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驾崩了,享年19岁,在位13年,庙号穆宗,荣光耀眼的西太后,又成了孤家寡人。民间停止一切娱乐三个月,戏园子、庙会歇业,唱戏的都改行了,有个相声叫《八大改行》,说得就是这档子事。关于同治的死,谣言纷传,甚嚣尘上,至今还是一个谜,据说和恭亲王的花花儿子载贝勒有关,弄得恭亲王极为不安。
天安门前下龙旗致哀,举国哀悼,紫禁城挂满白幛,群臣按各部分班来宫里致祭,并向两位太后和皇后行礼,表达深切慰问,西太后在大行皇帝灵前只干嚎不落泪,被有心人看出来了。
文祥和恭亲王站在僻静处,文祥说:王爷知道太后为什么只是干哭吗?
恭亲王说:我也纳闷,我作为叔叔都泪眼婆娑,她是亲娘为何如此?
文祥说:那是因为她儿子无子,可选的接班人有很多,按理您家的载贝勒也在挑选之列。
恭亲王说:想都不要去想,那个畜生我都看不过眼。还是另选贤者吧,太后就是因为这个不安的?
文祥说:是的。这里头嘛,有四层意思。
恭亲王说:怪不得下围棋我老输给你,人家走一步看一步,你走一步看四步,真是个老狐狸。你跟我一步一步说。
文祥本想得意一笑,但场合不对,便收敛住,说:第一层意思,如果在穆宗的子侄辈中选新皇,对太后最不利,她成了太皇太后,即便新皇年幼,仍要垂帘听政,那也是穆宗的皇后临朝,她变成了太后,从媳妇熬成了婆。
我的第二层意思,西边的不会甘心找穆宗的下一代,会在穆宗的叔伯兄弟里找,所以我说您家的载贝勒也在应选之列,当然,他不可能。
恭亲王点头。
文祥说:在叔伯兄弟里找的话,如果是个成年的继承大统,那垂帘听政就是多此一举,太后得归政交权,东边的无所谓,她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西边的醉心权力,会肯吗?这就是我的第三层意思。
恭亲王说:我明白了。她要找一个穆宗同辈的,年纪又很小的,她名正言顺接着垂帘。是吧?
文祥点头。
恭亲王说:继续说你的第四层意思。
文祥说:王爷想,即便如此,可选者也不少,吃奶的叔伯兄弟有一帮,但只有一个是太后心仪的。这就是我的第四层意思。
恭亲王默然,两人心知肚明。
文祥致哀毕,说:请太后、皇后节哀,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大家还是要核计核计,该立新君了。西太后一听,禁不住一抖,眼睛瞪得老大。在场重臣把目光投向李鸿章,李鸿章缄(jiān)口不言,仍在悲痛中。
恭亲王说:按奴才的想法,穆宗无子,该立他叔伯兄弟来承祧(tiāo)大统,老七醇亲王的大阿哥载湉(tián),嗯,天赋异禀,聪明过人,可当大任。
醇亲王在场,一听六哥作此语,毫无思想准备,顿时昏厥,现场乱作一团。恭亲王心里很不屑,也很嫉妒,他压根瞧不上老七,一辈子抠抠缩缩,哪有半点皇家之气,醇亲王的大阿哥载湉才三岁,他的生母是西太后的亲妹妹,他是西太后的亲外甥。
恭亲王骄傲一生,轻易不肯给人抬轿子,但他思忖,载湉对于西太后,无论是从婆家,还是娘家来说,血缘都和自己最近,最有利自己继续掌权,她巴不得载湉来做这个儿皇帝。
恭亲王清楚,如果自己反对,不但得罪西太后,连老七都生生得罪了,即便反对成功,也是为别人争,一想到自己儿子,就泄气,天上再怎么下雨,雨点也落不到他头上,何苦反对?这话他要不说,也会有人说,既如此,不如顺势而为,抢先端出老七家的宝贝,讨一个拥戴之功,嫂子和兄弟自然记情,日后彼此也好见面。
恭亲王是立着的皇帝,说话几乎一言九鼎,恭亲王说:立长不立幼是历朝的规矩,但我朝自建立以来,并不拘泥古理,不贵长幼,只重贤德,如今形势又不同,立一个年幼的更好,如一张白纸好作画,太后就是一位工水墨的丹青高手,由她言传身教,悉心培养,必有明君出现。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恭亲王心里嘀咕,她怎么就成了丹青高手,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的。我怎么说的出这种话,自己都感到亏心。
面面相觑,无人搭腔。
文祥说:无声就是默许。
这就算一致通过,两宫下旨把醇亲王大阿哥抱入宫内抚养。西太后很感激六叔帮忙,虽然他们一贯有矛盾,但关键时候,恭亲王站对了立场,于是叔嫂冰雪消融,春天来临。再次举哀时,西太后由衷地哭了出来,眼泪像小溪一样任意流淌,这次真动了感情。
西汉时期,吕后的儿子,年轻的汉惠帝死了,吕后只叫唤不流泪,为继承人的问题而不安,张良的儿子便建议丞相陈平立一个吃奶的刘家亲戚,以便吕后继续垂帘称制,陈平同意。他一言九鼎,提议一致通过,吕后顿时哭得像泪人一般。
西太后掌握中国最高权力长达48年,命却又苦又硬,27岁丧偶,41岁丧子,放在民间就会像祥林嫂那样,被逐出族谱。64岁时又差点被扶植23年的亲外甥推翻。74岁死前一天,一狠心毒死外甥,再不怕他翻案了。
西太后身边的男人都没有好下场,她处心积虑一生,到头来白忙一场。工于算计的人,最终都被最亲的人算计,同治死后一年,他19岁的皇后不堪西太后的折磨,吞金自杀。
新皇帝登基,年号光绪,他满场乱跑,太监李莲英追着使劲抱起来,送到西太后怀里,光绪四脚乱蹬,大家行三跪九叩之礼,光绪瞅见人群中朝他磕头的父亲,就大喊,阿玛,阿玛。
两宫太后召见李鸿章,西太后大有一番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意思,希望李鸿章莫辞辛劳,尽心办好国事,大厦巍巍,由李鸿章这根大梁支撑。
李鸿章听了很感动,说:广厦千万间,我独木难支,国家应培养无数根大梁。
又说:国家求强,先求富,求富须着力办洋务,要做的事还很多。
他呈上两份奏疏,是他让薛福成代写的。一份是《治平六策》,一份是《海防密议十条》,就养才、吏治、恤民、练军、制器、兵船、开矿等事宜进行全面系统阐述。酝酿多年,他正式把成立中国第一支现代化海军的设想提出。
西太后说:轻重缓急,中堂看着办,我们姐妹自然没异议。只是国家左支右绌,难以为继,这西北打仗,银子花得像淌海一般,没法子全力支持你,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鸿章笑着从袖子里拿出一张十万两银票,交给李莲英,说这两年轮船招商局办得有起色,这点银子是招商局几个管事的托我孝敬宫里,为天子登基致贺,太后给左右置办几件新衣服吧。
西太后看了一眼李莲英手上的银票,叹了一口气,说:难为中堂一直惦记着宫里。说完脸色又黯淡下去,照理拿了一笔钱应该高兴,但一想到死去的儿子,又难过起来,钱再多又有什么用。
李鸿章保举丁日昌为福建布政使,西太后随便问了两句,就吩咐军机处即日下旨让丁日昌上任。李鸿章已预感到台湾的重要性,康熙年间,施琅(láng)克复台湾,郑氏集团请降,台湾设立成一个府,归福建省管辖,一百年来,孤悬海外,风平浪静,只当成一个蛮荒大岛。
如今日本崛起,有意无意多次跑到岛上,生出一些事端,但总署大老爷们视而不见。李鸿章见微知著,料想此地日后将为国家生事之滥觞,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未雨绸缪,选一两个可靠仔细的人去看着,现任福建巡抚王凯泰病笃,来日无多,丁日昌将是下一任巡抚。
丁日昌一上任就来到左宗棠、沈葆桢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视察,按照李鸿章的指示,他要选三十个学生去欧洲留学,学制三年,其中十八人赴法国学习军械制造,十二人去英国学习兵船驾驶,派道台李凤苞为领队,学生有刘步蟾、邓世昌、方伯谦、萨镇冰、林泰曾、严复等人。李鸿章说这些青年才俊将是中国海军第一批舰船管带。
李鸿章为了这批学生留洋,和总署来往信函达十多次,总署总是推一步走一步,不推就不走,反应很是冷漠。正因为李鸿章的光环,他们还不敢明显敷衍,若换其他人,早就弃之一边了。总署的大佬们表扬李鸿章精力充沛,标新立异,以天下为己任,李鸿章知道这是讽刺和揶揄他,嫌他无事生非,到处伸手。
但他不在乎,人的境界相差就是那么大。你们可以当甩手掌柜,我不行。我和你们读一样的圣贤书,但我读到心里,你们读到哪里去了?立德、立功、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是士大夫的担当、情怀、志趣、态度,更是立身处事的最高目标。说大,在其位谋其政;说小,路不平就要铲铲。
《文心雕龙. 序志》有云: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君子处事,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左宗棠从西北发来急报,大军从酒泉到乌鲁木齐休整,不日将分兵直取南北两疆,将和阿古柏、白彦虎决战,请朝廷立刻拨饷银一千万两。朝廷问计沈葆桢,沈葆桢和左宗棠在福建共事多年,还算和睦,如今又在中国最富庶的两江当总督。
沈葆桢苦笑,说:前些日子,硬是给盛宣怀那个蚂蟥叮走了七十万两,现在要不回来了。北京问计于我,不就是叫我筹钱吗?他们不找李鸿章,知道李左素来不合,找他会碰软钉子,就来找我,柿子只捡软的捏。
沈葆桢几天后回奏:已和上海汇丰、渣打、正金、道胜等各大洋行联系,利息都很高,不划算,江海关同意拨二十万两,我和江苏张树声商量,凑三十万两,其余请总署督促各省协饷一部分,北京户部再拨一部分。
其实洋债利息合理,只是沈葆桢不愿为左宗棠落下一身债,以后让洋人盯着自己还债,新疆的事摊到两江来干什么?我何苦吃力不讨好?
总署认为沈葆桢建议可行,于是关照户部拨库存关税两百万两,再从各省支取三百万两,各省都有点不满意,还有五百万两的缺口,只好请左宗棠自己解决。左宗棠说:要一千给五百,那仗打到一半就撤退,行吗?不行。
朝廷只好说,那你去借洋债吧。
左宗棠要胡雪岩去办,胡雪岩最高兴了。同样一件事,有人推,有人抢,你说怪伐?
半年后,左宗棠拿到全款,立刻出兵。副帅刘锦棠于古牧、迪化、玛纳斯三败白彦虎,白彦虎逃往南疆和阿古柏合股,北疆平定。
英国外交大臣照会驻英大使郭嵩焘,愿意调停新疆事宜,希望北京允许阿古柏在喀什盘踞,双方划界,阿古柏向大清称臣,每年入贡。
总署征询左宗棠意见,左宗棠说话掷地有声:不可。第一,中国的土地没有一寸是多余的;第二,一日纵敌,数代为患,鸿门宴的教训至今深刻。
那就是没得商量咯。
天山南北,广阔到没有边际,山高林密,绿茵蓝湖,有雄鹰振翅不能触及之险峰,有骏马奋蹄不能驰骋之幽谷。左宗棠在南疆任意纵横,连克达坂城、托克逊、叶尔羌、英吉沙,肃清库车、和阗(tián),白彦虎逃亡俄国,阿古柏绝望自杀,他的几个儿子互相残杀,最终全被左宗棠收拾,南疆平定。
左宗棠犹如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新疆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琉球群岛位于台湾东北方,明朝初年,琉球国王向明太祖朱元璋称臣朝贡,之后五百年,按期进贡,没有中断。明朝万历年间,琉球又暗中向日本萨摩诸侯称藩,两头逢源,一女二嫁,幸好中日双方并不知情,这种奇异的婚姻状态又延续了二百七十多年,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废藩,本土内的诸侯、大名、武士一律废除,很快波及琉球,琉球国被废,改成一个县,叫冲绳。琉球国王变成冲绳县长,自然不干,找中国做主,李鸿章在天津接待了他。
国王说:您救救琉球吧。
李鸿章轻声说:我救个毬,大清国都不一定能撑过三十年。
他摸了摸颔(hàn)下短须,我都五十了。牢骚归牢骚,但该管的他还是要管。
日本选择发难的时机实在好,此时新疆战事正酣,全国瞩目西北,无人关注琉球。李鸿章的心思则全在洋务,尤其是海军,没有海军,台湾和大陆海岸线都在别人的炮口下,还奢谈什么琉球。李鸿章只能通过外交途径,对日本吞并琉球的行径表示不满和反对。
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时期的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访华,第一站就是天津,大沽口鸣礼炮二十一响,升星条旗,美舰升龙旗,李鸿章上舰和格兰特会晤,两人洽谈甚欢。格兰特在他的日记里记述,我周游列国,有幸见到三大伟人,格兰斯顿、俾斯麦、李鸿章。
李鸿章亦称赞格兰特“端庄沉稳,统帅气质”。
两人之前从未谋面,却彼此看着面善,心里就当旧相识,只像远别重逢一般。
格兰特持一根橡木手杖,做工很精致,李鸿章拿过来反复摩挲,说:很有沧桑感,我十分喜爱,阁下愿意割爱吗?
格兰特说:这是一位战友的礼物,他战死了,手杖却陪我多年,本身并无稀罕,但拿着它心里就踏实,等我死了,一定送给你。
李鸿章一笑,说:玩笑玩笑,我不敢夺爱,你好好地活。
嗣后,李鸿章陪同格兰特入京,总理大臣恭亲王迎接格兰特,三人密谈很久,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劳工在旧金山遭到歧视和压迫,希望格兰特主持正义;二是中日两国关于琉球问题争执不下,若格兰特肯居中调停,化解纷争,将万分感谢。
格兰特表示,我愿代中国呼吁,但同时办两件事力不从心,先捡重要的努力。
李鸿章说:那阁下就和日本交涉琉球的事吧,华工的事容日后再商。
格兰特说:好,我努力为之,我也不愿看到日本并吞琉球,琉球海域若被其控制,日本势力将日益强大,成为远东的霸主,也将是西方国家的威胁,我愿出面调停,这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李鸿章说:阁下是君子,实诚地不掺水分,你为美国利益,我何尝不为中国的利益?在其位谋其政,我们各为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