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
宋伟年、唐道海及马章禄、夏揆予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2月
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广州记游》。记述去广州参加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次会议的情况以及广州的文化、文物古迹和教育状况,书后还附有广东省工会及市政法案三篇。
2月10日
中国共产党以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创办平民女校。分高级班和低级班。高级班教员为:陈独秀教社会学,高语罕教语文,邵力子教古文,陈望道教作文,沈雁冰、沈泽民等教英文,李达教马克思主义理论。初级班中,柯庆施教算术。陈独秀等都是义务兼课,不能按钟点来校,唯一住校的是高语罕。他当时一边授课,一边在青年学校补习外语等待出国。他上课时自编教材,所选内容都是适应新思潮、又合乎平民的,后来把这些教材整理为《国文作法》。上海平民女校只开办了8个月,共招收30多位学员。其中,王一知成为施存统的夫人(后成为张太雷的夫人),钱希均成为毛泽民的夫人,王剑虹成为瞿秋白的夫人,丁玲成为著名的作家。高语罕的妹妹高玉英也是学员。高语罕教导学生:“譬如我们现在看康有为,不过是个老顽固,其实廿年前,前清政府看他,也就同现在政府看革命党和过激党一样,然而现在的政治革命的思想的进步,若果寻流溯源,康有为不能说没有功劳。我们若全用现在的思想理论去责备康梁在那时不该主张保皇,不该提倡君主立宪,或是康有为在这时还作那主张君主立宪的文章,便违背了时代进步的阶梯。”“《共产党宣言》虽是前几十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理想,然而那时已确信必有见诸施行的一日,还是可以算得确切的事实。”“譬如《红楼梦》上写林黛玉,她的一书一画,一榻一几,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皆足以表现林黛玉的精神;《水浒》上写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各有各的个性和精神,举凡一拳一脚,一跳一跃,虎的腾挪呼啸,和它们挣扎撕拼的情形,都有特殊的表现,不容人张冠李戴。”“有天才的作家常常叙一两件琐屑的事,便可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生活和情感,或代表一个人的品格性情,事业学问。如司马迁叙管仲鲍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只叙述一个小孩子上学的事实,便把法国人对于德国的报仇雪耻的心理描写尽致,这便是经济的手段。”
3月22日
芜湖劳工会成立,此为高语罕前段时间工作之结果。
3月26日
在上海平民女校为《白话书信》四版作序。“这本《白话书信》,居然到了四版了,实在是‘始愿不及此’!但是作者这一点小小的劳作,不晓得会与我那些知与未知的青年男女同志,和一般平民社会和劳动阶级的兄弟姊妹们的生活上、思想上,有了些影响没有。假使有了影响,还是好的呢?还是坏的呢?也不得晓得。不过时代的进步是很快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精神的——是一天不同似一天,人类生活的——物质的、精神的——满足,也一天难似一天。这本《白话书信》,当然免不了这种的恐慌。于是我抽了点时间,把它修整了一下:删掉几篇,又加入几篇。不敢说即此便可以满足我那些青年男女同志和一般平民社会及劳动阶级的兄弟姊妹们的欲望,却是有了这种倾向。”
△安庆团组织负责人王逸龙给团临时中央负责人施存统写报告,推荐高语罕作为安徽代表出席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四月上海大会,这里因人材、时间分配不开,实难专人前去。高语罕先生为吾乡健者,住在上海,想与诸君亦常有接洽,兹拟请其如期代表出席,建议表决,皆付以全权。”
4月中旬
本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因会议改为5月5日在广州召开而未参加。
5月5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总部设在上海,施存统为书记。
5月14日
蔡元培、李大钊、高一涵、胡适等16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以“好政府”为目标。
6月15日
中共第一次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抨击“好政府”主张。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同封建式的军阀继续进行战争。
7月16日
中共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章,正式加入第三国际,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7月16日
中共二大在辅德里高语罕寓所对过召开。毛泽东回忆:“那年,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够出席。”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尚缺一人姓名不详)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出席会议。”党的二大代表中,姓名不详的一人极有可能是高语罕。7月23日,二大闭幕。8月6日,高语罕赴德国留学,暂时告别了建党建团早期活动,直到1925年8月回国。
8月4日
夜一时于上海致安徽教育界书。“早岁蹉跎,对于学术未尝为专门的研究,所以自任教职以来,时时感觉知识贫乏的痛苦。因而想找一个机会做一比较长期的专门的研究。只以家贫亲老,不但无从得此巨款,以为川资学费,即仰事俯畜问题,亦难以解决。所以此意怀之数年,未尝或忘。卒赖公家之津贴,多数友人的帮助,得以成行。这是我应当感谢公家和多数帮助我的朋友的。”“我当去国之夕,觉得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就目前急切问题,作为临别赠言,希望教育界能够注意。”“这几年来,许多学生都成为政客螟蛉了。我们应一秉良心,不可有意摧残压抑学生,不要拿可怜的学生们做升官发财的工具。”“我们对于学生要居于指导的地位,认定于青年教育有益的事,要排除万难以行之。若事事迎合学生的惰性,利用青年的弱点,以自便其私,皆不能认为是专心司教育的朋友。”
△陈德征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送语罕太朴赴德》诗一首。邓颖超好友李峙在同刊上发表《送太朴赴德》诗一首。
8月6日
为《国文作法》作序。“此书强半为吾在上海平民女校之讲演,其余则今夏浪游西湖时续成之作也。夫为文本无成法;文成而法立。今兹所言,其亦不免‘代大匠斫’之讥乎?然青年男女或由是而于文字组织与研究,得知所从人焉,是亦作者半年劳作之成功矣。若曰,此则方圆之规矩,五音之六律也,为文之道,其在斯乎,其在斯乎,则吾岂敢?十年八月六日(1921年8月6日)高语罕于Andre Lebon。”
△与郑太朴、章伯钧启程赴德国。
△李达在1954年2月23日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信:“中央直辖的上海的党组织,党员人数很少,常留上海的,当时只有沈雁冰、沈泽民、邵力子、李启汉、李中、高语罕(在平民女校教书,不久也离开上海)等人。”
8月
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国文作法》,分通论、文体两编。通论编包括国文作法的意义、作文的初步、文字的要素、文字的戒律、文字的美质、文字的精神、文字的构造7章;文体编包括叙述文、叙述文的作法、描写文、解说文、论辩文5章。书后附书信的写法和标点符号两篇。《国文作法》分文章为叙述文、描写文、解说文、论辩文,这与当代的“五分法”不管是实质性内容还是名称用语都已较为靠近。
8月17日
中国共产党在杭州召开第二次西湖会议,讨论共产国际有关国共合作的建议。有人回忆:“时在平民女校任教的高语罕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张太雷等出席了这次会议。”此言不确,此时高语罕已赴德国。
9月13日
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向导》周报。这是党内第一份时事政治机关刊物。
10月
朱德夫妇、孙炳文、史叔隐、房师亮等乘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到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