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对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普及以及质量提高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教育自身的变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保障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重要的社会发展任务。为了回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如何用“更好的教育”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拥有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奠定基础?这需要基础教育不断变革与创新。基础教育既要不断为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平而努力,也要着力丰富教育内涵、提升质量、关注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及情感质量的发展,增强促进学生个人完美与社会和谐的活力。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实施的“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在广西、云南、贵州、新疆、重庆5个省(自治区、市)的250所农村学校开展了“整校推进”试点,在全国11个省(自治区、市)的275所学校开展了推广实验,旨在通过学校的改进与变革,加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和全面地发展,积极回应新时代对基础教育全面育人的要求。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是近20年世界范围内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适应21世纪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的重要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当下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大量的研究指出,教育不仅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也要促进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例如,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儿童需要获得均衡的认知和社会情感能力,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才能进一步增加儿童未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研究还指出,教师和家长通过改善与儿童的关系、提供学习与体验的机会,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社会情感能力。[1]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目标框架,形成了学生情感认知与管理两个方面“三项六维”的发展目标。
一项是构建与自我的关系,由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两个维度构成。自我认知是指觉知自己的情感、兴趣、价值观和优势,认同自我发展的积极品质,保持充分自信,分为自知、自信和自尊三个层面。自我管理是指要形成调节情绪,调适压力,积极反省,具有坚韧的自我意志品质和进取心的能力。
二项是构建与他人的关系,由他人认知和他人管理两个维度构成。他人认知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能够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态度、情感、兴趣和行为,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理解差异。他人管理则是指形成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尊重差异性,有效化解冲突,建立并维持友善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项是构建与集体的关系,由集体认知和集体管理两个维度构成。集体认知是指认同集体价值观与集体行为规范,具有集体归属感、荣誉感,正确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集体管理是指形成遵守集体规范,调适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明确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与责任,表现出团结、合作、承担责任等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整体的、系统的、协同的设计模式,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与学生彼此协调、互动、合力推进,并强化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提供学生进行社会情感能力学习、体验和提升的环境。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社会情感技能,教师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通过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改进,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践的土壤,教师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促进家、校、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教师要解决“持续与否”的问题,形成推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家校共育、整校推进的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模式。
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围绕着校长和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改进与校本课程实施、学校氛围创设和家校合作的学校“整校推进”模式,旨在促进项目学校的积极变革。
第一,促进关心型校长领导力的发展。校长要提升个人社会情感能力,转变思维方式,学会关心、关注他人,营造相互信任、合作的参与机制,创设积极的组织环境与氛围。
第二,提升教师自身的社会情感能力以及开展社会情感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第三,开设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借鉴国际经验,学校实施由“喜欢我自己”“向目标迈进”等七个专题组成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组织教师的教学研讨和培训。
第四,促进社会情感学习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教师在课堂中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体验,感受积极情感的魅力,并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与自己、他人及集体的情感关系问题。
第五,营造积极、开放、包容的学校环境。这样的环境包括安全有归属感的物质环境、激励参与的学习环境、信任和谐的人际环境、自信尊重的情感环境以及合作交流的校外环境等。
第六,构建接纳与尊重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学校为家校合作创造平台,通过组织家长专题讲座、邀请家长到校参加社会情感学习专题课程和亲子活动,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增强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由教育部师范司委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牵头进行项目设计与专业指导,由广西、云南、贵州、新疆、重庆的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应培训机构组成的专家团队具体实施,自2012年实施以来,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8年4月结束的调查结果显示,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氛围的改变,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学生间的同伴关系均较项目实施前有了明显改善。项目所着力促进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特别是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较项目实施前有了明显改进;项目的实施对校长、教师能力的提升以及学校整体的改进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项目的实施不仅积极回应了新时代对基础教育全面育人的要求,而且经过5年的实施,项目也在学校层面探索出了开展社会情感教育的有效模式,也完成了项目推进的资源建设。值此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资源出版之际,笔者希望该项目能够为更多的学校和地区探索开展社会情感教育提供经验或借鉴。
2018年10月16日
(执笔:毛亚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郭晓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公室教育处教育项目专家)
[1] OECD,Skills for Social Progress:The Power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Paris,OECD Publishing,2015,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