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颐指气使,客户高高在上,同事要么耍大牌,要么装无辜,会计故意假装什么也不懂,信息员却装作无所不通,复印机卡纸……每一天,我们都会因为身边人的无礼、愚蠢、任性或挑衅,或仅仅因为缺少某些我们想要或必需的东西(比如女朋友、性伴侣、坚果棒、普拉达包包……)而面对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挫折。面对日常生活的不如意,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人会长痘痘、长溃疡,感到抑郁、消沉、沮丧;另一些人则会适当地发泄情绪。不过,无论挫折是否客观存在,它往往能左右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如果我们选择发作,那情况可能会更糟!可是,往往我们越想息事宁人,坏的事情就越会变本加厉。挫折就像兔子一样,会以很快的速度进行繁殖。
结果就是: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道德和行为越来越不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沉重、紧绷、消极、冲突化。相反,面对挫折,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宽,平复自己的情绪,化解这些不快,那我们就会有更好的生活体验。你是怎样应对挫折的呢?以下 12个场景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威格的一个著名的心理测试,10%的政府和企业把它作为干部聘用的参考和依据。请选出你的答案。
1/ 老板批评我客户资料做得马马虎虎。我会回答:
a.“您给我的资料有点简单,没有提供客户的全部信息。”
b.“您说得对,我当时有点急事,没能全心地投入这项工作,做得有点草率了。我应该提前跟您说一声的。”
c.“这件工作几乎都没有人帮我,顾问没有及时给我们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2/ 一位合作者向我表示不满,因为他最近几个月付出了很多心血的方案没有通过。我会回答:
a.“你得承认,你的方案还有很多不足,并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b.“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及时跟进你的工作。这样吧,我们一起重新研究一下这项方案,找个时间再重新讨论。”
c.“人不可能每一次都成功,这就是生活啊。”
3/ 在一位医生的候诊室里,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小摆件。她的助理大喊:“糟糕,医生很珍视这个摆件的!”我会回答:
a.“这也是您的不对,您为什么不把它放在别的地方呢!”
b.“我真是太不小心了。我不应该拿起来看的。”
c.“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料的,别担心,我相信医生不会怪罪我们的。”
4/ 一位同事跑来向我道歉,因为他的车坏了,耽误了送我去火车站,害我错过了火车。我会回答:
a.“你总是迟到,我真的没办法再信任你了。”
b.“我不应该就这样一直等着,您没能及时赶来,我应该自己打出租车去火车站的。”
c.“没关系,我可以坐下一班火车,如果迟到了,那也没办法。”
5/ 一位顾客第二次把我卖给他的硬盘拿了回来。我会回答:
a.“又是你!这次又有什么问题?”
b.“都是我的错。上一次我应该直接给您换一个新的:这样就不会有问题了。”
c.“这个型号经常出问题。我免费给您换一个更高版本的型号,质量也更好。”
6/ 一位朋友受不了我对他的态度,问我是不是我们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会回答:
a.“当然不是了,老朋友,是你有点想多了吧。”
b.“是我的原因,我有时太没耐心了。”
c.“这并不是谁的问题,只是我们不一样而已。我们可以多花些时间更好地了解彼此。”
7/ 老板怀疑我弄虚作假,或完全搞错了工作的时限。我会回答:
a.“您给我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我是为了让您满意才这样做的。”
b.“非常抱歉。我本来应该告诉您的,这件工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但我害怕让您失望。”
c.“也许我们可以就这样一试,这项工作实在是太复杂了,这不是您的错,也不是我的错。”
8/ 一位合作者抱怨说,他的费用总是不能及时报销。我会回答:
a.“你报上来的账目我们都要一一核对的。”
b.“是我不好,我还没来得及签字呢,我马上处理这件事。”
c.“估计是财务处最近太忙了,我去催催他们,尽快帮你解决。”
9/ 约好的客户五分钟前让助理通知我,他今天不能接待我了。我会回答;
a.“你们难道就不能早一点说吗?害我白跑了一趟!”
b.“这也是我的不对!我应该提前打电话确认一下的。”
c.“没关系,我能理解,我就当出来透透气了。”
10/ 开车驶出停车场时,我轻微剐蹭了一辆车。对方司机告诉我,我没开转向灯。我会回答;
a.“那又怎样呢!你就不能小心一点吗!”
b.“对,是我的原因,我刚才走神了。您可以写一份事故记录单,我来签字。”
c.“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轻微的刮擦。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可以私下协商解决。”
11/ 助理向我抱怨,说我承诺过给她加薪的,但一直没有兑现。我会回答:
a.“我当时只是说‘或许可以’给你加薪,你总是太当真。”
b.“是我的错,我有点太着急了,上层没同意加薪申请。”
c.“你的工作能力很出色,我已经非常尽力地为你争取了,不过,眼下公司的形势有点紧张……”
12/ 公交车站上,一辆汽车溅脏了我的裤脚。司机停车向我道歉。我会回答:
a.“我的裤子已经脏了!道歉有什么用!”
b.“我应该小心一点的,我刚刚没看到你的车开过来。”
c.“不要紧,只是溅上了几滴水而已,很快就会干的。”
怎样解析你的测试结果?
数一数你的回答中选项a、b、c各自的数量,然后找到相应的解析。
6个以上选“a”
你是一个“进攻型”的人
平均统计结果显示,一般来说,这样的回答不应该超过6个:“这是你的错”“你应该注意一点的”“你真是太没用了……”如果有6个以上类似的回答,说明你是一个过渡惩罚型的人。
攻击性:你总是把自己的失望和挫折归因于别人(萨特(3)说:“他人即地狱”),即使他们并没有任何过错。每当你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总是试图找到罪魁祸首,总想去责怪别人。你总是不肯面对现实(要知道,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失败者和一些倒霉的人,每个人也总会有一些客观上的不足),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所在(比如因为你总是跟一个轻佻的女人调情,你的老婆才会想要离开你的)。
背景:父母的“缺席”(比如从小把你放在爷爷奶奶家,由他们抚养长大)或过度溺爱(也许你是家里的独生子、独生女,或者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刻”降生的最小的孩子)。这样的人一般比较自恋,总觉得什么事情都理所当然,承受不了任何挫折:如果事情没有朝你预期的方向发展,或者需要等待,或者其他人拥有的更多、做得更好,在这些情况下,你都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你会赌气、罢工……
病理倾向:自我中心、夸大狂、偏执狂、精神病。
该怎么做:经常换位思考一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总说自己的事情,要学会倾听,鼓励别人去谈论他们的事情,不要总是说“我呢……”“首先,我认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做出正确的反应。要努力使自己变得积极一点。不要总试图批评或责备别人,而要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才能让情况变得好一点呢?”
3个以上选“b”
你是一个“自责型”的人
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类型的测试,回答“这是我的错”的题目不应该超过 3个。如果你有超过 6个类似的回答,那么你属于“自我惩罚型”的人,总喜欢把错误归因到自己身上,即使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你不会要求他人负起应尽的责任,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总是扮演温顺的角色,试图惩罚自己。
该怎么做:不要再责备自己了。如果我们做错了事,产生负罪感是很正常的事:这说明我们有职业意识。但是,千万不要把别人的错误、过失或失败都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3个以上选“c”
你是一个“宿命型”的人
统计数据显示,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回答不应该超过3个:“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没关系”“我们也无能为力……”如果这样的回答超过了3个,说明你是一个非惩罚型的人。
攻击性:你常常保持中立。在你看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问题、造成什么伤害,你和其他人都没有责任。你总说“这就是生活”,“反正事情都已经发生了”,“错就错在我运气不好”……并且,你总试图把自己,以及你给别人造成的挫折程度降到最低。如果为此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利益,或者被人当成憨憨傻傻的“小白”,那你只能自认倒霉了。
背景:这通常是因为你有一位常常不在身边、漫不经心的母亲和 /或一位对你漠不关心的父亲,导致你长期都处于一种沮丧和不满的情绪中。或者相反,你有一对过度保护你的父母,导致了你对个人欲望的恐惧。因此,你极度缺乏自信,害怕自己一旦陷入冲突就会遭到抛弃。结果就是:你总是提前放弃,几乎没有什么苛求,也不会努力去改变什么,即使事情已经给你带来痛苦。你能毫不费力地接受挫折,因为你已经习惯了。
病理倾向:歇斯底里症、抑郁症、色情狂。
该怎么做:面对事情别再过于消极,至少要做出反应。凡事看淡些是一件好事: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海啸、一见钟情……,你不应该成为受害者。你有自己的权利,要让别人尊重你的权利。
6个a,3个b,3个c
你是一个“幸福型”的人
恭喜你!你的状态十分理想:各方面都趋于平衡。你不会过分夸大别人的不足,也不会感觉自己是受害者,当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你不会去怪罪所有人。
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能分得清哪些事情该由你负责,哪些事情该由别人负责。你不会听天由命地认为“我无能为力,事情一直就是这样的,我没有理由去改变它”。
攻击性: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你几乎总能正确地应对:淡然(当你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乐观(相信“天助自助者”),耐心(相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相信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总之,遇到小挫折你总能一笑而过,遇到大挫折你也能很快地走出来。
背景:有爱的父母。你的父母十分相爱,也都很爱你。你在一个安宁、有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对自己有良好的信心。总之,你很少有攻击性、负罪感或恐惧感,比如害怕别人、害怕事情、害怕未来……在你身上,享乐和现实和谐共存。
病理倾向:几乎没有。只是,为了不使自己看起来很无趣,你可能会有一点性格上的缺陷。
该怎么做:几乎没有。或许因为你有能力承担一切,有时你会忽略了其他人在面对挫折时做不到跟你一样好,所以,对他人要宽容一些。
什么是挫折?
根据《心理学词汇表》,挫折的定义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内部或外部遇到的某种不可克服的障碍。”
外部挫折就是那些由环境造成,而与客体无关的挫折,就比如你需要一些食材做一道菜,可你的冰箱是空的。内部挫折就是取决于个体的挫折(个人的道德感、决定或者无意识的思维中断):这就好比你的冰箱是满的,而你正在节食,不需要吃东西。
哪一种挫折更令人难以承受呢?我们觉得肯定是缺吃少穿的情况:如果缺少了人的三个最基本需求,水、食物和睡眠,我们会因此而死去。不过,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人在获得成功的那一刻病倒”的悖论指出,内在挫折比外在挫折的致病率更高。
另外,挫折的定义不应该根据外在的物体或障碍来确定,因为面对同样的状况,一些人感到心灰意冷,另一些人却可能感到满足。假设你精神健康,身体强壮,而你的一根手指受伤了,你会不停地抱怨,因为你的冲浪计划泡汤了。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朋友身上,他却只看到了受伤的好处:这样就会有人照顾他、疼爱他,他可以不用去上课或上班……所以,面对挫折,大家的反应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引起挫折的因素以及承受挫折的人的性格。
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沮丧?
管理心理学先驱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过一个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这个理论后来被大多数心理学家引用过:
1/ 生理上的需要,比如对食物、穿着、住房等的需要。
2/ 安全上的需要:希望自己得到保护,免受一切威胁,比如高速地铁上的小流氓、疯牛、各种危机、本·拉登……。
3/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希望成为社会、家庭、团体的一部分,得到认可。
4/ 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有地位”,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5/ 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自己的天分有用武之地。
一旦我们陷入了困境,无论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无论遇到的是大麻烦还是小问题,我们都会感到沮丧,由此产生的后果或轻或重:轻者只是一时的气恼,重者却可能导致死亡。
人的沮丧主要取决于什么?
挫折同许多童年阴影一样,一直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现在的沮丧情绪,常常是我们过去所经历的挫折的影射和再现。挫折在我们的童年发育中是不可避免的,它常常能决定我们的一些性格特点。挫折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被挫败(因而被压抑)的冲动本质
你没有吃饱饭,吃饭不及时,同你被禁止**比起来,感受到的沮丧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沮丧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会阻碍人的发展,引起神经官能的再逆。比如,那些不太会照顾自己的人,总是需要别人的照顾。同时,他们又长期处于一种不满足中。即使一切都好,即使他们的生活很充实,即使他们被爱包围,他们也永远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开心和幸福。他们不停地索取,总是想要更多:更多的快乐,更多的爱抚,更多的外出,更常去餐厅吃饭,更多的假期和礼物……他们身上有一种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填满,或者说不可能长期被填满的欲望。相反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过于满足,那么他将无法承受哪怕是最轻微的挫折。如果父母从小就对孩子有求必应,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立刻就会暴跳如雷。
经历挫折的时期
挫折产生得越早,后果就越是严重:比如那些在幼年时缺乏食物的老鼠比那些一直得到充足食物的老鼠更容易产生聚集行为。同样的道理,感情的缺乏产生得越早,就越是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假设有两只双胞胎小羊羔,它们一同接受母乳的喂养,其中一只每天被迫和妈妈分开一个小时,那么在没有了光的条件下,没有和妈妈分开过的小羊羔很快就能适应,另一只小羊羔却会死去。同样地,那些缺乏母爱的孩子对于不良影响更加敏感:这样的孩子的死亡率是37%,而正常的孩子为0。
挫折的强度
过于严重的挫折可能会完全阻断人的冲动,这既消除了人的满足感,又剥夺了人的升华。例如,一个孩子已经吃饱了,如果他的父母不是通过阅读等方式去转移他的一部分兴趣和注意力,而是给冰箱上锁,禁止孩子把吃剩的食物放进去,那么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始终集中在食物上。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孩子的沮丧感,而是减轻它的分量。
经历挫折时,有没有其他可以使人产生满足感的替代品
如果妈妈对孩子说“今天不准你玩娃娃”,或者“今天你不能玩Ken(4),但是可以玩芭比娃娃”,那么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父母的性格
父母的态度以及亲子关系都可能影响孩子对于挫折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方式可以教会孩子从享乐原则(“横行霸道”的婴儿期)转移到现实原则(理智的时期):“软”,就是解释安抚;“硬”,就是强制执行。不过,不论父母采取哪一种方式,挫折总是能引发孩子的情绪矛盾。这时孩子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母或父母的某个方面:因为我们跟父母是相像的,所以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思考,像他们一样行动,或者相反,我们同父母抗争,做出与他们截然相反的行为(青春叛逆期),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的身上其实还是有父母的影子(这个阶段大约在人 35岁的时候)。
孩提时面对挫折的抗争态度
一个小女孩的妈妈禁止她吃太多的巧克力酱,她可能会产生几种不同的态度:顺从妈妈:“我不吃了”——乖乖女),满足自己想吃的欲望:“我可以偷偷地吃”——“坏孩子”或克制自己的欲望:“我甚至连想都不要去想了”——神经症的行为。这种最初的态度直到孩子成年了还是会一直保持下去,即使这已经不合时宜。它已经成为了孩子的一种性格特征:一些人十分健康,容易相处;一些人喜欢作恶,撒谎成性;另一些人有神经症,令人讨厌。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挫折?
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我们的反应既取决于挫折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性格。一般来说,我们建议面对挫折要进行积极的抗争,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挫折。不过,这个抗争可以是直接的抗争(如果有人惹恼了你,你可能会打他一个耳光),可以是寻找替代品进行抗争(你可能会撕碎你的毛绒玩具来出气),也可能作用在了你自己身上(你可能会荨麻疹发作)。相反地,如果你不去适应挫折,不去主动出击,而是采取回避的方式(自我封闭、孤僻、遗尿……),那么你会在社交方面变得麻痹,面对危险无动于衷。
美国挫折研究心理专家罗森茨威格区分了三种不同的面对挫折的态度:
●第一种是障碍主导型,主要关注的是挫折本身。这种情况下,人会夸大挫折:“这实在是太讨厌了”、“太可怕了”,缩小挫折:“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经历过更糟的情况”或抬高挫折的价值:“我可以从中获得……”、“这给了我……的机会”。
●第二种是自我防卫型,比起挫折本身,更关注的是引起挫折的原因。这种情况下,人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都是你的错”、“这不关我的事……”,自己承担责任:“这是我的错”、“请你原谅我……”或否定一切责任:“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我们都无能为力”。
●第三种是需求主导型,不肯接受挫折。这种情况下,人关注的主要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别人去解决:“你必须……”、“您应该……”,希望自己去解决:“我会安排的”、“我来处理这件事情”,希望借助时间来解决问题:“明天我就不再去想这件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