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的忠诚有三个层次:完成过程,实现目标,对结果负责。第一个层次,一般人都可以做到,连过程都无法完成的人,很难避免被组织淘汰出局的命运。第二个层次是大多数职场人奋斗的目标。反观第三个层次,则常常被忽视。努力实现目标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困难,无论出于对组织负责还是争取自身利益的考量,人们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完成目标。但万一目标没有实现,出于自我保护的动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寻找借口。
目标没有完成,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许多客观因素。为错误寻找一个借口,也是为自己寻找一个出口。因此,借口的存在无疑是既合理又合情的。借口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在推卸责任,告诉他人,也告诉自己,“这个结果,不怪我”。借口的存在,会掩盖你的不足所在,不足不被暴露便无从改善,成长与提升也无从实现。借口的存在,还会使你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小心地将自己保护在心灵的安全区范围内,做事情时便难以抛去杂念、全力以赴。
这些经典的借口,你说过吗?
当事情完成得不理想、工作出问题、职场犯错误,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找几个借口。但在积极为自己找借口的同时,大多数人却都讨厌听到别人找借口。面对找借口的同事,你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没有责任、缺乏担当、缺乏大局观,认为他不仅态度恶劣,而且可能会隐瞒事实,导致错过最佳补救时间,使问题扩大。每个人都不愿意与爱找借口的人共事,却难以避免自己在问题面前脱口而出的借口。大多数时候,借口不是因为真正面临了难以解决的困难,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误与不足。借口看似是讲给他人听的,实际是在欺骗自己。
职场之上,存在着一些经典的借口。不妨思考一下,对于这些借口,你听到过几个?你又亲口说过几个?
1.“这件事我第一次做”
你是不是曾经以“这件事我第一次做”为借口,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然而,没有人在一开始就是专家,所有的人都会面临第一次,所有的事都存在第一次。人生有无数第一次,即使是吃饭、说话这种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也没有人是生来就会的。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以“第一次做”为借口,我们就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能做。
当“这件事我第一次做”脱口而出时,不妨想一想,这件对于你是第一次的事情,一定也曾是其他无数人的第一次。别人能够做好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够做好。如果这件事从来没有人做过,那么更要恭喜你,因为这意味着这件事情是一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情,一旦做成便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万一失败也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职场人千万不要自我设限,不要因“第一次做”而产生畏难情绪。勇于尝试,必将有所收获。
第一次做,有所缺憾是正常的,毕竟所有人都是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不断积累,不断自我改进与提升的。但“第一次”并不等同于“不会做”,不等同于“一定会失败”。以新人自居,认为“这件事我没做过,不会是应该的”“这件事我没接触过,完全没想法”,便是在为自己的懒惰、畏难找借口。对于新鲜的、未知的事情,或许你自身没有经验,却不妨碍你向他人学习,不妨碍你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解决方案。通过不断观察、摸索、学习,“第一次”也可以做得很好。
2.“这件事跟我没关系”
“这件事不是我负责的,和我没关系”“这件事没有人告诉我,我不知情”“他和我合不来,能怎么办”“这件事一直就是这样的,我也没有办法”“这件事我早就说过了,是他们不听”……如此种种,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这一系列借口虽然表述起来各不相同,但实际都是在表达“这件事不怪我,全怪他”。如此,将自己完全置身事件之外,急不可耐地撇清关系、划清责任,甚至将自己放在一个无辜受害者的位置上。
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个人都是组织的一分子,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密切相关。把自己置于“无辜者”位置的同时,也将自己置身于组织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当领导找到你责问问题发生的原因时,大多数时候并不会是毫无根据的,即使你不是这一问题的主要负责人,通常也承担着间接责任。于是,当你脱口而出“这件事跟我没关系”时,可以想象给领导留下了怎样恶劣的印象。此外,总在别人身上找借口,还可能形成一种不好的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自己明明做错了事,却不自知,反而感到委屈、困惑,认为自己为“无关”的事情背了黑锅。因此,与其一直在他人身上找借口,不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避免相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退一万步讲,即使事情真的与你无关,当领导希望通过你了解事情的进展、询问问题的所在,就意味着在你与这件事之间建立了联系。与你无关,不代表你不应该对事情进行了解与把握,就疑点展开探索与询问,对顽疾勇敢挑战与突破。一个优秀的职场人,不能因“与己无关”,而选择不关心、不了解,应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3.“晚点再做”
相信对于“晚点再做”这句话,大多数职场人并不陌生。“晚点再做”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实际所暴露的,却是“拖延症”这种常见的职场病。
相信许多职场人都曾面临过这样的局面,明明已经制订好了计划,工作就摆在面前,但心中那个“晚点再做,来得及”的声音,却使你迟迟不愿着手去做;明明任务没有那么复杂,略花些时间就可以完成,但“晚点再做”却支配了你全部的行动,让你一拖再拖。晚点,再晚点,如此一拖再拖下去,直到在Deadline的压力下,再不着手就无法完成了,才匆匆开始。如此,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提前进行手头的工作。没错,这就是职场拖延症的经典表现,而“晚点再做”就是拖延症患者最常选择的借口。
为什么职场人偏爱找“晚点再做”这一借口呢?一方面,是源于应对压力时的自我保护。面对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成本的工作,更容易产生拖延心理,不到最后一刻不想面对这一压力。另一方面,是源于缺乏自信,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总想多做些准备工作,因此迟迟不愿着手开始。再一方面,是源于追求完美的心理,不停地设想各种方案、又推翻这些方案,却一直没有将设想落到实处。当然,还有一些人过分自信,相信自己如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弹得愈高,将事情压到最后反而会效率更高。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拖延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拖延未必代表误事,“晚点再做”不代表“不去做”。但职场之中,雷厉风行的人比拖延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也更容易在领导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对于团队,拖延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许多不协调和误解。对于工作本身,不拖延更有利于在一个相对放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工作,质量相对更高。同时,有时候“晚点再做”真的可能导致工作无法完成。因为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新的工作、新的问题,旧的工作向后拖延,久而久之就会使问题与工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工作难以完成,问题无法解决。
告别“晚点再做”的借口,不妨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一项项地去完成,给自己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列下任务清单,对自己做出承诺,将每一个“应该完成”,转换为“必须完成”。同时,将工作划分出轻重缓急,不要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全,什么都做不好。
告别借口,“堵”不如“疏”
职场之中,员工最常见、管理层最头痛的情况,就是找借口。找借口虽令人厌恶,但在大多数组织中都是无法避免的,大多数人也是难以做到真正抛弃借口的。因为,借口从根本上讲,源于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心理。因此,人人都具有找借口的欲望,只是有些人能够克制自己这种欲望,或者有些人找借口的方式更高级、更容易被接受。不找借口,是组织对于一个忠诚员工的高层次要求,但并不能因此将“找借口”与“不忠诚”画上等号。
员工爱找借口,可能与其本身责任心不足、缺乏自信、抗压能力弱等原因有关。但如果一个组织中盛行爱找借口的风气,多半不是因为这个组织招了一批不忠诚的员工,而是源于不健康的组织文化。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许多领导习惯性地将追究责任人责任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关注问题将如何解决。这便导致上行下效,问题发生之后,员工第一反应不是查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防止自己成为问题的责任人。这种情况,在一个严苛的组织环境中更加明显。严苛环境会加重员工的心理负担,让其更容易出于自我保护而寻找借口。
运用强力手段堵住员工抱怨的口,堵不住员工推卸责任的心。 当员工不再讲借口的时候,不代表他们学会了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还可能是因为知道领导讨厌借口而刻意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有时比借口更可怕,他会使员工转而通过更加极端的“少做事”甚至“不做事”的方式,推卸自己的责任。因此,要想真正告别借口,“堵”不如“疏”。作为领导,应当营造更为安全、轻松的组织环境,当问题发生时,对下属员工尽量做到少责怪甚至不责怪,将重心放在问题的解决上。作为员工,也应尽力克服害怕被责怪、受惩罚的心理,问题发生时,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要将精力花在无谓的责任推诿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