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才女的心灵倾诉我出生于1968年,女,单身。大专毕业,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助理。身高1.63米,体重57公斤,相貌中上。您别误会,我不是在做征婚广告,我想说明的只是,我自身的各方面条件在单位及周围的群体当中算是中上标准的,同事送我一个绰号“才女”。但是,我却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使我不能正常与人交往,不能正常展现自己!
我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我们姐妹三个,父亲在我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是一个非常能干要强的女性,但脾气古怪。在我们模糊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周围邻里都很喜欢他。但是,父亲在世时,他们的感情却很不好,经常打架,家里总是弥漫着火药味儿,好像随时都会爆炸似的。我们姐妹三个,从姐姐能做家务开始,母亲就没再洗过一双袜子、一件衣服。姐姐工作离开家就由我接替了所有家务,之后又是妹妹。总之,我们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母亲,从小失去父爱的我们从不敢像其他孩子那样,在母亲面前撒娇,更不敢顶撞母亲。在当时我们那个院地里,我们三姊妹是其他孩子的楷模。但母亲对我们仍然不满意,经常抱怨。我怎样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再怎么努力的做,母亲仍然不满意?一个真正的母亲来说,对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她绝不可能允许别人去伤害她们,更不可能自己亲自去伤害和折磨。所以,我隐隐感觉母亲根本不爱我们,她把我们养大的初衷只是因为个人要强、倔强的性格,只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而在母亲的心里,一直怨恨我们成为她追求幸福生活的绊脚石。母亲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把我们养大,她一边无奈被动地抚养着我们,一边在身体或语言上伤害着我们,只有这样她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些平衡。现在,母亲因为各种原因已和我们姊妹三人断绝了关系和来往。而我的感受是永远不会原谅母亲,永远也不想见她!
记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心理就开始起了变化:骑着单车在马路上行走时,总觉得旁边的人都在看着自己,每当这样想时,马上就会表现出一种不自然。当看见同事们在一起说笑时,就会猜测是否在说自己;如果群体里有人丢了东西就会想他们会不会怀疑是我干的。忍耐性和克制力越来越差,人也变得越来越脆弱,特别喜欢哭,尤其是看电视时。与人相处总是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比如:在情绪不好时,虽然不愿跟人说话,但又怕别人误会自己高傲、孤僻、怪异,不合群;表现出一种高兴吧,又不是自己所愿。唉,真的很累!总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特别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细节。这种心理束缚了自己的言行,愈想做得最好反而表现得愈差。公平的说,自己的审美观和品味算是中上的,但现在买衣服时,也没了自己的主见,已不知道哪个好看哪个不好看了。因此,也很少逛街了。现在最痛苦的是在和别人说话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这使我很尴尬!因为我知道和人真诚交流的基础就是要对视对方的目光。可是我必须极力去掩饰,我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这一点!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障碍,在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了这点上。所以平时也很少串门儿,总把自己关在家里,但并不是我愿意这样!因此,周围的人,包括同学、朋友、同事也渐渐疏远了,也许他(她)们的感觉是我脾气怪,不易相处。而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我“病”了!我出奇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说话的语气,甚至会计较几岁孩子的态度,甚至会因此和小孩子怄气。对任何言行反常的敏感,强烈的自尊使我不能忍受任何的冷遇……这一切究竟为何?根结到底在哪里?
再说说我的感情生活吧。也许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女性的世界里,缺少与异性相处经历,长大后与异性的交往都不够自然。所以,一直到我23岁时,才开始自己的第一次恋爱,这场恋爱对我后来的人生和感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和他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这足以满足了我对浪漫的渴望。也许从小缺少爱,而在我身陷各种困境的当时,他给予了我渴望的爱,便把自己整个身心都投了进去。我们在一起生活了近3年时间,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同居”。但因为彼此的性格太相似,都那么自尊要强,还有母亲的遗传及后天带给我的独特的待人处世方式,以及各自的过失,我们最终也没能走向婚姻的殿堂。这期间,我做掉了6个多月的儿子,犯下了这一生也许都无法弥补的错误……那一次感情的失败带给我的伤害和打击是无法同别人比拟的,因为我太在乎那段感情,太在乎自己的婚姻,爱得毫无保留,天真的认为爱真的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为了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后来,通过各方面努力又回原单位复了职。从那以后的5年时间里,再没有碰过感情,对感情有了一种疑惑,才发现原来世上一切都会更改,而感情是最不可靠的东西,不管曾经是怎样的轰轰烈烈!随着事过境迁,慢慢地,淡忘了一些感觉,在周围热心人的关心之下,经历了几次感情,但都没有了最初的感觉,相处没多久就分手了。所以一直到现在,仍然单身。周围的人都说我眼光太高,而我知道,是自己大在乎那种感觉了……还有我的工作问题,单位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每个人都心事重重,充满了担忧、压抑和不满,而我的这种感觉尤胜。因为从94年到现在,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姐姐和妹妹都隔的很远,只有周末才能团聚,没有人与我分担,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自己扛着。在单位还好,一回到家里,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再加上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胡思乱想,因此,留下了神经性头痛的后遗症。今年以来,单位的状况更是不佳,工作环境、情绪等常常使我产生放弃的想法,可是又下不了决心,毕竟三十好几的人了,必须得养活自己,我需要这份工作,只有在矛盾中挣扎着……单身带给我的负面的东西远比自己料想的要多。如果最初能够了解单身的弊端,我想我不会坚持。最初我的想法是“宁缺毋滥”;后来,对自己说“找不到自己爱的人,就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吧”。可是,在你面对的时候,仍然是那么难以接受,才知道,被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爱着,也是一种负担。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庭、对孩子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这种想法和自己“驻守”的观念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自身的现状在周围的群体当中,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这样一个正常的群体里衬托出的是一个极不正常的我!在每一个快乐的三口之家里,更突出是我的孤单。因此而越来越不喜欢去同学、同事家里串门儿,我怕感受那种暖融融的家庭气氛。我想得很多,也想得很乱,以至于头发掉得非常厉害(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所致)。以前我以自己的一头漂亮的长发为荣,可现在……我也想过死,但我没有勇气!就在两个月前,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出家!因为我真的觉得累了,倦了,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总得给自己一个交代,如果注定要一个人生活,我情愿换一种方式,堂堂正正地过一个人的生活,妥善安排这个备受煎熬的心灵,这个几经崩溃的灵魂。我不是因为看破红尘,我永远看不破!因为自己反常的心理,就算有一天注定的缘分来到我身边,也许自己仍不能好好把握,结局仍然是“悲”。成家、生儿育女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艰难,也越来越不可能了。总之,如果不能过正常人的正常生活,那么就换一种非常的方式吧。对自己、对母亲、对所有的一切都有个交代了……在产生这一想法的那一刻,心里居然有了一种轻松的感觉,同时,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悲哀!因为这不是我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选择。也许在那样一个群体中,我就不会显得那么反常,那么格格不入了。我这种想法是不是也非常“病态”啊?
这就是我过去和现在的大部分心理活动过程,我知道我“病”了,可是您能告诉我到底“病”得有多重吗?我觉得自己好失败哦,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是我已经失去了实现优秀的最重要的前提,因为我知道“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这是我自救的第一次行为,渴望能够得到您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的心灵援助“才女”何以也出现了“心病”?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导致你“心态”的心理渊源,就在于你的以才女自居,以优秀自居,在于你强烈的完美主义人格。从你长长来信中就可以鲜明地看出这一点。打开来信,几千字的打印稿,从内容到形式,不仅几乎没有差错,而且简直是一篇散文了。字里行间,都看出你的完美主义人格。在马老师那么多的咨询来信中,尽管自称“才女”的并非绝无仅有,但从来没有过这么完美的来信。然而,马老师并不为此有多少欣慰,相反更多的是忧虑。这是因为,完美主义人格往往是给人带来“心病”的罪魁祸首。
你特殊的家庭生活导致了你完美主义人格。按照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的学说,安全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的满足最初基本是通过家庭生活获得的。然而,你的家庭生活特别是早期的家庭生活给你最强烈的一个体验是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就是想把自己保护起来,免遭别人的轻视和伤害。你努力追求优秀而完美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你的努力是管用的,你也创造了自己的优秀:仅以马老师有限地了解,你的来信表明你有相当的驾驭文字能力和使用计算机能力,同时你还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因为“经理助理”这个角色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对付得了的。在你心中,也正是这样以优秀自居的。你来信中的自我评价用了几个“中上”,这恐怕还有自谦的成份。也许你心里真实的感觉是:我是才貌出众的优秀女孩。周围人们的赞誉又强化了你更优秀更完美的自我期望。
于是,你对事业有了过高的过于完美的自我期望。所以,你对现在的经理助理工作不满意了。你知道那是许多打工妹可望而不可即的吗?但是她们没有放弃,在平凡的甚至艰苦的工作中享受了人生。而你却一面明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一面让自己为工作问题而“在矛盾中挣扎”。于是,你对婚恋有了过高的过于完美的自我期望。所以,你天真地认为爱情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你坚持婚恋要“宁缺毋滥”,直到后来,你仍然把被一个人爱着居然看成“也是一种负担”。你知道多少身在婚姻中人一生也没有找到多少爱情吗?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单身,他们在婚姻中也享受了人生。而你却拒绝了“几次感情”,而让自己空怀“对家庭,对孩子的渴望”,为他人的“三口之家”而徒叹忧伤。
这样的心理压力怎么受得了,于是,你感到心灵有病了:你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特别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细节”,“出奇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任何言行反常的敏感”,和别人说话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于是,与人相处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对这一切,你“极力去掩饰”,去控制。你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了这点上”,于是,你感到了“真的很累!”你的神经性头疼也是这种心理压力躯体化。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照你自己说是“强烈的自尊使我不能忍受任何的冷遇”,其实恰恰相反,强烈的自尊背后是你强烈的自卑。如前所说,你为了自我保护,满足安全需要,一味地追求完美主义。但是,生活的真实是,任何完美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人的发展不是无限的,盲目的完美主义,盲目的过高自我期望,必然让自己感到失望,甚至是失败。谁过分地追求完美主义,谁就必然陷入痛苦的深渊。在你看来,你的事业,特别是你的婚恋,与你的完美主义相去太远了,你感到“自己好失败”。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如此的失败感怎么得了?于是,你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于是,你封闭自己不愿出门,于是,你甚至想“出家”了。这都是你陷于自卑之中,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底气的表现,其真实的潜在动机是逃避。当然,你知道,即使你出家了,也逃不出痛苦,因为人的痛苦常常是自己在心中编织的。
不可否认,你的人格特征与家庭生活有密切联系。但是,马老师要说,你看了下面的分析就不会再简单地责怪你的母亲,你就会明白今天心病的关键在于单身生活,而不在母亲。
你说“为什么我们再怎么努力的做,母亲仍然不满意?”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为母亲着想,就不难理解,一个女人年纪轻轻就守寡,拉扯几个孩子,她心中该是怎样的滋味?她能有什么好脾气?也许孩子是自己宣泄心灵痛苦的唯一出口了。只要想想你自身的单身生活给你带来的“弊端”和痛苦,就不难理解你母亲了。其实,你母亲还是爱你们的,不然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拉扯几个孩子长大成人?而照你信中所说,好像是你们三个孩子养活了母亲一样,这可能吗?再有,你对母亲的态度与“恋父情结”有关。一般说。女孩在3~5岁时常会表现不同程度的恋父厌母。不要抱怨母亲了,相反你应该替母亲着想,比如为什么没有在你们成人之后给母亲找个老伴?比如现在母亲老了你们怎么可以与母亲断绝往来?你不知道,正是你目前与母亲的这样的关系,给你的心中也增添了一份焦虑不安。你所以来信说了那么多母亲的不是,恰好表明潜意识里你是自责的,这种自责心态不知不觉中投射到了母亲身上,责备母亲以减轻自己的焦虑。但是抱怨母亲并不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
那么,你该怎么办呢?
一是以一颗平常心待生活。我们只能力争完美,我们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对生活有颗平常心。应该坚持两点:一是顺应自然,接纳自我。很高兴你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接纳自我。能够接纳现实的自我是一个人获得自信的基本心理前提。有了自信,你的心就会平静下来。二是为所当为,发展自我。以现实的自我去面对生活是最重要的,比如珍视并做好眼前的工作,在工作中逐渐地求得发展,这会让人容易看到生活的阳光。
二是以一颗平常心待婚姻。你需要调整婚恋观念,找到对婚恋的平常心。婚姻最好有爱情,但是婚姻不是必须有爱情。婚姻只是平平淡淡地生活。这既是专家的忠告,也是生活的启迪。如果你说的“最不可靠的”感情是指“爱情”,那么,你算说对了,爱情的确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没有一桩婚姻是靠爱情可以长久牢靠的。婚姻靠的是长期生活中培育起来的另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亲情。当然,不是每个人一定要走进婚姻,但是,你需要走进婚姻。因为本质上你是很从众很随俗的人,只有让自己走进常态的生活,你的心态也就会自然恢复了常态。可以这样说,如果你不积极地走进婚姻,你的病态难以消除,说不定还会加重。至于你说成家生儿育女对你那么艰难,并非真实的心态,成家生儿育女几乎是自然的事情,怎么会那么艰难?你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渴望而以为不能得,便用艰难来自我安慰,就好比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一样,这叫做心理自我防卫,是自欺欺人。丢掉那些幼稚的爱情幻想吧。积极地走进婚姻,才真正能够减轻心中的痛苦。当然,以平常心待婚姻,以你的年龄应该不难领悟,婚姻,就是给人生的慢慢长路上找一个伴儿。
三是以一颗平常心待症状。你为自己的症状感到痛苦,于是就想控制它,消灭它,掩饰它。可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你越是和它斗争,它越是要表现强烈。所以,你越是想控制消灭自己的某些心态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它反而更挥之不去了。所以,对自己的心态不必千方百计地控制、克服和掩饰它了,而应顺其自然,坦然接受,带着它照常去交往。只要不逃避交往,就会越来越自然地交往。
我们交流至此,你一定领悟,任何一种非常态的心理,背后都有非常态的生活。所以,关键是结束单身生活,营造常态的现实的生活,有了平常生活平常心,你的心灵也就恢复了平和和安宁,这样,你就更“才女”了。马老师期望着你的好消息。
和自己好好相处心理咨询中,大量的个案一再证明着一点:太多太多的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人生旅途中留下的遗憾,许多都起因于没有与自己好好相处。原来,人生处世,最难相处的竟是自己。
然而,处世有道,与自己相处同样有道,心理学这位人生之友做如是说。我们应该学会好好与“自己”相处。
相处的基础——认识自己。
泰勒斯曾一语中的:“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人原本不知道“我”,直到两三岁才进入“第一自我发现期”,才会说“我”。但,这时只是找到外在的自己,远没有找到内在的自己。到了青春期才进入“第二自我发现期”。这时,许多青年朋友为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而长时间陷入迷惘苦恼之中:要么自我扩大、自我膨胀;要么自我萎缩、自我贬斥;要么两者交替,一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什么都好”,一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一切都不好”。因之,日本著名心理学家依田新曾作出这样的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必须首先从正视和分析此时此地的我开始。”
找到自己虽然困难,可你也别光苦恼。认识自己也有可行的途径。一是以人为镜。跟与自己各方面条件类似的人比较,也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别人的评价最好全面听取,因为“要想知道自己的长相,就不能只是对着镜子笑。”二是进行内省。这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观察,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不会内省的人,是心理上不成熟的人。三是回顾生活。看准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就看到自己现在的内心。因为一个人的全部精神特征,都是生活经历的写照。
人们常常没有认识自我,让他成了自己的敌人。认识了自我,才能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
相处的准则——钟爱自己。
钟爱自己,蕴含着对自己优点长处和成功的赞美,也包括对自己缺点短处和失败的自责。但赞美不是把自己吹破了,自责也不是把自己骂趴下。认识自己,不管他好也罢歹也罢,都该先坦诚的接纳他。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还怎样去爱别人?钟爱自己,这绝不是自私。因为没有对自己的接纳,我们的心灵就会被压垮,哪里还有成长的希望?还怎样一步步地走向完美?
学会接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钟爱。我没走进大学的门,是没赶上机会,如果把我请进去,我一样能学好,最糟糕的哪能就是我?工作上有过挫折,这有什么?不摔跤谁学得会走路?生来矮小,也许一生难有“高大形象”,可跟双目失明的人比我可以看到多彩的世界,这是何等的幸运?如此这般,让自己站直了,才好让他与你同走人生路。
相处的目标——造就自己。
法国有句格言,“每个人都是自己个性的工程师”。认识自己,钟爱自己,是为了创建、塑造、成就一个新的自我。
造就新的自我,既要发展自我,更要改变自我。更多的时候,改变,就是发展。我们很难改变别人,很难改变外在的世界,但是,我们应该也可以改变自我。每改变一步,就是走近一步新的自我。
说起造就自己,有朋友企望幸运。幸运固然好,但它容易让人睡大觉,然后它悄然溜走,你也就找不到了自己,还谈什么造就自己?又有朋友担心不幸毁掉自己。然而,“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不幸比幸福更是位好老师”。英雄自古多磨难。古今中外,多少人正是靠不幸造就了自己?固然,群星未必有日月的光辉。但,只要你抓住自己的“闪光点”,就会赢得闪光的时空。闪光点发扬光大的时候,你就造就了一个光辉的自己。
学会和自己相处吧,为了拥有无愧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