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守汉中,不负刘备重任(1 / 1)

刘备寓居荆州,招募贤士之时,魏延即心向往之,赤壁大战后,成为刘备的将领。刘备入蜀,魏延率部曲跟随,夺关斩将,立下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得汉中,称汉中王,将迁治成都,要选拔一员大将镇守汉中。汉中乃蜀之北大门,有“益州咽喉”之称,“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三国志·杨洪传》)。因此,镇守汉中的责任仅次于荆州的关羽。众军议论,以为“必在张飞”,而张飞也认为非己莫属。岂知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总摄汉中地区的军政事务。这一决定出人意料,“一军皆惊”,全军上下对魏延刮目相看。刘备即将离开汉中,大会朝臣。在会上他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作何打算?”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之兵来犯,请为大王拒之;若遣偏将率十万之众而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回答掷地作金声,刘备听了拍手称善,而在场的文武官员“咸壮其言”。

魏延不负刘备重托,在独任北方防务中,采用《周易》所载的“重门”之法,创立“围守”御敌,对保卫汉中做出极有成效的贡献。他在汉中一线依地势筑起一座座土围为营寨,各围积粮屯兵。“敌若来攻”,各围即出城,并且相互救援,“使不得入”。这些错落棋布的围寨,在延熙七年(244)曹爽攻汉中时发挥了作用。当时,曹爽率军十万攻蜀,汉中守军不满三万,敌众我寡,诸将惊惶。有人主张撤围守,退保汉、乐二城(今陕西勉县和城固),王平却主张利用诸围拒守,以待援军。结果,“王平捍卫曹爽,皆承此制”,获得成功(《三国志·姜维传》)。姜维主持蜀国军务时,以为诸围错守,“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三国志·姜维传》),放敌入汉中,待其疲乏后击之,因而撤围守。对此举,后人评论:“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搏之,真开门揖盗之见。”还有人认为这是蜀国灭亡的原因,说:“维之失计,汉之所以亡,良然。”(《三国志·姜维传》注引)蜀亡与撤围守的关系如何,姑且不论,魏延置围守御敌的作用之大,于此可见一斑。

在汉中创置围守,表现了魏延不凡的才干。刘备称帝时,他升为镇北将军。刘禅继位,又晋爵,封都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