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北制之战(1 / 1)

?第五 北制之战

《飞刀史评杂论》书友群:66517937(1群)53649265(2群)68995168(3群)83724298(聊天群)

为了您更方便的阅读飞刀史评杂论最新章节,请记住我们的地址: 手机请登录:

春秋初期,郑庄公平定共叔段的叛乱后,励精图治,使得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迅速崛起,但这也引起了周边诸侯国的不满和敌视。周桓王元年夏,弑君而立的卫国国君州吁【1】纠集宋、陈、蔡三国一起攻打郑国。四国联军人数众多且来势凶猛,交战中郑军渐渐不支,只得败退至都城固守。然而,四**队仍不罢手,穷追不舍,围困郑都并向东门发起进攻。此时,已无退路的郑庄公身先士卒,率领军队与城中百姓一道拼死守城,在郑国的坚决抗击下,四国联军终于在围困郑都东门五日后,暂且退兵。当年秋,卫国联合陈、宋、蔡、鲁等国再次伐郑。由于连续征战,郑**队装备给养均出现短缺,只得再次凭借都城死守,五国联军则夺取了郑都附近的粮食而归,史称“东门之役”。次年四月,郑庄公为洗雪“东门之役”的耻辱,首先出兵*卫国,一度进至卫郊。卫国为了争取主动,紧急调遣其属国南燕的军队南下直接进攻郑国本土以缓解卫国的困境。出于避免南燕军和卫军对郑军进行夹击的考虑,郑庄公决定打破常规,出奇制胜、速战速决,首先选择进攻远道而来的南燕军。故而,其派遣大夫祭足【2】、原繁【3】、泄驾【4】率领三军主力从正面与南燕军对阵,以吸引其注意。此外,暗命太子忽、公子突率领一支奇兵迂回至燕军侧后,在“制”地埋伏,伺机发动突袭。而南燕军并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见到“制”地地形险要,便放松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的战法,集中精力与正面的郑军主力作战。同年六月,太子忽、公子突乘燕军不备,率领的“制”地伏兵突然从南燕军侧后发起进攻。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南燕军被突袭打得战阵瓦解,乱作一团,最终背腹受敌的南燕军大败而逃。此战役发生于郑国北部的“制”地,故史称“北制之战”。

“北制之战”最早记载于《左传》之中,左氏以此提炼出“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的重要军事原则,即不对意外情况有所预料和准备,就不能出兵作战。通过上述战例,我们不难看出,军队在作战之前必须进行充足的准备,这不只是物质准备,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战术上的准备。孙子【5】曾在其兵法中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胜利的军队通常是先有取胜的把握,而后才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同敌人交战,然后企求侥幸取胜。但是,指挥者和军队在战前的准备,特别是战略战术上的准备,不应是盲目的或无重点的,而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这种针对性则是建立在对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知彼知己”真可谓是千古制胜之基石,兵家谋略之枢机。这里的“知”字,飞刀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首先是形,即敌我双方实力、天时、地利等方面的静态对比;其次是行动,即对方军队的动向、兵力分布、奇正分合的情况等;其三是意图,即对方军事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知彼”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实战中常常通过两种手段达到“知彼”的目的,其一为侦查,既包括派遣小分队进行渗透,采集对手的信息,也可包括通过军队的佯动,观察和推测对手的兵力分布及作战意图;其二为谍战,即利用间谍或谍报网刺探对手军事机密和情报。总之,指挥者在战场上若想获得主动,战前必须有有充足的和有针对性的准备,而这种准备又是基于我方对于对手全方位的了解。然而,军事指挥艺术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战场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战局瞬息万变,凭借人力是决不可能事先将一切都弄清楚。因此,我们在强调“知彼知己”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裹足不前,坐失战机,必须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一边积极进行战斗,一边主动捕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我们的作战策略和战术,从而牢牢占据主动,争取最终的胜利。

——————————

【1】州吁(生卒年不详),卫国弑君自立的国君,后被杀。

【2~4】祭足、原繁、泄驾,均为春秋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大夫。

【5】孙武(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作者题外话:“北制之战”,已于2009年9月3日,经“才女后花园”圈子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堂”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圈子、圈主和管理员姐姐的推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