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七十年代小混混11(1 / 1)

大约六点左右,天空已泛著鱼肚白,可以看到丝丝阳光。

说好了今天要去镇子上,随着村里的鸡鸣,几人都睡眼朦胧的起床收拾打扮。

因著到县城太远了,而且要用牛车的话都要提前一天给村里的张叔预定,所以几人决定去隔壁镇子上去采购必需品,汇龙镇离红旗社不远,按成年人的步程算大约半小时左右,平日里也有不少村民去就近的汇龙镇,虽说汇龙镇比较小,不及灵安繁华,但是购买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是有的。

对陌生的乡镇,几人的兴致都很高,再说离家来下乡,准备的东西也不够充足,几人一路上都在讨论要买些什么。

汇龙镇之前也叫汇龙湾,离杏花村,红旗社,双龙社之间,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将几个村庄连接起来,平时居住在河流两侧的村民洗衣做饭都靠这条河流。

一行人在谈笑中走了半小时左右,便看到了渐渐密婖的民屋,两三栋坐落在一块,一条脚下的黄泥路也开始有小石子铺垫著,渐渐变宽,到镇上,便是约两米宽的石子路,可以看见隔着数米就有一座房屋,说是镇,倒也不准确,因汇龙湾独特的地形,这一块都是崎岖不平的小山,只留着汇龙湾一块平坦的地势,这边的村民便都在此修建房屋,住了下来。为了便利村民的生活,在这设立了供销社,方便人民购买生活物资。

这个时候正是农忙时节,镇上大多数人都去上工了,镇上倒不热闹,付小玲倒是来过几次,给旁边的林语嫣几人说起镇上的情况。

沿着石子路径直走五分钟左右,可以看到镇上唯一的供销社门面不怎么大,大约二十平左右,东西不像是县城供销社多样,但打眼看去,日常需要的柴米油盐调料品还是有的。

林语嫣想着昨晚上洗漱都是借用的付小玲的洗脸盆和香皂,今天来镇上一定要把洗漱用品买好,她走到门口用手敲了敲只开了半扇的木门。

这个时候供销社一个人都没有,负责买卖的店员也不见身影,倒是听见屋内有隐约的孩子哭闹声“你好,有人吗,要买东西”,还是没有任何回应,李语嫣干脆又喊了一声“你好,有人吗”

“来了”,过了几秒,才传出一声女声,这时,走出一个短发穿罩衣带深色罩袖约三十岁的妇女。“你要什么?”

林语嫣指著木柜台上的粉色搪瓷盆,“我想要个粉色盆子,这个有大一点的吗?”

“有,我给你拿”,女人走到身后那一列柜子在最下层拿了一个大红色的瓷盆出来,“还要什么?”

“牙刷,漱口杯,毛巾,牙膏,要一套”,女人将林语嫣都东西都拿到柜台上,“你们有种子卖吗”,想到昨晚上几人说的要种菜,林语嫣又对女人问到,

“这个到没有,我们这地方种子都是自己地里留着的,今年留种明年种,都不卖的”,女人看着林语嫣,笑着解释。

见买不到菜种子,林语嫣不由得失望,“你回去找村里人要上一点也行,现在正是春种的时候,红旗社不少村民应该还有多余的种子,上次兰兰姐还给我说要种一些菜呢,说有多余的种子要匀我一些,明天上工我给你问问”,付小玲听着,对林语嫣说著。

其他几个也买了洗漱用品,毕竟,来下乡也不可能还要背个洗脸盆到处跑。倒是关玲玲看到这竟然还有水果糖卖,让营业员称上了一斤,在没有其他零食的年代,糖果是孩子们最受欢迎的零嘴儿。

四月的清晨,已经是十几度了,人们穿着长袖薄衫正合适,关玲玲几人也来了半个月了,和村里人也渐渐熟悉起来。

不过,对每天都要到地里上工的事,几人是真的不太适应,每天繁重的农活,下工后还要负责当天的伙食,累得只想早早睡觉,倒是避免了生活中的不少摩擦,连脾气最不好的关玲玲,也有了收敛。

前段时间育下的秧苗也有一尺多深,几块育苗田在清爽的晨风吹拂下,像是一道道绿色的波浪,显得十分好看。

今天,要开始栽秧了,之前半个月已经将水田的水关好,也养好了肥,就等著插秧。

徐州一和关玲玲他们分到了半山腰的水田,大约有两三亩左右。红旗社因为地势起伏较大,有不少土地是在山上的,这边的梯田特别多也很常见,看着三亩面积很多,但是按实际使用面积算,其实工程量也不算大。

秧苗也是有人专门负责的,村里的女人一般是被安排到拔秧苗,在将翠绿的秧苗整齐的放在一起,捆成一把一把的,再叫人送到水田里。拔秧苗的活听着简单,其中也是有不少门道的,幼苗长在土中,用力不对,不仅拔不了苗,甚至还会损伤幼苗的枝叶,叶子是拔了出来,根茎留在了土中。而且秧苗中常常混有杂草和稗草,这种野草会夺取秧苗的养分,使水稻减产,因此分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分秧苗的事也会叫经验丰富的婶子们负责。这可是关乎婖体社一年的收成。

再看看徐州一这边,看着没有任何插秧经验的林语嫣,关玲玲王阳几人,徐州一也是有些头疼。

徐州一将几人叫到身边,仔细的给他们讲著插秧了技巧,并给他们做起了示范。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