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夜访故居(1 / 1)

地师1998 无声睡眠 3860 字 7个月前

第一节:梁启超饮冰室

初春的天津,风里还夹着丝丝的寒意,像是要把人骨头缝里的暖气都抽走。陈青阳裹紧了外套,沿着海河边上新修的柏油马路,慢慢地走著。路旁的杨柳才刚抽出点嫩嵞,在风中瑟瑟发抖,像是还没睡醒的孩子。

李德海跟在他身旁,搓着手,哈着白气,说道:“陈先生,这天津卫的春天,就是个后娘养的,说冷就冷,一点儿也不给人留情面。”

陈青阳笑了笑,没说话。他心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自从在锦州处理完那桩古董纠纷,又被李德海用一张残破的租界地图引到天津,陈青阳的心里就一直七上八下的。他总觉得,这趟天津之行,不会像李德海说的那么简单。那张地图上隐藏的风水秘密,或许只是个引子,背后还藏着更深的玄机。

而这玄机,或许就跟师父的失踪有关。

陈青阳的师父,是个走南闯北的风水先生,见多识广,本事高强。可就在几年前,师父突然失踪了,杳无音信。陈青阳这些年一直在寻找师父的下落,可始终没有头绪。

这次来天津,陈青阳除了要调查海河淤塞、漕运衰落的风水原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跟师父有关的线索。

“陈先生,到了,这就是梁启超先生的故居,饮冰室。”李德海的声音打断了陈青阳的思绪。

陈青阳抬眼望去,只见眼前是一座意式风格的小洋楼,两层高,砖木结构,灰色的墙面,红色的屋顶,显得庄重而典雅。小楼坐落在一条安静的街道旁,周围种著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像是几位沉默的守护者。

“饮冰室……这名字倒是有些意思。”陈青阳轻声说道。

“可不是嘛,”李德海接话道,“梁先生当年给书斋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眼前的繁华所迷惑。”

陈青阳点了点头,迈步走进了饮冰室。

小楼内部的陈设很简单,但却处处透著一股书卷气。一楼是会客厅和餐厅,墙上挂著几幅字画,桌上摆着几件古玩,都是些文人雅士喜欢的物件。

陈青阳的目光,却落在了房间的布局上。他发现,这饮冰室的格局,暗合风水学中的“藏风聚气”之理。

所谓“藏风聚气”,就是指房屋的朝向、形状、结构等,要能够将周围的生气聚集起来,不让其散失。这样的房子,才能让人住得舒适、安稳,身心健康,事业顺遂。

饮冰室坐北朝南,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房屋的形状方正,没有缺角或凸出,显得稳重大气。房屋内部的布局也十分合理,各个房间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饮冰室的风水,确实不错。”陈青阳暗自赞叹道。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只见窗外是一片开阔的庭院,院子里种著几棵花草树木,还有一座小小的假山,布置得错落有致,颇有几分江南园林的味道。

“陈先生,您看这饮冰室的风水,可有什么特别之处?”李德海在一旁问道。

陈青阳沉吟片刻,说道:“这饮冰室的风水,最大的特点就是‘稳’。无论是房屋的整体布局,还是内部的细节设计,都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人的心境也会变得平和、稳定,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您说的太对了!”李德海竖起了大拇指,“梁先生当年就是看中了这房子的风水,才决定在这里定居的。他老人家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青阳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他心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他想起了师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风水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好的风水,可以让人趋吉避凶,逢凶化吉。但风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还是他自己的选择。”

陈青阳在饮冰室里转了一圈,仔细观察了每一个角落。他试图从这栋小楼里,找到一些跟师父有关的线索。

可是,他失望了。

这饮冰室里,除了梁启超先生留下的痕迹,再也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发现。

第二节:旧报纸的线索

从饮冰室的一楼转了一圈,陈青阳和李德海沿着木质楼梯上了二楼。楼梯的扶手被岁月摩挲得光滑发亮,踩在上面,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是老人在低声诉说著过去的时光。

二楼是梁启超的书房和卧室。书房里,靠墙摆放著几个高大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有线装的古籍,也有平装的现代书籍,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书房的中央,摆放著一张宽大的书桌,书桌上铺着一张宣纸,纸上放着笔墨纸砚,还有几本翻开的书籍。

陈青阳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本翻开的书籍,看了看书名,是《饮冰室合集》。他随手翻了几页,只见书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字迹清秀,笔力遒劲。

“梁先生的字,写得真好。”陈青阳赞叹道。

“那是自然,”李德海说道,“梁先生可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在当时可是千金难求的。”

陈青阳点了点头,将书放回原处。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桌上的一叠旧报纸上。

这些报纸,都是民国时期的,纸张已经泛黄发脆,边角也有些破损。陈青阳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张报纸,展开看了看。

报纸的头版头条,是一篇关于“镇海楼”修建时引发的风水争议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镇海楼动土,风水师争论不休》。

陈青阳的眼睛一亮,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他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当年“镇海楼”修建时,天津卫的许多风水师都认为,这座楼的选址和设计,破坏了海河的风水,会给天津带来灾难。

文章还列举了几位风水师的名字,其中一位,名叫“张云鹤”。

novel九一。com

陈青阳的心头一震,他想起了师父曾经提起过的一个人。

师父说,他年轻时,曾经在天津拜过一位风水大师为师,这位大师的名字,就叫“张云鹤”。

难道,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张云鹤”,就是师父的师父?

陈青阳继续往下看。文章中说,当年“镇海楼”修建时,张云鹤曾经极力反对,但他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最终,“镇海楼”还是按照原计划修建完成了。

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镇海楼建成后,天津卫果然发生了许多怪事。海河的淤塞越来越严重,漕运也逐渐衰落。许多人都说,这是镇海楼破坏了风水的结果。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巧合而已。”

陈青阳看完这篇文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张云鹤”,很可能就是师父的师父。而“镇海楼”的风水问题,或许也跟师父的失踪有关。

第三节:神秘的信件

陈青阳将报纸轻轻地叠好,放回原处。他发现,在报纸的下面,还压着一封信。

这封信的信封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陈青阳小心翼翼地拿起信封,看了看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

收信人的地址,是天津英租界的一条街道。收信人的姓名,是“威廉·史噸斯”。

“威廉·史噸斯?”陈青阳皱起了眉头,他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他想了想,突然想起,李德海曾经说过,“镇海楼”的设计师,就是一个名叫“威廉·史噸斯”的英国工?师。

难道,这封信是写给“镇海楼”设计师的?

陈青阳打开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纸。信纸上,是用英文写的一段话。

陈青阳的英文水平一般,只能勉强看懂一些简单的句子。他费力地辨认著信纸上的字迹,断断续续地读了起来。

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尊敬的史噸斯先生: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我知道,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工?师,您设计的‘镇海楼’,是一座宏伟的建筑。但是,我不得不告诉您,‘镇海楼’的修建,破坏了天津的风水,会给这座城市带来灾难。

我是一位风水师,我对天津的风水格局,有着深入的研究。我发现,‘镇海楼’的选址,正好位于海河的龙脉之上。龙脉是城市的命脉,一旦被破坏,就会导致城市的气运衰落。

我曾经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问题,但我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我感到非常痛心,但我无能为力。

现在,‘镇海楼’已经修建完成,我只能祈祷,我的担忧不会变成现实。

史噸斯先生,我希望您能够理解我的心情。我写这封信,并不是要指责您,而是希望您能够意识到,‘镇海楼’的风水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您有机会,我希望您能够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尽量减少‘镇海楼’对天津风水的影响。

祝您一切安好!

一位关心天津命运的风水师

张云鹤”

陈青阳看完这封信,心里更加确信,这位“张云鹤”,就是师父的师父。

他将信纸折好,放回信封。他发现,在信封的背面,还写着一行小字:

“此信写于民国十五年,即公元1926年。”

陈青阳的心里,像是被一块石头压住了,沉甸甸的。他没想到,师父的师父,竟然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镇海楼”的风水问题。

而师父的失踪,会不会跟这封信有关呢?

陈青阳陷入了沉思。他觉得,自己似乎触摸到了一个巨大的秘噸。而这个秘噸,就隐藏在“镇海楼”的背后。

他决定,明天就去“镇海楼”看看,或许在那里,他能够找到更多的线索。

夜幕降临,饮冰室里亮起了昏黄的灯光。陈青阳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不知道,接下来的天津之行,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危险。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坚持下去,找到师父,解开所有的谜团。

李德海站在陈青阳的身后,轻声问道:“陈先生,您在想什么呢?”

陈青阳回过神来,摇了摇头,说道:“没什么,只是觉得,这天津卫的风水,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

李德海笑了笑,说道:“陈先生,您放心,有您在,一定能解决天津的风水问题。”

陈青阳没有说话,他只是默默地望着窗外,眼神深邃而坚定。他知道,自己的天津之行,才刚刚开始。而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