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有为组织创造多少效能。这种人被称作“伪工作者”,用一个较为通俗的方式描述,就是“出工不出活”。这种人看似忠诚而努力,实际却在浪费组织的资源,不利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不做“职场装忙族”
当代职场,“我很忙”几乎成了一句最常见的口头禅。每个人都从早忙到晚,一刻不能停歇。“忙”已然成为常态,似乎唯有忙才能体现对工作的忠诚,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事实上,我们真的有这么忙吗?那些职场忙人中,存在真正很忙的人,更存在假装很忙的人,两者的比例大约如少数成功人和大多普通人一样。职场之中,“装忙族”并不在少数。
各类职场经验介绍中,不乏“装忙攻略”。“不要把工位整理得太整洁,工位贴满便签,台历上写满工作标记,始终保证键盘旁边敞开着笔记本,并且有一支笔躺在上面”,“多在朋友圈发一些开始工作、还在加班等工作方面的东西”,“工作的文档不要全部关闭”,“只完成工作的99.9%,剩下的0.1%始终保留在老板检查或出现的瞬间”,如此种种。可谓“职场如戏,全靠演技”。
为什么要装忙?
一方面,装忙是一种无奈的职场生存哲学,毕竟没有一个领导希望看到自己的员工上班时间无所事事。“忙”可以使自己免受领导的责难,甚至可能因此给领导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另一方面,装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从众行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忙是常态,不忙则成了一种懒惰、没有上进心的表现。于是,不使自己忙起来,便会沦为职场边缘人,这在自己心中也是可耻的,不容接受的。
再一方面,装忙是一种懒惰懈怠的应付心理。每个人都具有懒惰心理,都期望自己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期望自己以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多的回报。而大多数工作都不是机械的“计件式”,同样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越多,被领导安排更多额外的工作的概率就越大,且不一定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可能使犯错的概率相应增加。如此,在懒惰心理的作用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消极怠工,放低效率,甚至用 “装忙”填补自己空余的时间,使自己看起来很努力,实际却没有做出相应的付出。
归根到底,“装忙”是一场表演。无论如何巧妙的伪装,都免不了“穿帮”的风险。而一旦“穿帮”,便会产生难以弥补的恶劣影响。开始装忙时,领导和同事可能会分辨不出真假,认为你真的很忙,此时的装忙甚至可能为你赢得夸赞或奖励。但一方面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深陷相似的忙碌状态中,而工作成效的不足更可能使“装忙”完全暴露。此时,你在领导与同事眼中便成为一个虚伪、做作的人,引发大家的反感。如此,自然再难在职场立足。装忙有风险,偷懒需谨慎。即使你的演技足够出色,欺骗过所有的领导与同事,也难以欺骗自己。装忙终究不是真忙,假的终究还是假的,“装忙”忙不出业绩,忙不出能力,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看似是“少付出,多回报”的得利行为,实际却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愚蠢行径。
因此,与其研究如何“装忙”,不如使自己真正忙起来。领导安排的工作是有限的,但真正有效的“忙”是自己规划安排的结果。领导安排的工作完成了,那么不妨回顾一下,这次工作完成度如何,是完成了80%还是120%?完成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是否拥有再度提升的空间?手头的工作完成之后,不妨想一想还有什么额外的工作可以完成,什么工作未来可能需要完成,为自己多找一些工作。没有需要完成的工作了,不妨思考一下自己还有哪些技能需要学习,拥有多少自我提升的空间,趁空闲多学习,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当然,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完成诸如工作流程优化、文件资料整理等耗时、零散又必要的工作,或者可以帮助领导或同事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总之,只要你想让自己忙起来,就不怕找不到需要忙的事情。
不做“职场老好人”
如果说“职场装忙族”是假装自己很忙,不愿为组织创造效能;“职场老好人”则是真的很忙,也十分愿意为组织创造效能,却不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忙”重要的事情,导致虽然做了许多事情,但成效并不显著。“职场老好人”的突出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式的忙碌,不管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经完成,不管他人诉求的工作重要性如何,只要是他人提出要求,便有求必应。
职场中大家都喜欢有亲和力、性格随和的“好人”,但调查研究却表明,好脾气的“职场好人”却常常不如比他们不好搞的“刺头”同事挣得多。这并非源于领导偏爱那些脾气不好的刺头们,而是“刺头”往往比“好人”更有胆量、有能力、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立场,更能积极捍卫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好人固然拥有比刺头更良好的人际关系、更稳定的工作环境等优势,但“好”到完全抛弃自我,只能依靠别人的目光来确立自己的存在,可并不太妙。成为“职场好人”固然不错,热心帮助同事,完成领导提出的额外工作,但“好”不能是毫无限度的,“职场老好人”千万不能做。“老好人”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十分忙碌的状态,使自己身心俱疲,却又无法得到相应的收益。久而久之,会在内心压抑诸多负面情绪,使工作变为一种煎熬。同时,你辛苦帮助的领导与同事,并未感受到你的不易,反而认为你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你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
为什么会成为“职场老好人”呢?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认为,职场老好人本质是一种习惯性取悦行为。布莱克分析“老好人”的出现源于对拒绝、冲突、批评、愤怒等消极情感的畏惧,因而陷入牺牲自己以取悦他人的恶性循环。“职场老好人”有三大心理要素—思维、情感、行为,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在思维上,“职场老好人”受讨好思维控制,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依赖他人的看法而取得自我意识的满足。在情感上,“职场老好人”受逃避消极的情绪控制,通过顺从来保护自己,逃避处理愤怒、应对冲突。在行为上,“职场老好人”受强迫行为控制,即使自我亏待,也不愿说“不”,给他人施加压力。
除习惯性取悦外,“职场老好人”还可能源于自身能力不足。由于经验能力不足,无法判断他人提出的诉求是否是紧急的、必要的,进而无法判断哪些诉求是可以拒绝的,哪些是不可拒绝的,因而不得不全盘接受。又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不敢于表达拒绝。
职场之上,可以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这其中对“好”的限度把握,大有玄机。不做“职场老好人”,首先要对自己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应当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如果有时间有精力,且他人的诉求是有意义的,适时的帮助可以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又可以拓展人脉,对自身发展也大有益处。如对方提出的诉求影响了你的本职工作,或者明显不合理,就应当果断拒绝。应当明白,即使是初入职场的“职场小白”,也拥有拒绝不合理工作的权利,更何况这些工作本就是额外施加在你身上的。当然,拒绝的时候应当注意方法。意见要明确,态度要坚决,但情绪要和善,在语言技巧的使用上也要有所注意。
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变得更不可或缺。只有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才有被尊重的价值,不会让他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核心能力作为后盾,“职场老好人”只是一个披着“好人”外壳的琐事“回收站”。帮助他人许多,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反而在职场发展之路上举步维艰。
此外,应当注意心态上的转变。保持自信、独立的心态,掌控好自己的时间。设立专注时间段,全身心地将精力投入到核心工作上,勇敢地告诉向你求助的人“你很忙”,他可以稍后再来,或寻求其他人帮助。掌握好自己的工作局面,也告诉自己,你与那些向你求助的人处于平等的位置,你可以选择帮助他们,更可以拒绝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