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1 / 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

旷世的枭雄,俊朗的少年,两位绝色美女,一段亘古传奇。。。这就是赤壁。

“赤壁之战”是传统名著《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一幕,该段故事构思缜密,情节跌宕起伏,登场人物众多,韬略运用巧妙,大战小役彼此渗透,长谋短策层出不穷,真是绚烂多彩,煞是好看,让人欲罢不能。“曹操横槊赋诗”、“孔明草船借箭”、“周瑜火烧战船”、“关羽义释曹操”等均已成为经典,至今仍被世人广为传颂。在史实中虽然少了很多故事性和传奇性的因素,但“赤壁之战”也同样经典,该战役是中原曹操集团与荆州刘备集团-江东孙权集团间为了争夺势力空间而爆发的一场鏖战,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历时数月,孙刘联军最终在周瑜的指挥下,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在长江一线形成了南北均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兵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的起因比较复杂,细想起来却也是当时天下形势的必然。曹操在成功追歼故袁势力、横扫河朔四州之后,经过了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如作玄武池训练水兵等),意欲亲征南下,先剿灭荆州刘表集团,再以该地为基地,顺长江东进,击败江东孙权集团,进而完成自己统一天下的宿愿。此时,孙权在鲁肃“先夺荆州、再图巴蜀,独善长江之利,进而兼并天下,退则固守南中”策略的指导下,业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伺机吞并荆、益二州;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也在诸葛亮所陈“隆中对策”的启发下,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战略计划,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积极扩充自身实力。荆州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自古便有霸王之资,楚国盘踞于此,常称雄于诸侯。时至三国,荆州牧刘表文士出身,只会坐观成败、图收渔人之利,而不会身临战阵、攻城夺地,自守尚还可以,但缺少图王定霸的气魄,致使荆州仿佛一块肥肉,成为了曹、刘、孙三派势力竞相追逐的目标。曹操想利用荆州地处天下中枢的地理位置,以荆州为基地,次第南征,统一华夏;刘备则是想凭借自身先入荆州的优势,捷足先登,再西定巴蜀,徐图进取、兴复汉室;孙权的策略也大致相同,希望西入荆、蜀,独霸长江、成就伟业。可见,曹、刘、孙三家均已看穿了刘表的无能,并将夺取荆州作为日后战略扩张的基石,故实质上三家为此的战争在所难免。

在这三家中,曹操集团实力最强,也最先发力。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采用谋士荀攸之计,亲自率精兵十多万人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一支轻骑奔袭襄阳(今属湖北),直插荆州腹心。八月,刘表在内忧外患中病亡,曹操见此情形,便有意放慢了进军速度,在对刘表集团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积极展开政治诱降,瓦解对手,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借机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力图共同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此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强先占据江陵,便亲率五千精骑,昼夜行三百多里,追上刘备军,并一举将其击溃。刘备侥幸得脱,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曹军声威,对联刘之事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二十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连刘抗曹决心。孙权最终不顾主降派张昭等人的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率领三万精锐水军,与刘备合军共约五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此时,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会猎吴地,并且亲统大军顺长江水陆并进,东下三吴。此时,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停当,并溯江迎击曹军,两军遇于赤壁。曹军的步骑精锐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建的水师严重缺乏实战经验,而荆州新附水军战斗力差,又逢荆州疾疫流行,以致曹军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见荆州兵过于懈怠,难堪重任,只得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风浪颠簸,以利于北方籍兵士在舟船上作战,同时加紧演练,待机攻战。这就是演义中“庞士元铁锁连舟”故事的原型,但区别在于曹军战船是曹操为了方便作战主动连接的,而在此期间庞统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周瑜考虑到敌众己寡、敌强己弱,不愿与曹军形成消耗战,故而决意寻机主动出击、速战速决。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献计火攻,得到周瑜的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十余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曹军以为黄盖真的前来投降,就放松了戒备,争相观看。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冲入曹军船阵,顿时形成一片火海,并迅速延及岸边营屯。孙刘联军乘势发起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毁余船,引军退走。得胜后的孙刘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奔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才得以脱逃。曹操随即命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去了。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驰援,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试图溯汉水迂回曹仁后方。面对孙刘联军的凌厉攻势,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之地,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其壮大发展、进取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了是役失败的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击曹操,只得继续保持与刘备的联盟,默许了刘在荆州的发展。荆州至此一分为三,刘备在南,孙权在东,曹操在北,相互牵制、相互依存,也就形成了魏、蜀、吴鼎足天下的雏形。

纵观大战始末,曹操的指挥还是中规中矩的。首先,他在攻击荆州刘表集团时,兵分奇正,既有大兵团的急速迫近,又有精锐分队的敌后穿插,在刘表病故之后,充分利用了荆州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分化对手,最终实现了北部荆州的不战而定。其次,在与刘备的交战中,集中精锐骑兵,快速追击,趁刘备军心浮动之时发起猛攻,一举击溃了荆州军刘备部。用兵果敢迅捷值得称道。其三,在与东吴军的水战中,做法比较持重,初战不利,马上选择了持久的方法与东吴水师抗衡。怪不得,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认为:“赤壁之战,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不可否认,东吴水军的作战能力是非常强的,致使五倍于己的曹军不能取胜,甚至退守北岸,难以形成合围,使得兵力优势无法显现,但是若想单凭几万水军完胜曹军也绝非易事。然而,周郎最终的取胜原因归结起来无外乎两点:一个是曹军铁锁连舟,另一个则是黄盖诈降火攻。前者可以说是曹操烦的一个错误,给了周瑜机遇,而这个错误则是由于曹军指挥者缺乏水战常识和缺少作战人员造成的。后者可认为是上天的一个偶然,给了孙刘联军一个东南风,一个绝佳的翻盘机会,这个机会曹操不会知道,因为他是北方人对当地气候缺乏了解,以为隆冬时节不可能有东南风的兴起,所以放松了警惕。因此,曹操的失败原因在于其对于南方地区地理气候的不适应以及对于舟船等水战工具运用的不理解,而周瑜正是凭借自身的行军经验和对水军作战的理解,抓住了“曹操铁锁连船、隆冬天赐东风”的绝佳机遇,借助火攻,大破曹军。此类战船负薪的火攻战法如今看来虽也寻常,然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在曹军眼里这一做法绝不亚于“911事件”中基地组织以民用客机撞击美世贸大厦所带来的震撼,体现了周瑜作为一名优秀指挥者超强的把握战机能力以及对于水战战法的深刻理解。在这场两千年前的赤壁鏖战中,我们没有看到太多演义中描写的华丽计谋和巧妙战法,但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残酷的二元博弈中,一方不一定将战术演绎地多么完美,只要能够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对手所犯的错误,同样能够取得胜利。孙子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真用兵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