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受托孤辅政后,魏延作为受刘备器重的大将,开始也受到尊重。诸葛亮北伐,“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不过,魏延很快就对诸葛亮产生不满情绪。
在第一次北伐前的军事会议上,魏延提出由子午谷直袭长安之计。他说:“闻坐镇长安的夏侯楙,年少,魏主之女婿,怯而无谋。今若给我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接出褒中(今陕西褒城),沿秦岭而东,则子午谷向北,不过十日,可达长安。蜀军骤然出现在长安城下,夏侯楙必定惶恐失措,弃城而逃。城中只剩下御史、太守等文官,就不足为惧了。百姓闻大军忽至,也会四处逃散。我军可收长安邸阁的储粮接济军食,那是足够军用的。”接着,他提议诸葛亮同时自率大军从斜谷杀入关中,与他配合。不到二十天两军便可会师。“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汉中与关中相阻于秦岭,当时主要靠褒斜、傥骆、子午等谷道交通。而其中“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经汉中”(《汉书·王莽传》),是汉中去长安最便捷径,可以出敌不意,兵临长安城下。魏延为汉中太守多年,深知这一点,并且看到当时守城敌将怯弱无谋,因而提出这一极有胆识的用兵方略。
乘虚蹈隙出奇兵,是古代兵家常用的取胜之道。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然后夺取潼关,西抚陇右,一举而定秦川,这并非不可能。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却认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而对魏延之计“制而不许”,坚持自己出祁山攻魏的主张。
当兵行之日,选拔先锋将,军中议论,都以为宿将魏延、吴壹等“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三国志·马良传》附《马谡传》)。诸葛亮违众议误用马谡,造成街亭失守,北伐受挫。
魏延建奇策,诸葛亮置之高阁不用;本是魏延的先锋之任,却授予其亲信马谡,结果铸成首次北伐的败局。这一切使魏延对诸葛亮产生了不满情绪,并且怀疑其军事才干。魏延想到自己在刘备麾下何等受器重,而“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均遭拒绝,因此“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他常常散布说诸葛亮胆怯,自己在他手下无用武之地。这些诋毁自然使诸葛亮不悦。不过,诸葛亮爱他勇武,一时未与之计较。
建兴八年(230),魏延受命入羌中,笼络羌、氐,发展势力,与魏国前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遭遇,双方激战于阳谿(今甘肃渭源)。魏延大获全胜,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阳谿一战的胜利,更助长了魏延的矜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