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陶行知——在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 / 1)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20周年,缅怀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中国现代教育做出的杰出贡献,重温他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学说,激励人们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未竟的思想。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向老一辈现代教育家致敬!向已经过世的陶研前辈致敬!向长期以来为传播与弘扬陶行知思想、推动陶研事业发展、支持并参与中陶会工作的各位同仁致敬!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信仰、教育理想、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人民大众的福祉密切相连;他是真正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教育家”;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学说,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不仅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中最具时代性、革命性、人民性与科学化、本土化鲜明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新中国教育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提出的教育方针高度一致。他的思想与学说,从“人”自身的改造与解放开始,培养“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实现推进社会改造与进步的目标,使教育成为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武器。他是“五四”以来中国老一辈现代教育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伟大旗帜。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忧国忧民的教育家与“传道”“解惑”“修身”“明德”的教育学说,然而像陶行知先生这样,将中华民族解放作为中国教育的唯一目的,用思想与行动点燃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的教育家却是仅有的。他的“生活教育”学说,用最朴素而生动的语言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知”与“行”“劳心”与“劳力”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他的“教学做合一”,是实现“生活教育”和普及人民大众教育最实用、最有创造性的基本方法论;他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实验探索育人之道;他倡导“生活教育运动”“工学团运动”“科学下嫁运动”“国难教育运动”等具有强烈震撼力与感召力的教育运动,成为时代和青年的灯塔,为中国的新教育指引方向。

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宽阔的视野与深刻的思想,在于他坚定的信仰与持续不懈的行动,在于他高尚的人格与挚爱的心灵;他的以“生活教育”为基石的全部教育学说,他一切为了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竭尽生命最后一息的传奇般的实践,为后世矗立了不朽的丰碑。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的“教育之光”“万世师表”。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厚爱。二十多年来,在刘季平、钱伟长、方明等老一辈教育家带领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研陶、学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批富有学识、有远见、有深度的专家学者先后编辑出版了《陶行知全集》(共12卷)、《陶行知传记》以及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使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学说成为中国本土现代教育家与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标志。中陶会及各地各级陶研组织积极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植、推广农村教育先进典型,培训农村教师,开展“科教兴乡”“科教兴县”“科教兴市”实验,总结、推广师范生“顶岗支教”经验,其中不少调研报告和经验总结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中陶会各专业委员会也努力开展工作,推动陶行知思想在不同教育行业、机构、人群里的传播。在我们的行列中,还有一批志愿者,由他们组成的讲师团,常年奔走于偏远的基层学校,在广大师生中播撒“陶种”,使陶行知教育思想如春雨般滋润基层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田。目前,中陶会的实验基地、实验学校遍布许多省市,“乡村田园教育”“爱的教育”“创造教育”“人格教育”“小先生制”等带动了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也想特别指出,关注和支持农村学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重视农村教师培养,关心女子教育、困难学生教育等,不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本身最丰富的精华,也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建会以来一贯的工作重点与组织特色。我们将继续发扬这一工作传统,也期待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更多人士支持我们的事业,有更多志愿者加入我们的队伍。

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将首次颁发“陶行知教育奖”,这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追求多年的愿望,意在表彰长期以来为陶行知研究付出毕生精力的陶研前辈,表彰在教学第一线锐意改革、辛勤奉献的优秀教师。希望通过表彰活动感召更多的人走近陶行知,愿以陶行知思想与伟大人格为楷模;希望激励更多的年轻人研究陶行知,使陶行知思想在当代生活中充满活力、代代相传。

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着迫切而复杂的变革使命。社会需求、人民愿望与人的培养质量的不相适应是激发教育自身变革与改造的强大动力。陶行知当年曾将生活教育的目标归纳为: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要用先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他为育才学校制定的办校方针是: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术之气氛;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他提出“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和著名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要给他一些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些都使我们从中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心目中现代学校的基本轮廓。比之于陶行知先生生活的时代,国家在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体完成了规模扩张任务,开始走向全面追求质量提升的历史阶段,但今天的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型的任务还远未完成。一年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现实告诉我们,陶行知先生的办学境界与培养人的标准和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完整透彻,依然科学而有前瞻性,依然是所有办学者、校长和教师学习的楷模。

我们深信,陶行知是永远的!陶行知的思想与学说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永放光芒!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将团结和联合一切尊敬、景仰陶行知思想与人格的同仁,继承和弘扬陶行知精神,继续深入研究他的宝贵思想遗产,为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提高教师道德与专业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