北方步卒,不习水战;三是战线太长,供应不济;四是北兵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周瑜透过曹军强大的表面现象,洞悉了曹军虚弱的本质,故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周瑜传》)孙权听了周瑜精辟的分析,解除了顾虑,信心倍增,精神大振,说:“孤与老贼,势不两立。”猛地拔出佩刀向奏案斫去,大声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孙权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并且决定联合刘备,共破曹操,而这个决心,正是周瑜影响的结果。

散会的当夜,周瑜又面见孙权,进一步分析双方的力量对比。周瑜说:“曹操下战书,声称八十万,完全是虚张声势,就把张子布等人吓住了。实际上,曹操只有十五六万人,已经十分疲乏,所得七八万荆州水军,尚未心服。曹操用疲病之卒,驱赶着狐疑之众来和东吴较量,是自来送死。主公给我五万精兵,就足以对付曹操了。”周瑜这一席话使孙权彻底安下心来,他说:“五万兵一时难以聚合,你先领三万兵前去对敌,我领大军继后。”孙权于是任命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领兵三万,与曹军在赤壁山(今湖北赤壁西北)隔江对峙。

周瑜认为以少胜众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他趁曹军初到水上,还不习水战,且又在进行中没有准备应战,突然向曹军发起了进攻,打了一个胜仗。初战胜利,大大鼓舞了江东士气。曹操停止了前进,把大军收缩在江北,又下令把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在上边加紧训练士卒。周瑜又用黄盖诈降计,火攻曹军。曹军此役损失惨重,只得退回北方。孙刘联军经过一年的征战,刘备得了江南四郡,周瑜占了江北的南郡、江夏等郡。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