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乌桓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最后一场大战。郭嘉在平定乌桓之战中,更是奇策伟略,神机妙算,大建功勋。
乌桓是古代居住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东汉末年,居住在今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的乌桓贵族,趁内地战乱之机,不断兴兵向内地骚扰,而北方的各路割据者都想利用乌桓作为混战中兼并对手的资本。例如:袁绍进攻公孙瓒时“连战不决”,难分胜负,而乌桓君长蹋顿“助绍击瓒”后,袁绍很快大破公孙瓒军。袁绍控制了黄河以北的整个地区后,更是竭力拉拢乌桓。袁尚败后逃到乌桓,便利用袁绍在这里的影响,企图依靠乌桓的力量卷土重来,恢复袁氏在黄河以北的旧有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准备率军北征乌桓。曹军将领都认为袁尚不过是“亡虏”而已,毫不足惧;且大军出攻乌桓,后方空虚,刘备必定会策动刘表派军袭击许都,“万一有变,事不可悔”(《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用透辟的分析阐明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指出乌桓远距中原,对曹军的远征必然毫无防备,而曹军乘其不备猝然进攻,可以稳操胜券。接着,郭嘉指出了及时远征乌桓,对于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说:“袁绍长期统治黄河以北,积极拉拢乌桓贵族,河北吏士久受袁氏的恩惠。只要袁尚等袁绍的后人还在,对这一地区的稳定就存在着潜在的威胁。现在,我们刚攻占青、徐、幽、并四州,立足未稳,便丢开四州去南征,袁尚必然会凭借乌桓的兵力,卷土重来,这样的话,我们辛辛苦苦打下的青、冀等州恐怕就不再是我们的了。”最后,针对大家惧怕刘表偷袭的心理,郭嘉又分析了刘表与刘备之间的矛盾:“刘表不过是坐而论道之人。他知道自己驾驭不了刘备,委派刘备重任则怕制约不了他,轻任刘备又不会卖力替他干。这就决定了刘表的偷袭是实现不了的。现在,我们虽倾力远征,曹公也完全不必忧虑刘表。”
曹操听了郭嘉的分析后,坚定了进攻乌桓的决心,便迅速率军出征。大军行至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时,郭嘉又建议说:“兵贵神速。现在我军千里奔袭敌人,携带的辎重多,这样是很难获胜的。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后,必定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倍道前进,乘其不备而袭取。”曹操立即采纳了郭嘉这一正确的策略,率轻兵出卢龙塞(今河北迁安喜峰口一带),劈山开路前进,直逼乌桓君长所居的柳城(今辽宁朝阳)。曹军距柳城仅一百多里时,乌桓君长这才发觉,仓促之间拼凑了数万骑兵来与曹军交锋,结果大败,乌桓君长蹋顿等被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袁尚等逃奔辽东,不久也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斩首。征乌桓一役大获全胜,这使曹操终于彻底清除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平定了北方,统一了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