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章 监管秘诀之视而不见(1 / 1)

167章 监管秘诀之视而不见

金融业的诞生在货币的出现之前。

如同所有的新生哺乳生命身上都沾染着鲜血,金融这个后来成长为超级巨无霸的行业,在出生之初沾染上了很多的道德批判。

伴随着它的是饥饿、战争、欺诈。从卖身为奴、高利贷到金融寡头。有胆子借出钱去的,都不是善男信女。

月盈则亏。当金融业突然获得了经济血液的美名时,它的发展终于达到了顶峰。

21世纪后金融业的风光不在。

因为货币已经符号化,金融家们的手里除了他们的办公大楼以外,已不掌握任何实际的东西。

因为流动性泛滥,发行货币永远比回收货币容易。

因为,这是最最重要的——金融家们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网络使金融民主化了。

金钱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没有变小,但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点后文会讲到。

21世纪初的金融家们,并没有为行业即将走下坡路而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因为这时候的金融业,已经早不是豪富们的家族事业了。

政府承担了所有的系统性风险。无论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还是资本主义的美国,还是富国冰岛、穷国津巴布韦。银行家们做的只有一件事,赚更多的钱,然后分了。

普通行业赚钱多是好事,而银行业赚钱多说明经济运行良好,赚钱太多说明经济过热。

经济过热意味着潜在的损失,这个损失自然远大于利润,是由全民买单的,而且造成奖励失败者的道德后果。所以所有的国家都有金融监管机构,虽然很多国家没有入股银行,但它们都从头管到脚。

21世纪的金融行业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监管当局全力以赴的控制银行的经营,不让它们去做看上去最能盈利的业务,同时又惩罚盈利少的银行,因为他们抗风险能力差。

夹缝中吃肥肉的金融家们,很享受这两片拐杖的快感。他们需要做的只剩下玩弄一些新鲜的名词,和监管当局和谐的做做泥瓦匠的游戏。然后分掉一大半收入(金融业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开销占总收入的比例之高是数一数二的。注意,这里是收入而不是利润。)。

偶尔,和监管大局水乳交融的太好,连泥瓦匠的活都干着累,直接放两个劣质的烟雾弹就了事。嘿,挡得挡不得眼睛不用太在意,听到响就成。

最典型的就是全球监管当局对银行票据的态度了。这里的银行票据说得是银行自己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本票、信用证、保函之类银行要负责任的票据(支票、汇票是存款人自己签发的,不是银行票据)。银行票据就是银行自己发行的货币,钞票曾经也是其中的一种。

钞票是不记名、不限时间、不限使用次数。太好用了,被国家抢走了。

剩下的银行票据要记名,有时间限制,有使用要求,被银行留下来,本来是为了方便客户的,却被金融家们玩出花了来了。

先说银行承兑汇票。如果是100%保证金的,存款100万元,客户一贴现就变成200万元的存款了。存款多了就能完成指标、多放贷款等等,这暂且不论,至少表面上没有风险。银行制造信用,教科书有说的。

但银票也可以不用100%保证金的。多开出来的金额,行业内叫风险敞口,对银行来讲风险确实也是和贷款一样大。可对出票银行来讲,这是表外业务,不需要计提拨备、算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贷款指标等一堆麻烦。对贴现银行来说,银票贴现是低风险业务,虽然占用贷款指标,通常是做调节器用的,也没麻烦。

一开一贴之间,至少对监管当局来说,风险没了。很多票还是同一家银行贴现,看上去就更有意思了。至于大量留在企业手里,和在流通途中的票,是起着存款的作用的,却更在监管当局的报表里无影无踪。

其它的银行票据大致也有类似效果。中国金融还不是太发达,银行票据总余额不多,大概十几万亿吧。

还是银行厉害吧,没有钱也能放款,还不用受乱七八糟的限制。

更牛气的是资产证券化。和同业、和公众,把资产倒一下手,风险消失的更干净了。

凭良心说,监管当局和银行业高层对这块消失的风险并不是完全的视而不见,常规检查的时候,也都带着点的。不过对帐外的东西嘛,总归要忽视一点点的。

而且,这东西是不能汇总统计的,否则银行业的数据不好看,不要引起金融风波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呀!

(看客:逻辑你这句反讽用错了,这句话别人说得,你说不得。因为按你的说法,黄金都不能要了,那信心岂不是也不能要了?

妈妈的,都叫了逻辑也疯狂了,逻辑的脑子里推理出来的就是都不能要,我有啥办法?)

当局都对十几万亿视而不见了,公众对金融界的舆论监督就成为这个时代最具特色的娱乐之一。

作为受到种种限制的企业,放到别的行业真叫戴着镣铐跳舞——应付监管的报表增加的人手,差不多就能压趴下普通小企业了。而街上的银行比公厕都多,竞争别提多充分了,但公众们还是像对待垄断企业那样苛责银行。

对偶尔排排队、收了一点点小钱,监督的乐此不疲。却对金融家们无声无息的拿走公众大笔的财富充分无视。

金融是个你不打交道也能从你口袋里掏走大笔财富的行业。这方面的能力仅次于国家。

即然当局只监管老实人(按政策放烂贷款的人),而公众深得管理学之精髓——注重细节。全球的金融业很顺利的进入了按胆量拿薪水的时代。

2008年的故事,似乎对金融家们没有任何的教训可供吸取。赌输了的几家金融机构老总,包括高中层,带着一大笔钱换岗。不说前些年拿到的高薪,就这笔遣散费,不是超级公司(现在跨国公司太多,只好重新启用老词,含义请自行摸索)的总裁,一辈子都挣不到。赌赢了的几家,09年的奖金创了新高。

舆论终于对金融业者们的奖金受不了了。可政治家们的虚言恫吓改变不了这个局面,金融业仍然是狂胆时代。

金融业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不过降落、迫降、坠落,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全大水的方案就是想把这架没油的超音速协和变成滑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