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觉得教师是一份极其神圣的职业,当然,我成为教师也是因为我认可这句话,而我选择援疆,正是因为我拥有这种情怀,我想要做一些事,为学校、为学生做我能做出的,最大极限的事。”吴淮顿了顿,像是在思考着自己说出的这些话,“但你要是问援疆苦不苦,我想这不仅仅是做支教的难题,应该是所有身在薄弱办学环境里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难题。”
他的话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沉默了,众人被带进了他的探讨言论里,都细细地品味着他的陈述。
“我最初以为我只会在这里做支教半年、一年或者是三年,但从现在来看,我很希望一直留在这里,这是我人生中做过的最难忘,也最有意义的事情,世界很宽广,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从看到我的学生艾山奔跑撞线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再弱小的生命,也拥有无限的力量。”
吴淮很坚定地告诉大家:“而我想要守护他们的力量,也希望做他们的护盾,让每一个在教学点里的孩子都能够追梦、筑梦、圆梦。”
他的声音温和,语速平缓,像是在吟一首诗,让在场的人微微红了眼眶。
等大家反应过来之后,起起伏伏的掌声是送给吴淮的最好的礼物。
吴淮的这番话被拍摄后播放于克拉玛依市内的电视台频道,也有不少在市内教学的年轻教师们受到了他的鼓舞。
他说:“援疆支教让我收获的不止是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还有一群天真烂漫的笑脸、真诚热心的同僚,以及我此前从未见过的壮阔风景。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的学生们能够享受到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也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市政府的领导也看到了这次报道,他也清楚教育优质均衡的意义是补短板、守长板,优质学校理应帮助薄弱学校,可这绝非长久之计,最大最好的帮助,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点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环境恶劣,而首先要解决的,是那条通往校门的坑坑洼洼的泥路。
路平,人心平,学校门前的路,理应平平整整、干干净净。
半个月后,市政府下拨资金到达县政府,再有相关分管领导协同教育局、交通局等部门开启了修桥铺路的项目。
光是方案就设定了好几版,最终,通过村民和教学点教师的一致同意,大桥将横跨将山林和沙丘隔开的那条长河,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来解决村民、学生必须要绕路才能到达县区、学校的难题。
在修桥项目仪式启动的当天,教学点附近所有的村民都来到了现场,大家想要见证这震撼人心的一刻。
虽然有人质疑,只为了23个学生来做这些,值得吗?
下拨资金的修桥负责人回应道:“这不是23个学生,这是23个人,23个家庭,23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