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正当孙权消灭黄祖,占领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并积极准备吞并荆州之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兵不血刃占领了荆州,接着又顺流而下,想一举**平东吴。强敌压境,东吴朝野震恐。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张昭和秦松带头主和。张昭认为曹操打着朝廷旗号,得了荆州水军之助,声势浩大不可抵挡。只有鲁肃和周瑜二人主战,弄得孙权六神无主。
张昭作为元老重臣,在群僚中有很大影响,但他有恐曹心理。早在公元202年,曹操乘破袁术之声威,派使向孙权征质,张昭就拿不定主意。当时就是周瑜坚决主张不送质子,孙权和吴夫人都很高兴。这次面临曹兵压境,张昭主张投降,使孙权大失所望。
公元221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张昭制作了朝仪。张昭封由拳侯。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大会群臣,盛赞周瑜、鲁肃二人主张抗曹之功。这时,张昭向孙权举笏庆贺,还未开口,就被孙权奚落道:“当年如果听从张公的主张,我如今就得乞食为生了。”“昭大惭,伏地流汗”(本传裴注《江表传》)。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孙权在赤壁大战二十年后对张昭当年的投降主张仍然耿耿于怀。孙权设置丞相职务时,群臣都建议让张昭任丞相,孙权却说:“如今天下多事,丞相责任太重,不宜让张公受累。”结果让孙邵做了丞相。孙邵死后,群臣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难道是吝惜丞相这个官职而舍不得给子布吗?当丞相事务繁杂,而张公性格刚直,如不听他的主张便要怨愤,这对他没有好处。”结果任命了顾雍。孙权两次驳回群臣的建议,用种种借口不任命张昭为相,表面上是说为张昭着想,实际上乃是由于当年张昭主张投降一事使孙权对他深为失望,不愿对他再委以重任。
张昭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孙权的信任,便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官职。孙权另拜他为辅吴将军,改封为娄侯,食邑万户,他闲居无事,便闭门著书,撰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