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华:《论陶行知儿童教育观的当代价值》,载《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单丽媛、李军靠、单琴、刘元军:《浅析陶行知教育实践对职业教育的启示》,载《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沈道海:《陶行知生活德育的精神内涵及其现代启示》,载《教育探索》2014年第1期。
史浩栋、李爱玉:《陶行知教育哲学中的行与知》,载《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胡晓风:《陶行知社会改造论是“书呆子的幻想”?》,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邹菊萍、邓银城:《用陶行知的超越精神来改造当前的功利化教育》,载《文学教育(中)》2014年第1期。
张金金:《陶行知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比较及启示》,载《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王伟华、陈丽君:《陶行知乡村实业教育思想对农民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载《成人教育》2014年第1期。
郑尚泽:《陶行知与当代教育始终保持着“零距离”》,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期。
吴群:《读陶行知〈以科学之方,新教育之事〉有感》,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期。
陈志祥、阮祥燕:《践行生活教育理念 打造乡村教育特色》,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期。
龚光军:《陶行知儿童观的现实意蕴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载《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张茸:《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载《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丁念金:《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教科书的影响》,载《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王明英、谷忠玉:《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第2期。
郑敏:《新理念下的数学交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载《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年第2期。
陈治芳:《论师范生的“三变”——基于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载《技术与市场》2014年第2期。
裴姣:《让职业学校语文课堂走进生活——浅探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载《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2期。
张磊:《陶行知和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比较探究》,载《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刘来兵:《湘版〈陶行知全集〉编辑出版前后——访〈全集〉副主编董宝良教授》,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尤书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载《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柳亚汝:《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陕北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载《榆林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孙大宏:《陶行知教师管理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碧山村陶行知乡村教育暑期班开班》,载《中国农村教育》2014年Z2期。
周志平:《倡议建立“生活教育学”》,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2期。
丁锦宏、许庆如:《陶行知情感教育思想的理念与实践》,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2期。
侯兴菲:《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与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2期。
史敏:《借鉴陶行知思想,开展校园剧社活动》,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2期。
钮云华:《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 建设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2期。
李大奎:《“陶花”馨香漫山村 行知文化润校园》,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2期。
曹丽萍:《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应用比较研究——“没有围墙的大学”及其发展》,载《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储朝晖:《郭秉文与陶行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互动与选择》,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陶克祥、吕玉萍:《陶行知健身教育思想的文化意蕴及其当代价值》,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董春华:《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蕴》,载《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3期。
包兆会:《历史文化名人信仰系列之三:陶行知》,载《天风》2014年第3期。
王文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几个问题》,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周洪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3期。
元宵:《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认识前提及特征比较》,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3期。
王佩、史降云:《陶行知与陈鹤琴教学观比较及其当代价值》,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3期。
徐斌:《陶行知“真教育”思想对高校公民教育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3期。
刘杰:《论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对现代特殊教育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3期。
鲍成中:《阳光教育:为每位孩子心田注入一缕阳光》,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3期。
李寿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学校科技教育的开展——以福安市逸夫小学为例》,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涂怀京、雷倩如:《复有洞天:析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目的论》,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周志平:《生活教育当代化与新生活教育探索》,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邱霞燕:《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理念和启示》,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林为銮:《浅探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真爱》,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林瑞管:《陶行知教育思想闪烁着当代教育梦的光辉》,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卓东榕:《做“生活教育”的领头雁——记福建省南安翔云中学校长梁明新》,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杨晨晖:《自觉·自信·自动·自强·自悟·自由——我的学陶之路》,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曾惠英:《生活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形式研究》,载《福建陶研》2014年第3-4期。
刁文彬:《论陶行知师德思想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启示》,载《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徐莹晖:《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意义》,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王茜:《修辞认知视角下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语言实践研究》,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李梦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载《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徐磊:《论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载《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刘大伟:《论周洪宇之陶行知研究的学术方法及贡献》,载《江汉学术》2014年第4期。
蒋香玲、刘江江:《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高职生管理中的应用》,载《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朱进:《陶行知“真人”思想初探》,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
徐正林:《陶行知:一位教育创业的垦拓者》,载《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第4期。
胡维琴:《陶行知“六大解放”理论在绘本主题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第4期。
张平:《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梦》,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刘海霞:《“小学英语教学法”教学改革研究——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张攀、沈国荣:《为教而学 教学做合一》,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4期。
江翔:《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改革聋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4期。
王永颜:《陶行知与杜威教学思想比较及其当代价值》,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4期。
缪健、高爱萍:《陶行知朴素教育思想引领着的教师小课题研究》,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4期。
胡娟英:《行知思想:幼儿园内涵发展的航向标》,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4期。
杨丽君:《“乐学”与“乐教”——浅谈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载《电子制作》2014年第5期。
方光禄:《陶行知“参加余家庄起义”之说献疑》,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赵文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职校生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载《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年第5期。
吴芳:《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实效》,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李乃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化涉农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载《中国农业教育》2014年第5期。
杨丽君:《“乐学”与“乐教”——浅谈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载《电子制作》2014年第5期。
赵燕青:《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S5期。
李艳莉:《“生活即教育”的历史流变及启示》,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5期。
李红仙:《陶行知职后教育思想对幼儿教师培训的现实意义》,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5期。
朱炳江:《陶行知的科学教育观》,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5期。
黄靖:《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家乡游学活动》,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5期。
周静:《让生活教育理论点亮父职教育的智慧之光》,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5期。
杨丽君:《“乐学”与“乐教”——浅谈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载《电子制作》2014年第6期。
王伟华、陈丽君:《陶行知乡村实业教育思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6期。
许庆如、丁锦宏:《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情怀的原因探析》,载《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刘晓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开创性探析》,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第6期。
刘传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代价值》,载《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6期。
朱向明:《陶行知的“走心”》,载《素质教育大参考(A版)》2014年第6期。
黄勇樽、李晓兰:《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教育精神——以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典型代表》,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年第6期。
邱磊:《论“生活力”的教育思辨——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追溯和重审》,载《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李雪、胡杰:《尊重儿童并赏识儿童——论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年第6期。
袁红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载《当代继续教育》2014年第6期。
顾伟:《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载《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张万红、李世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本体内涵与时代价值》,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6期。
苏亚军:《陶行知学生观的内涵》,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6期。
赵荣:《略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怀特海“教育节律”理论的统一性》,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6期。
何华:《“情境+实践”生活教育模式探索》,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6期。
皮淑玲、董庭富:《行走在行知路上的教师》,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6期。
喻琴:《基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高效课堂研究》,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6期。
刘大伟:《论当代学术谱系的构建——以陶行知研究学术史为例》,载《江汉论坛》2014年第7期。
刘晓波:《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生命美学品格》,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7期。
丁宣雅:《浅谈陶行知德育思想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载《新西部(理论版)》2014年第7期。
周洪宇:《陶行知的科学教育实践(上)》,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7期。
左和平:《陶行知思想在廉政教育中的作用》,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7期。
徐正林:《陶行知:一位教育创业的垦拓者》,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7期。
韦胜秀:《生命教育 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7期。
陈琳:《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8期。
徐正林:《陶行知:一位教育创业的垦拓者》,载《课程教学研究》2014年第8期。
刘静:《给孩子们的心灵“添色”——浅谈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小学音乐课中情感的熏陶》,载《才智》2014年第8期。
邓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大学英语改革的启示》,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周洪宇:《陶行知的科学教育实践(下)》,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8期。
张璐璐:《从陶行知德育思想看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功能发挥》,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8期。
郑尚泽:《例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文化启迪》,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8期。
谢正臣、柯兴:《以生活教育理念改造农村教育的实践探索》,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8期。
蔡海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新思考》,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8期。
梁晓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育进化、知识进化的根本方法》,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9期。
范会敏、宋丽荣:《陶行知思想对教师终身学习的启示》,载《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年第9期。
蒋菁:《关于陶行知“活的教育”方法论的研究》,载《文学教育(下)》2014年第9期。
钱理群:《陶行知的命运》,载《书城》2014年第9期。
谢永新:《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学院“陶行知实验班”为例》,载《钦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严冬妹:《陶行知思想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载《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第9期。
杨冰、周洪生:《寓诗于教 诗化民众——略论陶行知的诗教思想》,载《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9期。
《先锋队》编辑部:《陶行知的“每天四问”》,载《先锋队》2014年第10期。
姜丽芳:《陶行知如何引领我国早期职业教育发展》,载《兰台世界》2014年第10期。
张芳妹:《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第10期。
周洪宇:《陶行知以新闻出版事业为重点的创造活动(下)》,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0期。
周志平:《生活教育当代化与新生活教育探索》,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0期。
万阿平:《借鉴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搭建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桥梁》,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0期。
于朝:《陶行知儿童科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幼教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0期。
朱国松:《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第11期。
杨冰:《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简论》,载《求知导刊》2014年第11期。
付玉英:《解放孩子 放飞童年——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指导下的思考和实践》,载《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年第11期。
吴擎华:《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载《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11期。
唐智松、董庭富:《以生活教育为指导 焕发职业学校新颜》,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1期。
王建娥:《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校现代化建设》,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1期。
周洪宇:《应注重杨东莼及其与陶行知关系的研究》,载《生活教育》2014年第11期。
吴俊琰:《陶行知:知行合一,育彼英才》,载《重庆与世界》2014年第12期。
刘立:《浅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德育中的作用》,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
吴军:《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载《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第12期。
张永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载《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第12期。
张兴华:《寻找高校师德建设新的思路与视角——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载《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第12期。
徐莹晖:《“乡村幼稚教育先驱”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略论》,载《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年第12期。
钱娴娴:《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载《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3期。
刘美云:《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载《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14期。
栗林林:《陶行知的高等教育理论及其当代意蕴》,载《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14期。
马鸣:《陶行知体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载《运动》2014年第15期。
唐晓华:《陶行知教育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载《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17期。
李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以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2010级陶行知实验班为例》,载《大学教育》2014年第17期。
王静:《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职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启发》,载《学理论》2014年第18期。
崔译文、陈世艳、李婉:《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载《价值工程》2014年第19期。
佘一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载《江苏科技信息》2014年第19期。
杨长军:《略论陶行知的主要教学思想及实践价值》,载《赤子(上中旬)》2014年第19期。
朱海平:《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初中思品课改革的启示》,载《科技展望》2014年第21期。
陈治芳:《陶行知教师兼职论及其现实意义》,载《商》2014年第23期。
李华伟:《陶行知与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比较》,载《中外企业家》2014年第23期。
薛琴:《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体现》,载《科技视界》2014年第26期。
舒朦晓:《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有效开展幼儿园角色游戏》,载《才智》2014年第26期。
杨娟、李静婷:《浅谈陶行知幼儿创造教育理论对当下幼儿创造教育的启示》,载《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7期。
原魁社:《陶行知“每天四问”教育思想的生命价值观意义》,载《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27期。
王永颜、聂红菊:《陶行知“有教先学”思想对校本培训的启示》,载《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27期。
毛玉梅:《提高高职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探析——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视角》,载《职业》2014年第27期。
李政、庄西真:《陶行知思想中的技术文化探析》,载《职教论坛》2014年第28期。
刘转:《陶行知教育思想中“人”的解读》,载《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2期。
马文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一些启示》,载《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3期。
吕莉:《多元视角激活写作思路,让小学生有话可写——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实践》,载《学周刊》2014年第34期。
刘洋:《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载《才智》2014年第36期。
李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民办高校图书馆建设之启迪》,载《才智》2014年第36期。
张满东:《陶行知自治思想与大学社团管理创新》,载《经营管理者》2014年第36期。
许庆如:《仁爱与博爱的融合:论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办学精神》,载《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36期。
庄晓华、章洁:《试论陶行知的道德观与金钱观及其启示》,载《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9期。
周洪宇:《陶行知的当代价值》,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1期。
夏豪杰、史降云:《陶行知德育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1期。
郑尚泽:《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灵魂和躯干》,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1期。
王永颜:《陶行知有教先学思想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1期。
姚文中:《论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观》,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2期。
刘大伟:《论民国教育家的社会资本》,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2期。
梁茂林:《生活教育与贵州》,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2期。
陶西平:《办知行统一的真教育》,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3期。
申屠立平:《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企合作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3期。
凌文、林文胜:《陶行知的社会价值观探微》,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3期。
丁顺前:《借鉴行知职教理论 强化职教办学特色》,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3期。
刘萍:《培植学生生活力的思考与实践》,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3期。
阎予沨:《生活的教育,教育的生活》,载《生活教育》2015年第3期。
二、港台地区(部分文献由于原始资料难以找到,故未列出刊发日期)
[台]程本海:《在晓庄》,中华书局1930年1月版。
[台]程本海:《发扬晓庄精神以纪念老夫子》,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港]徐润俭:《“中业”复校概况》,载《华商报》1948年8月11日。
[港]方与严:《新教育的发轫,晓庄学校回忆片断录》,载《文汇报》1948年9月14日。
[港]怀远:《陶行知募捐如打仗》,载《大公报》1948年10月4日。
[港]克炎:《回忆育才学校——纪念陶行知校长》,载《大公报》1949年7月25日。
[港]麦坚弥:《丰富和发展生活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中业学院小史》,载《中业青年》1950年2月。
[台]周继文:《生活中心教育研究》,1952年6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港]《陶知行·行知文献:手脑并用,生活教育倡导人》,龙文书店1966年版。
[港]阮雁鸣:《杜威与陶行知》,载《杜威学说与中国教育》,香港文教图书社1966年版。
[台]陈启天:《陶行知的新教学法——“教学做合一”》,载《近代中国教育史》,台湾中华书局1969年增订版。
[台]秦贤次:《陶行知传略》,载文明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2册,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年6月版。
[台]程本海:《行知先生与晓庄学校》,载《中外杂志》,1977年。
[台]程本海:《陶行知先生与我》,载台湾《艺文志》第152期,1978年5月号。
[台]郑世兴:《我国近代乡村教育与文化建设》,载《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12月版。
[港]卢玮銮:《陶行知先生在香港》,载《开卷》1980年8月号。
[台]周邦道:《陶行知传略》,载《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年版。
[台]吴相湘:《陶行知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成立》,载《晏阳初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1年版。
[台]郑世兴:《生活教育与近代乡村教育思潮》,载《中国现代教育史》,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台]周邦道:《陶行知》,载《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年版。
[港]张增泰:《陶行知二三事》,载《大公报》1981年10月20日。
[港]麦坚弥:《生活教育在香港》,载《行知研究》1985年版。
[台]吴鼎:《南京晓庄的乡村教育实验》,载《七十年来我国国民教育实验研究之演变》,台湾汉苑图书出版社1985年版。
[台]吴俊升:《陶行知与杜威在中国的影响》,载罗伯特W·克劳普顿、吴俊升和吕聪明合编《杜威在华讲演录》,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5年版。
[台]秦孝仪:《陶行知》,载《中国现代史辞典——人物部分》,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
[台]吴相湘:《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载《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7年版。
[台]简溎勤:《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载《历史学报》1987年第5期。
[港]李国祥:《陶行知的遗产走向世界》,载《信报》,1992年2月2日。[台]周水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运动对当前教育之启示》,载《花莲师院学报》1997年第7期。
[台]吕秋慧:《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之研究——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台]曹常仁:《陶行知教育行政思想之探讨》,载《中等教育》1998年12月。
[台]简溎勤:《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载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历史研究所《历史学报》,2000年。
[台]曹常仁:《陶行知教学思想之初探》,载《教育实习辅导季刊》2000年第6卷第2期。
[港]陈荣光:《中业与我》,载中业教育机构编印《中业特刊》,2000年。
[台]曹常仁:《陶行知研究在台湾》,载《生活教育》2002年第5期。
[台]王汎森:《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载《台大文史哲学报》2002年(56)。
[港]何荣汉:《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台]曾秀卿:《民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之研究——以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为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台]江明渊:《民初陶行知、晏阳初教育理论与民间文学之关系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版。
[台]江明渊:《民初陶行知、晏阳初教育理论与民间文学之关系研究》(节选),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版。
[台]许佩玲:《陶行知儿童教育观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港]甘颖轩:《评何国华著〈陶行知教育学〉》,《当代史学》2006年3月第7卷第3期。
[港]文兆坚:《陶行知与中国儿童教育》,载《历史与文化》2007年5月第3卷。
[港]侯励英:《陶行知在香港的活动》,载《历史与文化》2007年5月第3卷。
[港]李炳坤:《也谈陶行知的宗教观》,载《历史与文化》2007年5月第3卷。
[港]甘颖轩:《陶行知:一个留美学生的故事》,载《历史与文化》2007年5月第3卷。
[港]周佳荣:《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近代中国三大平民教育家的历程》,原载《从翰林到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事业》,香港中华书局2007年版。
[港]刘思慕:《陶行知与香港中业专科学校》,载《情牵中业2008特刊》。
[港]李炳坤著:《陶行知与专题研习——兼论其对香港21 世纪专题研习的启示》,载2009年3月《当代史学》第10卷第1期。
[港]甘颖轩:《评何荣汉著〈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载周佳荣、文兆坚主编:《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丁洁:《陶行知的事业和婚姻——兼评徐志辉、卢爱萍主编〈吴树琴与陶行知〉》,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周佳荣:《从播种到回馈——陶行知与香港文教界的因缘》,原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周佳荣:《新世纪教育潮流——陶行知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原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周佳荣:《评江明渊著〈民初陶行知、晏阳初教育理论与民间文学之关系研究〉》,原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周佳荣:《陶行知·香港·中业教育》,原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周佳荣、文兆坚主编:《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周佳荣:《新世纪教育潮流——陶行知研究的进展与前瞻》,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周佳荣:《评江明渊著〈民初陶行知、晏阳初教育理论与民间文学之关系研究〉》,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李炳坤:《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专题研习》,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梁耀强、钱建荣:《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对香港初中德育教学的启示》,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林月秀:《陶行知与蒋梦麟的教育观》,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区志坚:《杜威思想在南方——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了解》,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区显锋:《陶行知与1930年代广西普及教育运动》,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文兆坚:《陶行知的家庭生活》,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赵雨乐:《生活教育在乡校——论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港]甘颖轩:《空间、资本与实践——陶行知在“南高”和“东大”时期的教育活动》,载《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版。
[台]曹常仁:《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之研究》,载《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现代价值》2011年。
[港]蔡宝琼:《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之比较》,载英国牛津大学博士论文《近代中国教育与政治》(英文)第七章。
[港]陈展云:《难忘的岁月》,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成庆生:《纪念生活教育社廿四周年的讲话》,载《中业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
[港]何赐乐:《中业指引我走上共赴国难的光明大道》,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乔青:《忆“中业”早期创校经过》,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徐润俭:《从初步整理旧报章资料看“中业”早期办校概况》,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徐润俭:《“中业”早期筹建的公开图书馆》,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徐润俭:《“中业”的课余组织及其活动情况》,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张永逸:《爱满天下照我家》,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曾宪仪:《吴淞街的回忆》,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周佳荣:《陶行知·香港·中业教育》,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冯俊文:《永不忘怀的中业学习生活》,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冯祝润:《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思想之我见》,载《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
[港]徐润俭:《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初探——从理念到实践》,载“纪念中国平民教育家香港‘中业’创办人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特稿”。
[港]曾宪仪:《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侧记李康明的两位恩师:陶行知先生、陈翰笙先生》,载《中业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
[台]秦贤次:《陶行知》,载《民国人物小传》。
三、国外研究文献
(一)陶行知研究著作要目
[日]斋藤秋男著:《新中国教师之父——陶行知》,刀江书院1951年10月初版。
[日]斋藤秋男编译:《民族解放的教育家——陶行知》,明治图书出版公司1961年2月初版,1983年12月第10版。
[美]朱宕潜著:《新兴国家的教育型:陶行知在中国的工作1917~1946》,台湾台南高昌印刷公司1966年版。
[日]斋藤秋男著:《陶行知评传——政治抒情诗人的一生》,劲草书房1968年版(中文版—),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版。
[日]户冢廉著:《小先生的发展》,粟田出版会1973年3月版。
[日]川合章著:《生活教育的理论》,民众社1981年版。
[日]斋藤秋男著:《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明治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4月初版,1987年4月第2版。
[日]坂本清泉著:《生活教育运动论》,民众社1984年版。
[日]中野光著:《生活教育的探究》,民众社1984年版。
[日]牧野笃著:《中国近代教育之思想的展开与特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之研究》,日本图书中心1993年版。
[德]黄冬:《陶行知与莱希维恩比较研究》,德国汉堡考瓦克博士出版社1999年版。
(二)陶行知研究论文要目
[美]克伯屈:《我对晓庄之感想》,1929年10月15日讲,载戴自俺、孙铭勋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日]岸本辰三(牧泽伊平):《中华民国的新教育——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动向》,载《生活学校》创刊号,1935年1月1日。
[日]户冢廉:《从全体国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载《生活学校》创刊号,1935年1月1日。
[日]户冢廉:《陶行知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载《生活学校》1935年3月号。
[日]陶行知述,牧野伊平译:《中华民国的“小先生”普及教育运动》,载《教育》1935年6月号。
[日]留冈清男:《应用同样程度的关心来注视邻邦中国的动向》,载《教育》1935年6月号。
[日]村田孜郎:《抗日中国的背景(陶行知与国难教育社)》,载《日本评论》杂志临时增刊《抗日中国的解剖》,1937年8月10日。
[日]中保与作:《抗日人民战线派的背后(陶行知与国难教育社)》,载《日本评论》杂志临时增刊《抗日中国的解剖》,1937年8月10日。
[日]牧野伊平、赵如珩译:《怎样看待小先生运动》,载《青年教师》1939年5月号。
[日]牧野伊平:《中国的生活教育运动》,载《训导生活》1940年2月号。
[日]《陶行知》,载《亚洲人名事典》,创元社1940年4月号。
[日]桥川时雄:《陶行知》,载《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华法令编译馆1940年。
[日]国分一太郎:《中国的孩子——以其为主体的文化生活基础》,载城户幡太郎、波多野完治、百田宗治编《儿童文化》上册,西村书店1941年2月。
[日]大久保庄太湖:《近代支那的平民教育运动》,载《东亚人文学报》第2—3期,1942年。
[日]国分一太郎:《中国旧秩序下的儿童文化性格》,载《新儿童文化》第2册,有光堂1944年5月。
[日]海后宗臣:《近代中国儿童的特点》,载《近代中国文化读本》,光风馆1944年5月。
[英]陶露西·尼达姆:《育才学校》,载《育才学校手册》英文版,重庆育才学校1945年印。
[英]爱务华·罗波夫:《育才播种民主》,载《育才学校手册》英文版,重庆育才学校1945年印。
[美]赵冕:《为了民主中国的教育》,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论文,1946年5月印。
[日]小野三郎:《中国的民众教育家》,载《改造评论》1946年9月号。
[美]司徒雷登:《我所认识的陶行知》,载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美]毕莱士:《纪念陶行知博士》,载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美]毕莱士:《一个属于全世界的伟大的教育家》,载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美]傅里曼:《悼陶行知》,载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美]詹生:《念陶先生》,载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美]贤明大将军:《哀念陶行知博士》,载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加]文幼章:《悼念我的朋友陶行知博士》,载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加]文幼章:《陶行知:一个创造性的教育天才》,载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
[日]斋藤秋男:《重庆社会大学的设想》,载《新中国》 1947年3月号。
[日]赤津益造:《陶行知先生》,载《教育》1950年1月号。
[日]国分一太郎:《评〈新中国教师之父——陶行知〉》,载《教师之友》1952年1月号。
[美]朱宕潜:《陶行知与中国教育》,1953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论文。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中国的政治抒情诗人》,载《东洋文化》 1954年1月号。
[日]斋藤秋男:《从武训问题到陶行知的批判》,载《教师之友》 1954年4月号。
[日]斋藤秋男:《反动势力支配下之中国知识分子先驱——陶行知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载《思想》1954年12月号。
[日]《陶行知》,《外国人名事典》,平凡社1954年。
[日]户冢廉:《世界的少年少女——中国的小先生》,载《小笠的少年少女报》第4期,1955年4月25日。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中国教育史上人物的研究》,载《教育研究》1956年3月号。
[日]户冢廉:《生活学校》,载《学校教育》第2卷《日本教育之遗产》,明治图书,1957年。
[日]小林文男:《亚洲接受杜威思想的问题》,载砂泽喜代次编《杜威教育思想之研究》,1957年。
[日]新岛淳良:《中国教育之现状和课题》,载《中国研究所研究资料》,1958年。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载教育史研究会编《教育史研究》第3卷,东洋出版社1958年3月。
[日]斋藤秋男:《方明先生和上海教师运动》,载《教师之友》1958年3月号。
[日] 《陶行知》,《中国近代史研究指南》,载《大安》1959年11月号。
[美]孔斐力:《陶行知:一位教育改革家》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论文》第13卷,1959年12月。
[日]户冢廉:《陶行知与连茶先生从战前已有了很亲密的关系》,载《父母子女报》第121期,1960年1月10日。
[日]户冢廉:《由小先生运动的发祥地中国寄来了12本书》,载《父母子女报》第123期,1960年1月20日。
[日]户冢廉:《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运动——拼命地保护小孩子》,载《父母子女报》第123期,1960年1月20日。
[日]斋藤秋男:《民族统一战线时期之“生活教育”论战》,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会会刊》第4号,1960年1月。
[日]尾上兼英:《学者的政治运动》,载《近代亚洲思想史:中国篇》,弘文堂1960年12月。
[日]斋藤秋男、新岛淳良:《陶行知》,载《中国现代教育史》,国土社1962年。
[日]斋藤秋男:《山海工学团与生活学校》,载《中国教育研究会会报》第3卷,1962年9月。
[日]户冢廉:《生活学校教育运动》,载《教育》1963年7月号。
[日]户冢廉:《中国式很相似的连茶式》,载《父母子女报》第265期,1964年1月10日。
[日]户冢廉:《教父母的小先生》,载《父母子女报》第429期,1966年9月15日。
[美] 克拉伦斯·林顿:《朱宕潜〈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模式〉序》,台湾台南高昌印刷公司1966年。
[日]斋藤秋男:《民主派知识分子与国民党》,载《现代中国》第2卷,大修馆书店1969年。
[美]包华德:《陶行知》,载《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3册,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0年。
[日]海老原治善:《陶行知》,载《昭和教育史概说》,三省堂1971年11月。
[日]户冢廉:《父母子女报运动宣言》,1972年4月5日油印件。
[日]户冢廉:《中国大学者的赠物(陶行知先生所著童话的新发现)》,载《父母子女报》第555期,1972年4月25日。
[日]陶行知述、斋藤秋男译:《乌鸦的故事》,载《父母子女报》第555、557期,1972年4月25日、5月15日。
[日]斋藤秋男:《牧泽伊平与户冢廉》,载《朝日新闻》1972年7月21日。
[日]阿部宗光:《陶行知》(词条),载平冢益德主编《世界教育事典》,行政出版社1972年第1版,1980年增订版。
[美]巴雷·基南:《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势力》,载《亚洲研究杂志》第33卷,1974年2月。
[日]斋藤秋男、市川博:《陶行知》,载《中国教育史》,讲座社1975年。
[日]斋藤秋男、市川博:《中国实用主义者的自我批评——胡适、陶行知、舒新城》,载《中国教育史》,讲谈社1975年。
[日]新岛淳良:《陶行知》(词条),载《世界大百科事典》,平凡社1975年。
[日]大川隆明:《杜威、陶行知、毛泽东——“书呆子”论的源流》,载《中国研究》第85号,1977年9月。
[日]沟口贞彦:《陶行知论争》,载《东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16卷,1977年。
[美]巴雷·基南:《杜威实验在中国: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势力》(专著),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美]巴雷·基南:《陶行知与教育改革(1922-1929)》,载《杜威实验在中国: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势力》(专著),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美]巴雷·基南:《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与新教育改革运动》,载《杜威实验在中国: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势力》(专著),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美]魏斐德:《梁漱溟与陶行知的乡村建设计划》,载《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1977年12月。
[日]沟口贞彦:《杜威·陶行知·毛泽东—书呆子论的系谱》,载《东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1977年第16卷。
[日]沟口贞彦:《陶行知论争》,载《东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1977年第16卷。
[加]玛戈·S·格瓦茨:《社会现实与教育改革》,载《现代中国》第4卷第2号,1978年4月。
[美]费正清:《陶行知》,载《美国与中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78哈佛大学出版社第4版。
[美]艾恺:《陶行知和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载《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日]世良正浩:《在晓庄实验学校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形成及其实验的研讨》,载《东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19卷,1980年2月版。
[日]斋藤秋男:《日本对陶行知的研究与介绍》,载《中国研究月报》1980年2月号。
[日]斋藤秋男:《皖南纵断纪行——陶行知故访问记》,载《龙溪》1980年3、4月合刊号。
[日]斋藤秋男:《重庆——“民主派”陶行知战斗过的地方》,载《东方》第11号,1980年4月号。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实地研究之一:南京北郊晓庄师范访问记;实地研究之二:上海宝山县陶行知教育事业的考察》,载《专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月报》第72号,1980年6月。
[日]斋藤秋男:《中国革命与儿童的发现》,载《现代教育科学》,明治图书出版1980年12月号。
[日]斋藤秋男:《中国革命与生活教育运动》,载《社会科学年报》第15号,1981年3月号。
[日]斋藤秋男:《〈救国时报〉与陶行知、邹韬奋》,载《中国研究月报》1980年7月号。
[日]斋藤秋男:《怀念先驱者:鲁迅、陶行知》,载《文汇报》1981年9月25日。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中国革命与儿童的发现》,载阿部洋编《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第8卷,1981年10月。
[德]内克曼:《陶行知——被中国重新认识的人民教育家》,载《新中国》1981年德文版,自由柏林广播电台1981年。
[日]世良正浩:《五四时期中国教育改造的课题》,载《日本的教育史学》总24期,讲谈社1981年版。
[日]户冢廉:《从南京晓庄师范来的友好书信》,载《父母子女报》第812期,1982年5月15日。
[日]斋藤秋男:《到陶行知那儿去访问》,载《专修人文论集》第29号,1982年7月。
[美]陈鸿韬:《怀晓庄,念陶师》,《教育研究》1982年第8期。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研究文献目录(1979~1981)》,载《近邻》第4号,1983年8月。
[日]小林善文:《陶行知和山海工学团》,载多贺秋五朗编《现代亚洲教育史研究》,不昧堂1983年版。
[日]牧野笃:《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基本构造试论》,载《教育论丛》第27号,1983年。
[日]牧野笃:《关于陶行知“工学团”运动中共同体论的考察》,载《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30卷,1983年。
[美]余英时:《陶行知》,载《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载《东亚》,霞山会1984年4月号。
[日]斋藤秋男:《旧地重游》,载《专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月报》第92号,1984年4月。
[日]牧野笃:《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构成》,载《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科博士课程论文》,1984年。
[日]西田洁:《坚持“生活即教育”的方向》,载《高校教育》1984年7月号。
[日]牧野笃:《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小考》,载《信州白桦》第59~60期,1984年9月。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是属于全世界的》,载《行知研究》,1984年9月号。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年谱”考》,载《专修商学论集》第38号,1984年10月号。
[缅甸]陈倚石:《生活教育在缅甸》,载福建省陶研会编《陶研通讯》1985年第2期。
[日]斋藤秋男:《文献介绍:〈陶行知全集〉(全六卷)》,载《中国研究月报》,1985年3月号。
[日]斋藤秋男:《安徽—浙江纪行》,载《专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月报》第103、104合刊号,1985年5月号。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晏阳初与教育运动的曲折——留美归国者的社会活动》,载阿部洋编:《美中教育交流的轨迹》,霞山会1985年12月。
[日]牧野笃:《陶行知“工学团”的集团论》,载《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32卷,1985年。
[日]小林善文:《平民教育运动小史》,载《五四运动的研究》第3函(京大人文共同研究报告),同朋社1985年。
[印尼]张瑞征:《生活教育在印尼》,载福建省陶研会编《陶研通讯》1986年第1期。
[日]斋藤秋男:《苏北淮安纪行》,载《专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月报》第108合刊号,1986年2月号。
[美]费正清:《陶行知》,载《伟大的中国革命》,纽约:哈珀—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日]牧野笃:《陶行知“乡村师范”的集团论——记晓庄师范学校》,载《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社会教育研究室年报》第5卷,1985年。
[日]斋藤秋男:《关于〈陶行知全集〉完结以及朱泽甫编著〈陶行知年谱〉的若干问题——“陶行知年谱”考续》,载《专修商学论集》第42号,1986年9月号。
[日]牧野笃:《陶行知“乡村师范”的集团论》,载名古屋大学《社会教育研究年报》,1986年第5号。
[日]牧野笃:《我为什么要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第20期,1986年12月。
[日]斋藤秋男:《四十年代解放区与“生活教育”——〈中国革命与“生活教育”运动〉续》,载《专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月报》第282合刊号,1987年1月号。
[日]斋藤秋男:《大众诗人陶行知的生与死——兼对旧著〈陶行知评传〉的补充》,载《专修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9号,1987年2月号。
[日]植田享:《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考察——以育才学校为中心》,载大阪教育大学教育学研究室《教育学论集》第18卷,1987年3月。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的学生——刘季平(及续文)》,载《近邻》第12、13号,1987年11月、1988年5月。
[美]休伯特·布朗:《中国教育中的美国进步主义:陶行知个案》,载海霍和巴斯蒂主编《中国的教育与工业化的世界——文化传递研究》英文版,1987年版;《中外比较教育史》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法] 巴斯蒂:《折衷式的借鉴》,选自《是奴役还是解放?——记1840年以来外国教育实践及制度引入中国的进程》,载海霍和巴斯蒂主编《中国的教育与工业化的世界——文化传递研究》,英文版,1987年版;《中外比较教育史》,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日]阿部洋:《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代的陶行知——资料调查》,载斋藤秋男、土井石兴、本多公荣编《教育领域的民族问题——日本与中国》,明石书店1988年版。
[日]牧野笃:《抗日战争时期难童的漂泊与成长——孩子剧团的轨迹》,载斋藤秋男、土井石兴、本多公荣编《教育领域的民族问题——日本与中国》,明石书店1988年版。
[日]北村胜朗:《解放前中国关于儿童解放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载《东北大学教养部纪要》第46卷,1988年12月。
[日]青柳纯一:《国共内战期间的社会大学运动——有关重庆政协会议时期的陶行知、李公朴》,载《中国研究月报》,1989年2月号。
[日]牧野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根基——金陵大学时期对王阳明思想的解释与吸收》,载《教育学研究》第56卷第2号,1989年6月。
[日]牧野笃:《陶行知童少年时期的活动与教育》,载《现代中国》第63号,1989年7月15日。
[日]牧野笃:《陶行知与日本》,载《中国研究月报》,1989年10月号。
[法]玛丽安·巴斯蒂:《是奴役还是解放?——记1840年以来外国教育实践及制度引入中国的进程》,载《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日]牧野笃:《关于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学习与生活的若干考察》,载《教育史学会纪要》第33号,1990年10月27日。
[美]休伯特·布朗:《陶行知:民国时期的进步教育家》,载《传记》第13卷,1990年。
[日]斋藤秋男:《陶行知和他的三个战友(陈鹤琴、董纯才、张文郁)》,载《专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月报》第38号,1991年2月25日。
[比]波西凯:《踏着陶行知的足迹献身中国教育事业》,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比]波西凯:《陶行知属于全世界》,载《行知研究》第3期,1991年9月。
[日]长谷川丰:《以上海为中心的陶行知的工学团运动的探讨——着眼于教育的改造与普及》,载《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博士学位课程论文》,1991年10月。
[美]佩梅拉·凯亭:《约翰·杜威与陶行知的哲学观与教育观》,中国“陶行知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1991年10月;载《行知研究》,1992年第2期。
[日]牧野笃:《人的个性发展与陶行知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1992年第2期。
[俄] 尼·叶·鲍列夫斯卡娅:《如何评价陶行知对现代教育的贡献》,载《行知研究》,1992年第2期。
[美]苏智欣:《杜威与陶行知的哲学观与教育观》,载《行知研究》,1992年第2期。
[日]牧野笃:《中国近代教育的思想性发展和特质》,载《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展开和特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日本图书中心 1993版。
[比]波西凯:《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帮助》,载《金陵陶研》,1994年第4期。
[美]唐纳德·E·威尔莫特:《陶行知是个了不起的人》,载上海陶行知研究会编《行知行》,1994年8月25日。
[美]费正清:《乡村运动中的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载《剑桥中华民国史(下)》(1994年版)。
[美]苏智欣:《约翰·杜威对中国教育影响的批评性评价》,载《美国教育》,1995年第103期。
[日]张国生:《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思潮的考察——陶行知与柳田国男的比较分析》,载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人文学报(年刊)》,1996年3月270号。
[美]蔡崇平:《从教育到政治:陶行知与大众思想》,载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1996年。
[日]中野光著:《日本的生活教育历史及其现状——与陶行知的邂逅以及日本生活教育运动的轨迹》,载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1996年。
[日]阿部洋:《哥伦比亚留学时代的陶行知》,载《全球教育展望》,1996年。
[日]阿部洋:《保尔·孟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载《全球教育展望》,1996年。
[美]苏智欣:《教学做合一:中国师范教育中的杜威实验》,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
[美]苏珊娜·佩珀:《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与教育改革》,载《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与教育改革》,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年。
[德]黄冬:《陶行知研究在德国》,载《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美]姚渝生:《重新发现教育与社会革命家陶行知》,载Twentieth-Century China ,2002年第2期。
[美]姚渝生:《民族英雄的塑造:陶行知在中国的遗产》,载The Review of Education,Pedagogy,and Cultural Studies ,2002年第3期。[韩]李庚子:《陶行知研究在韩国出现新亮点》,载《生活教育》,2002年第4期。
[美]唐纳德·E·威尔莫特:《我所认识的陶行知教授(节选)》,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9期。
[日]川尻文彦:《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6期。
[韩]金贵声:《在韩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简介》,载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
[韩]李相武、禹龙济:《陶行知和吴天锡的教育思想比较》,载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
[美]姚渝生:《A Model for Village and Nalional Recostrucrion-Taoxingzhi's Work-Stduy Unton Movment(1932—1937)》,载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
[日]长谷川丰:《基于陶行知上海“工学团”运动的研究》。该文由编者及其同事于2011年11月根据作者的一个孤本翻译而成。
[韩]金贵声:《在韩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简介》,本文为作者2011年11月在杭州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韩]禹龙济:《陶行知和吴天锡的教育思想比较》,载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美]姚渝生:《乡村重建和民族重建——陶行知工学团运动(1932-1937)》,载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
(周洪宇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