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1 / 1)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之一,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的描述,此外,该书对于人物的生动刻画也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该书的四百多个人物中,作者罗贯中先生对于诸葛亮这位灵魂人物的塑造最为传神,形成了极为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感召力,在民间影响深远,历来为人们所敬仰。其笔下的卧龙先生超凡出世,淡泊名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晓人和,算无遗策、计无常形、运兵如神,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凌云壮志,真可谓是千古贤相的化身。诸葛先生初出茅庐后所指挥或参与指挥的三次火攻战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堪称《三国演义》中的核心经典,也是书胆所在,特别是“火烧博望”这则著名战例,恐怕也是卧龙先生征服广大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据史实记载,这次火攻是刘备指挥的,可能当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结果也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但是这并不影响“演义”中“火烧博望”的艺术性和谋略价值。下面飞刀试着为您解析一二,大家不妨从中领略一下罗贯中先生的运谋智慧。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刘备自得孔明之后,以师礼相待,遂招募新野之民,命孔明朝夕教演阵法。此时,曹操已彻底剿灭了故袁势力,平定了河北四州,见刘备做大,便令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刘备得知后,急请孔明画策,并以剑印付孔明,加以权威。孔明寻思之后,利用“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的地形大做文章,准备借势伏击曹军,遂令关羽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看南面火起,再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令张飞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曹兵到时,借助风势进行火攻。同时又命赵云为前部,主动引诱夏侯惇,不要赢、只要输,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待到夏侯惇与于禁等引兵至博望,惇分一半精兵作前队,其余尽护粮车而行。时当秋月,商飙徐起,曹军正遇赵云部,双方交战,云诈败而走。夏侯惇从后追赶。云约走十余里,回马又战。不数合又走。韩浩觉得其中有诈,便阻止夏侯惇进兵,惇不听浩言,直赶至博望坡。一声炮响,玄德自引军冲将过来,接应交战。夏侯惇看到刘备的伏兵已起,战斗力还是不行,心中的骄傲之意大增,当时还有些紧张的神经彻底放松了,故而下令催军大进。玄德、赵云佯作不支,仓惶退后。夏侯惇只顾挥军赶杀,很快曹军赶到窄狭处,两边尽是芦苇。于禁等人认为: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恐刘备采用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马令军马勿进,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刘备军伏兵顺风放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曹军大败,抱头鼠窜,连辎重也被关张二将乘势截得。夏侯惇收拾残兵逃回许昌,刘备军终获全胜。

刘备军是役的胜利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对于博望地形、所处时节以及敌将心理的准确把握和灵活利用。首先,“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这一客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使用埋伏计策的可能。其次,“秋夜风大无雨”也为火攻创造了必要条件。对于势单力孤的刘备军来说,采用火攻也是唯一可能取胜的战法。如果单单是埋伏计策,又如何能够有如此的大胜?三千对十万,曹军就是躺在地上让刘备军砍,一晚上又能斩杀多少呢?!火攻是《孙子兵法》中极为强调的一种进攻方式,孙武在“火攻篇”中对其也进行了充分地论述,其认为火攻主要有五大目标:一是焚烧敌军的人马(火人),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聚(火积),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火辎),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火库),五是焚烧敌军的运输设施(火队)。利用火来辅助进攻可以对于敌人的人员物资进行毁灭性的破坏,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火攻绝对是劣势方的首选,可以起到以少胜多、扭转战局的效果。我国战史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等著名战例都有火攻的应用。最后,刘备亲帅一支伪伏兵是“火烧博望”的最亮点。众所周知,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的宗室名将,自幼精通兵法,对于行兵作战很有心得,一般的火攻自然都会被其轻易地识破。而夏侯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官渡大战之后曹军连战连捷,刘备又是屡次被曹军击败,因此,他打心里就看不起刘备军的战斗力。这个成见最终造成了夏侯惇临战时的判断失误。尤其是当伪伏兵出现的时候,由于又是刘备亲自率领,夏侯惇不得不相信了这就是刘备的底牌,所以才做出了“痛打落水狗”的打算,拼命追赶,酿成了最后的惨败。孔明的这一策略真实地诠释了孙子“顺佯敌意”的战术思想。所谓“顺佯敌意”,就是指利用敌人的成见欺骗迷惑对手,或让其放松警惕,轻率冒进;或令其心生疑虑,行动放缓,此类举措应该归属于心理战的一种。“攻心为上”是军事将领在临战指挥中最高的命题,而“顺佯敌意、攻其彼心之发”的原则则是这一战法的精髓所在。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的两位主要谋士张良和陈平皆是深谙此道的谋攻高手。

“火烧博望”在给与我们无限战术启迪的同时,也是存在一些不合理性的。比如,“博望之地是否能够容纳十万曹军”、“刘曹双方兵力的过于悬殊,刘备军绝对数过低”等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然而,瑕不掩瑜,“火烧博望”一节作为《三国演义》中的名篇,不仅仅是艺术性的成功,其在谋略学上也同样具有相当的价值,非常值得后来人借鉴。在这里,飞刀再强调一遍,请大家不要用“不符合史实”来非议一些经典案例,我们学习谋略主要就是为了实用,事情的真相无论如何,只要能够对于自身日后的行动有所指导和启迪就可以了。在我们读书学史的同时,请千万不要忘了“实效性”这个永恒的主题,否则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啊?满清将领就是读着这部汉人看来不入厅堂的《三国演义》,打败了“饱读兵书、学贯古今”的明朝将领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