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冕,生于1903年,字步霞,浙江嘉兴人,教育学博士。1925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师从陶行知。1927年,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育系任教。1937年受梁漱溟之聘,赴山东济宁任“山东乡村工作人员训练班”教育主任。1941年获“洛氏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文艺硕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在美期间,赵冕曾被美国中西部教育改造协会授予名誉会员的称号。1947年他辞掉怀俄明大学教授的职务毅然归国,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教育研究所主任。1950年任教育部参事。
赵冕有志于振兴中国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冕随战事变化辗转山东、河南、重庆参与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创办,深受俞庆棠、陶行知、梁漱溟、孟宪承的赏识。在美国留学期间,赵冕仍心系祖国,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经常发表公众演说,介绍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和中国有成就的教育家、文学家的事迹。当听说陶行知的育才学校遇到困难时,便通过书信同陶行知交流探讨,并四处呼吁,为育才学校在美国募捐资金。陶行知为他的爱国之心所感动,在一封回信中写道:“你在万里之外,还是关怀我们的事业……当我接到你的信的时候,好像在沙漠中忽然遇见了水草,又好像是去年稻花开前久不下雨,大家都为年成焦虑,忽然甘霖来到,果得丰收。你这封信到时是给了我和我的同事一个非常大的鼓励……”《为了中国的民主教育》是1946年赵冕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毕业时撰写的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论文受到克伯屈教授的指导。赵冕在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做了比较研究,并用较大篇幅论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称赞陶行知“为中国现代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该论文是海外最早以专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博士论文。
本书选取《为了中国的民主教育》一文中的第四部分“全民教育运动”,这部分在前文论述中国民主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文章以1917年陶行知留美归国后的教育实践为主要阐述对象,其中包括对平民教育的接受和推广,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践行,上海的新教育试验和重庆育才学校的“小先生制”试验。赵冕对于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论述是文章的一个重点部分,在晓庄教育实践的论述中又有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和计划的引用和介绍,特别是作者对于晓庄被迫关闭的原因有着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见解,作者对国民党当时的粗暴行径感到愤慨和惋惜,他讲道:“如果那些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人能够做到明智和心胸宽广,他们就应该意识到完全有可能在政府的国家改造计划中得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支持。”对于在上海临近地区的新教育试验和重庆北碚地区的育才学校,赵冕则是将重点放在了“小先生制”的价值和影响意义方面。作者推论,依照“小先生制”和“传递教师”的作用,用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教育4亿5千万的中国人形成一个新的民主秩序。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陶行知“全民教育运动”理想的推崇和信心。
赵冕的博士论文《为了民主中国的教育》中虽然列有专章评介陶行知的全民教育运动,但是这篇学术论文代表着美国学者对陶行知研究的初级阶段,严格地讲,它还不能称得上是一部专门研究陶行知的著作。然而,如果关照到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背景和局限,便可以体谅作者的意图,“介”的用意要大于“评”的用意。克伯屈在日记中也曾经提到过对这篇博士论文的看法:中国的民主教育“应当着眼于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