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金字塔的基石—认识金字塔原理(1 / 1)

金字塔原理 吴峥 3851 字 8个月前

在第一章中,我们通过一些使用场景初步向大家介绍了金字塔原理,在这一章我们将在前期基础上,向大家完整地呈现金字塔原理的理论知识,帮助大家在头脑中系统地构建起自己的金字塔。

第一节金字塔结构的特点

在前文中我们介绍了一些使用金字塔结构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你是否能归纳出一些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呢?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金字塔结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呈下大上小形状的结构,最顶端的内容是整个结构最突出、最容易被注意到的,逐级向下的分层内容必然与顶端内容存在某种逻辑关系,这是金字塔结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它得名的由来。详细来说,金字塔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分组归纳,构建金字塔

每个金字塔结构都建立在清晰的分组基础上。做好分组归纳是成功建立金字塔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观的例子来理解分组归纳。

水果:苹果、梨、桃子、西瓜

蔬菜:芹菜、土豆、胡萝卜、白菜

肉类:鸡肉、鱼肉、牛肉、猪肉

以上三组物品每组都可以独立形成一个简洁的金字塔结构,拿第一组来说,“水果”是这组的中心思想,“苹果、梨、桃子、西瓜”都是支撑这个思想的次级思想。再来看下一个例子。

食品:水果:苹果、梨、桃子、西瓜

蔬菜:芹菜、土豆、胡萝卜、白菜

肉类:鸡肉、鱼肉、牛肉、猪肉

在上一个例子的金字塔结构中,水果、蔬菜、肉类分别是中心思想,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在最上层加了“食品”,于是它成了新的最高级的中心思想,水果、蔬菜、肉类成为支撑它的次级思想,而之前的次级思想苹果、芹菜、鸡肉等变成了更低一级的次级思想。而且,新添加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所有下属的次级思想,我们可以说水果属于食品,也可以说苹果属于食品。

在运用金字塔原理为思想分组的时候,需要注意,每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类别,应该具有排他性,我们不能把苹果放到肉类的分组。

其实我们平常已经在无意识地使用分组归纳了,回想一下你是如何写出一篇文章的,一开始你写下了第一个句子,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若干句子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段落;然后你开始写一个新的段落—依然是从一个句子开始;最后你可能用十个段落完整表达出自己要展示的思想,一篇文章就完成了。可以看到,在写作的时候,你是从基层入手的,组成一个段落的句子必然具有相同的属性,例如你在写一个论述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的段落时,不会把介绍水稻种植的内容放进去。之后许多段落组成文章,逐级向上,成为金字塔,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这些段落也必然都可以被概括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之下。

2.抽象概括,体现逻辑关系

为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分组之后,我们需要考察分组是否恰当。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举的采购清单的例子吗?

采购清单:

水果:菠萝

蔬菜:青椒、葱、姜、蒜、番茄、豆腐、红椒、豌豆

肉类:多宝鱼、里脊肉、虾

蛋类:鸡蛋

采购清单:

虾仁烧豆腐:虾、豌豆、豆腐

菠萝咕噜肉:菠萝、里脊肉、鸡蛋、番茄、青椒、红椒

清蒸多宝鱼:多宝鱼、葱、姜、蒜

我们当时探讨过,按照第一个采购清单分组固然不是错误的,但它并不便于我们记忆,原因在于不能体现同一类别下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金字塔结构中的逻辑关系,除了必须能够体现上下层思想之间的抽象概括关系—上层思想是下层思想的抽象,上层思想能够完全概括下层思想—也要能够体现同层思想间的联系。这是金字塔结构的又一个特点。

3.突出中心思想,自上而下表述

当你的头脑已经为需要表达的内容建立起逻辑关系,下一步就该将它们展示出来了。要想写出条理分明的文章,需要确保思维清晰、有序。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思维顺序我们在前文已经有所涉及,就是先给出核心思想,再给出支撑核心思想的次级思想,自上而下进行表达。

即便是最聪明的读者,在理解一篇新的文章时也需要兼顾几个方面,首先他们需要花费一部分脑力去识别和解读读到的文字,同时要调动另一部分脑力去寻找文字间的关系,最后剩余的那部分脑力还要用于消化吸收文字中的信息。使用清晰的写作顺序可以减少读者在上述步骤中花费的脑力,从而使其集中精力去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

你可以再回忆一下前文提到的相关案例,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表达的顺序。

4.逐级概括总结,自下而上思考

经过分组归纳、抽象概括,并自上而下表达出观点,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一个结构清晰的金字塔了。但是追溯金字塔结构成形的过程,你会发现你最先拥有的是一些散碎的观点,通过对散碎的观点概括总结,抽象出更高级的思想,金字塔才趋于完整。这个过程是我们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积少成多的过程,无论多么庞大的金字塔结构都是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诞生的。

由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思想进行概括、抽象,所以最后形成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必定能够概括全文的内容,而全文的所有论点也必然支撑我们的中心思想,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思想和金字塔结构的这种联系,来检查自己的思想,从而确保文章的结构准确无误。

第二节金字塔原理的规则

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有一定的规则,行星运转有其运转规则,驾驶汽车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就连休闲娱乐时玩游戏也需要遵守游戏规则。认识规则是了解事物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知识,为自己解决问题。金字塔原理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则,它们是掌握金字塔原理的钥匙。

阅读,是一件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无论主动或被动,我们每天都会通过阅读接收大量信息,短到微博上一条百余字的新闻,长到订阅号上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其他诸如街头一闪而过的广告语、需要反复斟酌的工作文件等,不胜枚举。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文字让人“不知所云”。虽然说来有些令人哭笑不得,但是的确有很多人缺乏表达技巧,几十字的一段话都写得一塌糊涂。如果他们在写作前能够学习一下金字塔原理的基本规则,提纲挈领,分清条理,效果会好得多。

小李和小张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部门工作,两人经手的项目彼此独立,但流程大同小异,与上级沟通的问题也大多属于同一类型。但是小李发现,自己汇报一个问题,常常要反复沟通好几次才能得到上级肯定的答复,而小张往往只要沟通一次就能成功。闷头想了一段时间之后,小李趁一次团建的机会向小张请教。小张略微思索了一会儿,问:“上周咱们负责的项目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是怎么汇报的?”

小李回忆了一下,上周设计部门为他的项目提供了三个设计方案,小李和设计师一致推荐创新的A方案,销售部出于对推广问题的考虑选择已经有一定市场传播度的B方案,负责联络工厂的生产部门根据制作的难易程度想要选择工艺最简单的C方案。小李需要和老板沟通,让A方案得以通过。沟通过程并不顺利,小李回忆道:“我首先告诉老板三个方案的特色,然后分别阐述了设计部、销售部、生产部的主张,最后说了我的看法,但是老板好像并不赞同,对我说销售部和生产部说得有道理,让我找出更好的方案。”小李叹了口气接着说,“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老板更欣赏A方案。”

小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是一周过去后,小张的项目已经推进到下一步了,小李还在为设计方案发愁。“你是怎么做的呢?”小李问。小张沉着地回答:“我们经过综合评估,认为创新的A方案会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收益,因此向老板汇报的时候,我首先指出A方案是最佳方案,接着我阐述了选择A方案的原因,这时老板已经认同了A方案。接着我罗列了其他部门的意见,然后依据评估对这些意见逐条批驳,得出A方案最佳的结论。如你所见,这周我们已经开始实施A方案了。”

小张汇报工作的方式便是金字塔结构的典型应用,其中包含着金字塔原理的四项基本规则。

1.结论先行

小张开门见山地向老板推荐A方案,用到的是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的原则。结论先行指的是,汇报工作、写作、演示演讲时,一次只阐述一个中心思想,并且在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汇报者和听众的时间与精力,避免听众的思路被不相关的内容带跑。

2.以上统下

表明结论以后,接下来的表述要注意遵循以上统下的规则,顾名思义,就是上级思想给下级思想做统帅,下级思想为上级思想做支撑。小张阐述选择A方案的原因就遵循了此项规则。

3.归类分组

小张在罗列其他部门的意见时,运用了这一规则。归类分组的意思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信息分为一组,每次阐述一组,不同的分组就像同学关系。在小张汇报的时候,其他部门的意见可以归类为“不同意见”,并不需要像他的主要观点一样突出表述。

4.逻辑递进

最后,在反驳其他部门的意见时,小张必须使用逻辑武器,这就用到了逻辑递进这一规则。逻辑递进指依照逻辑关系组织思想和语言,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常见的逻辑关系方式有以下几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有意识无意识都要用到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后文中我们会详细地讲述每一种逻辑关系的特点和应用。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整理、加工、表达信息的手段,可以帮助使用者更便捷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了解了金字塔原理的四项基本规则,不妨实际应用一下,比如收看一段新闻,提炼一下它的主要观点,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组织语言。

第三节金字塔结构的细分

我们知道,一篇中心思想突出、条理清楚的文章,往往具有金字塔结构。读者可以从金字塔的顶部开始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层一层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对于作者来说,如果能够将要表达的思想轻易地构建为金字塔结构,无疑可以迅速创作出一篇文章。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往往并不能一上来就拿出思想的金字塔。在动笔之前,我们可能只知道一个模糊的创作方向,有一些零碎的写作灵感,有时候可能千头万绪,根本无从下笔。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还是混沌的,不要说表达给别人看,连我们自己都可能云里雾里,即便写下了一些句子也可能毫无用处。

一拿起笔就思路清晰、文思如泉涌,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概率极低的事件。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学会和不成形的思想共处,将它们整理成形。

为了帮助我们为早期零散的思想找到归属,进而加快梳理思想的速度,我们可以将金字塔结构进一步细分。我们知道,金字塔结构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之内存在若干并列的条目,上一层级和下一层级之间存在一种纵向关系,同一层的条目之间存在一种横向关系,它们是构成金字塔结构的子结构。

1.纵向关系

金字塔结构的纵向关系,可以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它通常以“疑问—回答”的形式展开。作者给出一个观点,读者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紧接着作者拿来支撑这些观点的论据—也就是金字塔的下一层—会给出答案,解决读者的疑问。如果还有需要进一步表达的观点,也会同时给出,引发读者新的疑问,作者的文章也会继续下去。如此重复,直到作者解答了所有的疑问—此时文章也画上了句号。

需要说明的是,读者并不一定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就算我们不想承认,也必须接受这一客观现实—但是读者可以理解作者的想法,明白作者给出的思路,前提是作者的文章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

下面这个例子节选自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白马论》,文章里提出的“白马非马”的观点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这是一篇通过问答的形式创作的思辨文章,写得十分精彩。我们来感受一下文章是如何通过“疑问—回答”来展开的。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列出观点:白马非马)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重新定义,区别“白马”与“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罗列观点否定“白马乃马”,反证“白马非马”)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罗列观点否定“天下无马”,进一步论证“马”与“白马”的区别)

这里我们节选了四层论述,都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的,为了便于理解,每一组问答后的括号内都标注了该组问答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到,第一组问答只是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没有提供支持观点的论据,它的性质相当于金字塔结构的顶端。从第二组问答开始,文章就以对话者的角度提问了,“你说白马非马,为什么这么说”,于是公孙龙以“马”和“白马”定义的对象不同为由,解释自己的观点。这一回答又引发了对话者新的疑问:“有白马”可算作“有马”啊,公孙龙你怎么看?于是在第三组问答中他又引入新的概念“黑马”“黄马”,通过它们来否定“白马”为“马”。于是在第四组问答里,对话者开始就新出现的“黑马”“黄马”提出关于颜色的疑问,他又以“颜色”和“马”有区别论证“白马”和“马”有区别。

我们都知道,“白马非马”其实是一场诡辩,公孙龙利用替换概念制造语义谬误,使得自己的论点得以自圆其说,事实上白色的马当然是马,不单白色是马,黑色、黄色、红色的马都是马。有一部分读者在刚接触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会被绕进去,觉得公孙龙说得十分有道理,明明观点不对,自己却不知如何反驳。这恰恰说明,我们所知道的常识并不妨碍我们跟随公孙龙的思路去理解他的观点以及他为支撑观点所给出的论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公孙龙组织观点的时候一直围绕着对话者提出的关于论点的疑问。公孙龙知道对方将要问什么,并在下一步给出了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不是对方想要的,他都感觉自己得到了回应,与公孙龙产生了对话。

这种线性的问答式行文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纵向关系,当一条问答线写到末端的时候,就可以回到分支的开端继续另一个分支的问答了。

2.横向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一张薄薄的纸、一栋高耸入云的楼,都具有三个维度。但是文字却是一维的,一个句子连着一个句子,一条线向下,形成我们上文所说的纵向关系。但是隐藏在这种纵向关系背后的思想却是有多个层次的,这些不同的层次就构成了文章的横向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在第一章第四节讨论的内容,其中提到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它们既可以作为组织思维的方式(组织思想时只存在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关系),又可以作为行文的顺序。当我们考虑如何表达文章的下一个层次时,一方面需要确保回答上一层引出的疑问,一方面要保证符合逻辑,即保证具有清晰的演绎关系或归纳关系。需要注意,同一表述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逻辑关系。这两种逻辑关系就是横向关系的本质。

掌握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以后,已经具备独立构建金字塔结构的基本能力了。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如何引出“第一个疑问”。以文章为例,如果要根据问答的形式进行,那么必然存在“第一个疑问”,这一部分任务需要“序言”来完成。

序言的作用

很多人都有在网购平台购物的经历,当我们在网购平台购买某类商品后(或者仅仅是搜索过),下次再打开这些平台时就会看到同类产品的推荐,有时候平台还会根据我们近期购买、搜索的情况,为我们推荐符合我们喜好的多个种类的产品。例如,有人搜索了一些小摆件之后就收到了摆件、玩偶、微型景观等产品的推荐。收到推荐的人当然知道这是基于算法有针对性地投放的推广行为,但是由于这些推荐很贴近其喜好,他查看推荐详情的概率仍然很高,有时甚至会付钱购买相关产品。

序言的作用和上述推荐的作用类似,推荐是为了吸引目标消费群体购买产品,序言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来读文章。我们知道金字塔结构通过“疑问—回答”的方式让读者和作者对话,展示作者的观点,但是如果作者的文章与读者毫无关系,读者的头脑里没有关于这篇文章的任何疑问,那么即便作者再妙笔生花,也无法对这个读者产生任何吸引力。序言要解决这个难点,就要提出一个与读者相关的问题,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例如,一篇谈论外语学习的文章在序言中应该针对有学习外语需求的读者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疑问,继而阅读文章去寻找答案。

如何确定在序言里设置的问题呢?首先要明确,任何问题都有其起源和发展,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追溯,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问题的起源和发展适合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在序言的开头,需要先向读者交代背景,说清楚时间、地点等要素,这很像我们学生时代写记叙文的路子。接着,我们需要说清楚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什么事件,也就是出现了什么矛盾冲突,冲突就是吸引读者提出疑问的关键。

按照记叙文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序言,交代背景、冲突,引出疑问、回答,可以使作者和读者在进入正题之前保持视角一致。这样做不仅方便进一步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也能确保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披露核心思想。这样的序言可以检验作者是否直接、正确地传递了信息,如果作者操作有误,读者就不会按照作者的设想提出他希望读者提出的疑问,“疑问—回答”的线在一开始就会断掉。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直观地感受一下使用不同的方式写作的序言有哪些差异。

这封邮件是为了就以下问题征集大家的意见:

新媒体营销部员工的来源问题;传统营销部和新媒体营销部的人员配置比例问题;新媒体营销部员工业绩考评问题;其他相关事宜。

上面这条序言是商业文稿中十分常见的样式,让我们再看看以讲故事的方式写成的序言。

大家知道,如今新媒体平台在营销活动中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为了适应新的态势,公司经研究决定于本月起组建新媒体营销部。如此一来,重要的新媒体平台将有专人负责营销事宜,传统营销部门员工也可以结束两边兼顾的状态,集中精力做好传统营销工作。

但是由于新媒体行业发展时日尚短,公司尚未培养起成熟的新媒体营销团队,因此我们需要就成立新媒体营销部的具体事宜进行探讨:

是否需要从外部招聘经验丰富的新媒体营销人员组建团队;新媒体营销部配置多少员工较为适宜;新媒体营销部应该如何制定考评标准。

欢迎大家提出其他相关的建议。

可以看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读者这些信息,能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容易,也可以引导读者提出疑问,而这个疑问正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论述的。到这里文章的开篇就完成了,接下来就可以倡言观点了。

本节讲述的金字塔结构的细分结构,能够帮你做好组建金字塔的工作。掌握纵向关系,你就能够掌握每个层次上的句子需要呈现的信息—因为下一层次的内容必然是上一层次的支撑。掌握了横向关系,你就能一眼看出横向组织在一起的内容是否具备清晰的逻辑关系(演绎或归纳的其中一种)。序言则可以帮你找出“第一个疑问”,让你的文章吸引到目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