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矜高,蒙受不白之冤(1 / 1)

魏延作为一员战将,“善待士卒,勇猛过人”,这是其长处,也是他受刘备和诸葛亮器重的原因。然而,他傲慢,瞧不起人,这些短处导致他的一生以悲剧告终。他艺高功大,却目中无人,很多将吏都让他几分;唯独长史杨仪,也因自恃其才傲视他人,不把魏延放在眼里。魏延甚为愤恨,二人因此积怨,终至拔刀相见,势如水火。诸葛亮爱惜二人才干,不忍有所偏废,同时也无力解决这一矛盾。

建兴十二年(234)八月,诸葛亮病危,“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他把魏延撇在一边,进行了这样的部署:“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明知魏延与杨仪互为仇敌,却只向杨仪面授机宜,并且委之总督军务及指挥魏延。“亮固知延非仪所能令矣”(《资治通鉴》卷七十一,胡三省语),却示意“军便自发”。如此,魏延便被一步步逼到反叛的境地。他矜高傲上,得罪了诸葛亮,带来杀身的后果。

诸葛亮刚死,杨仪就令费祎去揣摸魏延的意图。魏延以为是他大展雄才、伐魏歼敌的时机到了,便说:“丞相虽死,吾自见在。府亲官属可将灵柩运回安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岂能因一人死而废弃一统天下的大事?”这话虽傲慢犯上,但其伐敌气概可嘉。对杨仪总督军事,令他断后,魏延果然不服。他说:“我魏延乃堂堂大将,岂是杨仪小子可以指挥,为他断后的?”于是,他请费祎和他一起,共同部署军务,并且联名布告诸将。费祎早知诸葛亮的部署,当然不会支持魏延的这种目无君臣的行动,便假意说:“吾为君去劝解杨长史。他身为文吏,不晓军事,不会不听从你的安排。”说完驰马而去。魏延待费祎走后细想,后悔自己的鲁莽,但要挽回自己说的话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魏延处于孤立和隔绝的状况。全军的行动他不可得知,自己因不听杨仪之令而不知如何行动。他派人去杨仪处察看,发现“诸营相次引军还”。对于被总部遗弃,魏延大怒,丧失了理智。在杨仪率大部队尚未开拔时,他便先行撤离五丈原,经栈道南归汉中,“所过烧绝阁道”,以发泄对杨仪的仇恨。魏延不遵从诸葛亮遗命,擅自行动,并烧毁栈道给蜀军的回返带来困难,这就授人以柄。于是,杨仪向朝廷上表,告魏延反叛。魏延说杨仪假公以报私仇,也告他谋反。二人“各相示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于成都。后主刘禅不知孰是孰非,询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由于杨仪受命于诸葛亮,因此二人“咸保仪疑延”。刘禅便令蒋琬率宿卫军北行,以防不测。

当魏延回军至南谷口(今陕西汉中西北)时,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率领的大部队也随后赶到。魏延领兵逆击杨仪之军,杨仪派王平出战。两军对战,王平指着魏延及其将士说:“诸葛公虽死,而尸骨未寒,尔辈竟胆敢如此!”魏延手下的将士听说,明白理屈,纷纷倒戈,一哄而散,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儿子等数人。魏延无奈,只得向汉中奔逃。途中,被杨仪派马岱追上,斩之。朝廷得知消息,“遂夷延三族”。(许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