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七年(1928)四十二岁(1 / 1)

高语罕年谱 王军 851 字 4个月前

1月1日

《太阳月刊》诞生,该刊名义由蒋光慈主持,实际由杨邮人和钱杏邨负责,前后共出版了7期。

1月10日

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由,周恩来任组织局主任,负责处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

1月

和杨匏安及其夫人、小妹、罗绮园等经过七天海上颠簸,呕吐得一塌糊涂到达上海,暂住杨匏安亲戚家。

△穿了广东装到亚东图书馆。汪孟邹请人到衣店买了一件深灰色哔叽长衫。高语罕穿上身,也不敢久坐,拿了几个钱,又回到杨匏安家里。这件长衫一直穿到1945年。

△高语罕被编入由蒋光慈任组长,钱杏邨(阿英)、李克农、严启文、李泽纯、宋季仁等组成的中共春野书店支部。杨匏安留在党中央机关,参与党的报刊编辑出版工作。杨匏安家人分散住在党的印刷所或交通机关。

2月13日

党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第17期发表《所谓第三党》一文,澄清杨匏安第三党发起人一事。

2月中旬

谭平山来访高语罕,称中国革命已葬送于第三国际之手,中国共产党已成强弩之末,国民党亦不能革命,须组织第三党。高语罕则认为,共产党即有错误,亦只应纠正,而不可另创一党,故对于谭平山的提议拒绝。

2月中旬

阴历年底,高语罕给王丽立写信,王丽立即跑来找高语罕。此后王丽立每天从医院下班就跑来看高语罕,高语罕需要什么东西,就买了来。

△每日的时间大致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写文章;一部分读书;一部分和王丽立谈天。

△整天躲在亭子间里写文章,也学着吸纸烟,并且是讲究的三五牌,后来是加里克,有时也吸土耳其的某某纸烟。不过王丽立很不赞成,劝高语罕少吸几支。高语罕采纳了她的意见,减到每天六支:三餐后各一支,其他三支则作为写文时,调剂思想之用,绝不多吸。

2月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停止徐谦中央委员的职务。

春天

太阳社于在上海成立,瞿秋白、杨匏庵、罗绮园、高语罕、郑超麟等出席成立大会。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过中共中央批准并在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团体。

5月

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牺牲者》,署名戈鲁阳,用《淮南子》书中鲁阳挥戈这个典故。这本小说由几篇短篇小说组成,描述高语罕儿童时代的生活片段。高语罕的高氏世系,外家世系,生活教育状况,第一次婚姻所给予高语罕的不良影响,以及所遗留给下一代的种种遗传,均可在这本小书上考察出痕迹来。而高语罕一生的行为和品格也可以在它里面找到根据。“若果用遗传学和社会学来察,便晓得现在之所以为现在,实乃两种不同的血缘交流的结果。”

6月18日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陈独秀拒绝出席。

6月

“中东路事件”发生,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提出“反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打倒国民党”等口号,陈独秀对此主张不赞成,发表了《告全党同志书》,反对中共中央的政治主张。

秋天

苏联留学生中的王文元、刘仁静等成立“托派”组织。

12月

梁干乔等在中国成立第一个“托派”小团体,自名为“中国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反对派”。

初冬

陈独秀把《国际对中国党的政策之我见》送给高语罕和杨匏安。对于国际的政治路线大加批评,反对斯大林的对于中国国共两党的合作形式,反对军事投机、军事冒险、八一暴动,反对党中的官僚主义和机会主义等等。当时高语罕和杨匏安同住,高在楼上,杨在楼下。陈独秀请杨匏安托人带到广州、香港朋友那里。高语罕和杨匏安当时都未置可否,因杨匏安在中共中央工作,自然不便轻于表示意见;高语罕向来是做文化工作和做公开的活动的,未尝做过地下工作,况且初到上海,更是糊里糊涂,头脑还未清醒过来,也未深切地考虑这一问题。但是这种斗争已经从苏联波及到中国党来了。

年底

高语罕的两个孩子高贵玖和高曼云因党的关系被捕,下在上海漕河泾的监里。高语罕的夫人每月要亲自去探视他们一次,送点罐头食品和必需的零用钱。陈独秀听见了,总是骂高语罕家庭观念太重。

是年

陈独秀撰写成《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书稿。校核本稿方言的,“上海话为沈雁冰、陆缀文;广州话为杨殷、罗绮园;汉口话为项英;北京话为邓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