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社会情感学习教学用书》(共六册),是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实施的实践结晶。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自2012年实施以来,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通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环境的建设,在校内外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与积极的氛围,帮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发展所必需的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的认知与管理意识以及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有效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获得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新”,意味着与以往不同;新时代的“新”,也意味着这是未来中国发展相对稳定的长期追求。新时代体现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诉求不再仅仅是满足于“有没有”的物质层面的数量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好不好”的质量层面的品质提升。这种诉求的变化反映着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呈现出丰富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更为根本的是对发展的要求赋予了更多内在的规定性,更强调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为了回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在教育上就需要办“更好的教育”,体现在教育的目标上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的教育”需要教育发展定位发生变化,不再只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要出好人才;需要教育回归自己的本真,使教育不仅关注人的理性提升,更要滋养人的灵魂,使人的思考与想象力得以提升,使人更具有人性;需要教育发展的方式发生变化,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从数量扩张的增长模式转换到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功利化与唯认知论的教育诉求,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社会情感发展的关心微乎其微。人们用过度的热情去关心、追求人的智慧中的认知层面,却对社会情感的缺失熟视无睹。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不仅不能达到提高人的整体发展的目的,还严重妨碍了人的社会性的生成、发展和创造性的培育,影响了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把握。

因此,教育的实施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获得人生发展的力量,同时也需要使学生形成对自我的合理评判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性能力,获得社会的良知和人生发展的方向。这反映在教育上,就突出要求学生个体能够认知并管理情感,理解自己的个人价值,关心和关爱他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积极的关系,有效面对有挑战性的情形,获得自信心与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解决自身发展中所面对的人性问题。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所倡导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回应并力图解决学生发展中所面对的社会性和人性发展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个体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通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够获得作为人的本质发展,从而理解自己的价值,关心和关爱他人,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亲社会的行为,有效地面对自身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解决发展中所面对的人性问题。

2017年9月24日,为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四个关键能力的培养,其中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内涵表述为“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与本项目构建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反映出本项目的实施回应了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把握了全面深化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

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世界基础教育变革和质量提升的取向。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社会情感教育是关注一个人如何在完整意义上成为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社会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建立个体与自我、他人、集体的适当关系,并在其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从而达到人的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以分数为代表的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需要诸如自信心、同理心、社交技能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为此,学校进行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需要将社会情感学习作为全校活动,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国际上关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途径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为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学校需要让全校管理人员和师生达成共识,让大家充分认识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所需担负的责任,还需要开设结构化的、循序渐进的、符合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安全的环境,支持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并在全校共享一致的社会情感学习目标和发展策略。

在我国,许多学校都已经在其已有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文体活动、中队会活动中采取了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相关要素的发展,这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社会情感教育仍仅渗透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加以实施,社会情感教育还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为了保证社会情感教育应有的独立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的国家级专家团队,借鉴英国北安普敦大学学习行为研究中心提供的英国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教材,结合我国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文化背景、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特点,以及依据项目的实施设计的要求,组织编写了这套社会情感学习教学用书,旨在为中小学提供详细的、结构化的社会情感学习教学材料,在专题教学活动中教授和练习社会情感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规律,本套教学用书按照年级编写,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年级一册,共六册。每册教学用书均由七个专题组成,分别是成长新起点、争吵与和好、向欺凌说“不”、向目标迈进、喜欢我自己、我周围的人和迎接新变化;采用螺旋式组织教学内容,并遵照前瞻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编写教学设计。除了教学内容之外,每册还提供了使用指南,详细列出了教学目标编排、各专题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组织和实施策略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该套教学用书主要是对学校现有工作的补充和丰富,而非取代。它既可以作为学校实施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一套独立的课程资源,也可以作为学校已开展的类似课程的教学补充资源,帮助学校发现哪些方面的工作可以继续,哪些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事实上,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是随着时间和个人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教师不可能一次性地“教”完所有的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必要重新审视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教学需求和效果,以学生当前的社会情感能力及需要为切入点,利用本套教学用书改进已有工作。

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直接领导下,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自2012年以来,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国家级专家团队召集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邀请来自山东、湖北、重庆、云南、贵州、新疆、广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市)的高校教师、教师培训者、教研员、校长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等共同参与了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实施和教学用书初稿的试用。此外,依托编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与学校管理改进”(71373028),在北京市顺义区教委和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北京市顺义区、天津市东丽区的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为期3年(2015—2017)的实验工作,为该套教学用书的内容完善和资料丰富贡献了智慧。在付梓之际,本套教学用书已经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几易其稿,其使用范围覆盖了我国东、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市)的20个县(市、区)的500余所中小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专题和主题的标题拟定、学习成果描述的文字提炼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用语的表达、教学资源的甄选,无不凝结了专家团队和实验学校的辛苦劳动与集体智慧,极大地凸显了专家团队和实验学校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担当,我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套教材在编写和审定的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黄伟副司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黄贵珍处长的关心与重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处长苏丽文(Margo O'Sullivan)博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原处长孟宁(Lata Menon)女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项目专家郭晓平博士、教育项目官员王超女士及教育项目原官员周萌(Vimonmas Pam Vachatimanont)女士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除了编写团队成员之外,为本套教学用书的编写和修订做出卓越贡献的还有如下同人(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洁(新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陈恬(贵州师范学院)

·杜屏(北京师范大学)

·李福灼(广西师范学院)

·李泽林(西北师范大学)

·韦昌勇(广西教育厅)

·闻待(广西师范学院)

·谢笠(贵州师范学院)

·姚计海(北京师范大学)

·余凯(北京师范大学)

·赵树贤(北京师范大学)

·左萍(新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我的研究生杨传利、郭伟、李明蔚等也在编写前期做了大量的资料翻译、整理和校订工作。在这套教学用书面世之际,我对大家的辛苦付出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社会情感学习丛书主编 毛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