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友谊的层面(1 / 1)

·学习成果

我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有不同类型和层面,对于不同的层面,适合不同的相处方式。

我能够接受并认同别人对友谊的看法,不强求别人和我一样。

·课前准备

(一)教学场地及材料准备

需要准备学生自由走动的空地;一段音乐;展示问题和图片的幻灯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准备

了解本节课将帮助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涉及对自己朋友圈的划分,对于班里孤僻、没有朋友的学生要重点关注。

(三)教学组织方式概览

热身活动:打招呼。

主题导航:朋友的区别。

探究与体验:同心圆;你会想到谁。

总结与反思:我知道如何让他人快乐。

·学习过程

(一)热身活动:打招呼(5分钟)

在教室中央空出一块地方,学生可以自由走动。随着音乐的节拍,学生来回走动,和班级里的每个人打招呼。

打招呼的方式有四种:一种是点头微笑,一种是握手,一种是相互拍拍肩膀,一种是相互拥抱。

学生可以根据打招呼的对象,决定使用哪种打招呼的方式。当个人的选择与对方打招呼的方式不一致时,两人商量一下,选择一种他们都能接受的方式。如果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他们也可以各自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招呼,但要接受对方不回应。

“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走起来,不要原地不动,你们的任务是走到班里每个同学面前与他们打个招呼。

“有四种打招呼的方式可以选择,你可以自由选择。可能你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想跟对方握手,但是对方想拍拍你的肩膀。这时候你们两个要商量一下,达成共识。如果意见不能统一,那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坚持与对方握手,但是对方可以不伸出手。对方可以拍拍你的肩膀,你也可以不回应。”

1.教师要注意观察,鼓励那些害羞的同学。

2.教师要避免学生只在自己的小团体里活动,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和不同的人打招呼。

(二)主题导航:朋友的区别(5分钟)

学生分享刚才游戏的感受。

·刚才的游戏中,你和多少人打了招呼,使用了几种打招呼的方式?

·当别人和你选择一样的打招呼方式时你有什么感受?

·当别人和你选择不一样的打招呼方式时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想出他们尽可能多的朋友,用一点时间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在小组中分享他们的想法。

·你对待所有的朋友都是用同一种方式吗?

·你所有的朋友对你都是一个样子吗?

·你对所有朋友的熟悉程度和了解程度都一样吗?

·这些朋友和你的关系都是一样亲密吗?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会发现,虽然我们和其他同学都是朋友,但是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是有差别的。有的同学和我们更加亲密,我们可以拥抱他们。有的同学和我们虽然很友好,但是我只能和他握手。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但是这些朋友和我们的关系并不完全一样,有些更加亲密,有些比较熟悉,而有些只是认识。对于不同关系的朋友,我们也会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

1.通过充分分享游戏中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2.对于在游戏中被拒绝比较多的同学,教师要给予关注和支持。

(三)探究与体验

活动1:同心圆(15分钟)

教师给学生呈现一张同心圆的图片(见主题资源)。学生们按照这张图片的样子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出4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然后把想出的朋友放在不同的圆圈里。具体操作如下。

·在最内圈里写上最亲密的人的名字。比如,直系亲属、最好的朋友。

·在下一个圈中写上非常亲近的人的名字。比如,尊重的人、好朋友、喜欢的一些亲戚。

·在下一个圆圈里写上熟悉的人。比如,班上的同学、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亲戚。

·在最外圈中写上有一点了解的人的名字。比如,其他班级或其他年级的同学、门口小卖店的老板或是给你看过病的医生。

当所有人都完成同心圆的填写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我们认识的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吗?

·朋友和朋友之间有没有区别?

·对于不同圆圈里的人,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是否一样?

“我们并不想让身边所有的人都成为朋友,也不可能期待每个朋友都和我们非常亲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识很多人,一部分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但是非常亲密的好朋友可能只有几个甚至只有一个。

“对于不同层次的朋友,我们会有不同的期望。比如,你不需要让你的邻居知道你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但是如果你不让你最好的朋友或者你的妈妈知道,他们会非常伤心。

“对于不同层次的朋友,我们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例如,别的班有一个同学,你见过他,但是从没有和他说过话。他在踢球时不小心骨折了,你肯定不会想去看望他。但是如果是你亲密的朋友,你肯定会去关心他看望他。”

1.教师可以提前把同心圆的图印在学案上发放给学生。

2.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在圆圈内填写的名字可以用缩写或者编造的名字,以保护他们的隐私和他人的感情。

活动2:你会想到谁(15分钟)

下面这些情况下你会首先想到谁。

·如果你的小狗因为生病死了,你非常伤心,你希望谁来安慰你?他们在你的朋友圈的哪个层面?

·如果你感到非常伤心,你觉得哪些人会把他们最喜欢的玩具或者游戏或者其他礼物送给你,为了让你开心起来?

·如果你的朋友最近因为小狗去世了非常悲伤,你觉得这个人是谁,你会怎样去安慰他?他们在你的朋友圈的哪个层面?

·为了让朋友开心起来,你觉得你会为了谁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者游戏或者其他礼物都送给他?

·在前面的各种情况中,你想到的人是一样的吗?如果一样,为什么?如果不一样,为什么?

·如果你认为和自己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对方却不这么认为,你是什么感受?该怎么办?

“就像刚才打招呼游戏里那样,我们在认定友谊的层次时可能会有不一致的情况。也许你认为对方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但是对方并不这么认为。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很难过,也许会破坏你们的友谊。你可以选择改变这个朋友在你朋友圈中的位置,也可以坚持把他当作最亲密的朋友。但是要注意,不能因为你对他的付出就要求对方给予你相同的付出。我们要尊重别人能够给我们的。

“我们要像游戏中那样,告诉对方你的想法,如果你们都把对方放在相同的朋友圈很好,如果不能,我们依然可以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去对待对方。”

1.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一些朋友无法做到“我喜欢你,就像你喜欢我那样”。

2.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对朋友层次的划分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不能期待对方和自己完全一致。

(四)总结与反思:尊重他人(5分钟)

小组讨论下面的友谊案例。

A与B是朋友。B认为与A亲密到了一定程度,于是擅自使用A的物品,没有和A打招呼。而A认为两人并未亲密到此程度,感到受到了冒犯。但A和B说这件事时,B觉得是A太小气,因为自己并不介意A随意使用自己的东西。

各小组成员分别站在A和B的角度谈一谈他们各自的看法,帮他们分析一下该怎么办。

“A和B对亲密程度的认识不一致让双方都觉得自己在包容对方,所以两个人心里都不好受。如果他们还想保持友谊,他们就必须尊重和理解彼此。A要理解B并不是故意冒犯自己。B也要尊重A对关系的看法,不能苛求A像自己一样。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到我们周围的人际关系是有层次的,友谊的亲密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关系,我们会采用不同的相处模式,会对彼此有不同的期待。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对方和我们对友谊的看法完全一致。”

提醒学生运用学到的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分析A和B的友谊故事。

·主题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