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毕生崇尚创造,毕生创造不辍的教育家。他在创造教育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精深独到的创造教育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实现21世纪教育的全面振兴,是富有启迪意义的。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
何谓创造教育?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回答什么是创造。陶行知认为,创造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申出他对于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2]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 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他深入考察了人类科学技术史,总结了古今中外科学发明发现的历史经验教训,熔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创造精神的内容与西方智慧于一炉,形成了既有别于中国传统,又有别于西方情形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早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注意到创造教育问题。他认为实施创造教育,教育家和校长是关键。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提出,教育家和校长应该首先是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应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在他看来,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教育界任事的人”,“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后来,他在所创办的育才学校中,要求教师们“要有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及帮助儿童从事特殊教育的修养”。他自己创办的一系列学校,都是为了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开拓未开化的边疆,都带有创造的性质。创造是陶行知的精神支柱,在艰难困苦中,创造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他在给夫人吴树琴的一封信中说:“崇拜自己的事业,要把事业做得美而得到其中的乐趣,即是真正的报酬。我是崇拜自己的创造,故能乐以忘忧。”[3]创造是他人生最高理想,行于兹,立于兹,颠沛流离必于兹。
1939 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创造人才的学校。育才学校开设音乐、戏剧、文学、社会、自然、绘画六组,并且还招收了27 名少年研究生。作为校长,他反对因循苟且。为了将儿童引上创造之路,他经常聘请著名科学家、政治活动家、学者和文学艺术家到校上课及作报告。他采取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将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希望儿童们在各自的领域能“独出心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何实现这一教育上的理想?1942 年10月16日,他在育才学校晚间举行的音乐会上发表了《把“创造之神”迎接回来了》的演讲:1943 年10 月,陶行知撰写了《创造宣言》的著名文章,他振臂高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呼唤“创造之神! 你回来呀! 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他先后发起了育才学校“创造月”“创造年”等创造教育活动,号召育才学校师生团结战斗,集体创造。
在育才学校,陶行知大力推行创造教育,形成了创造教育的声浪和创造的文化氛围。在育才学校“创造月”“创造年”中,他除了发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每天四问》等著名演讲和文章外,还亲自起草了《育才学校创造年计划大纲》《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创造的儿童教育》等研究创造教育和推行创造教育的文章,提出了他关于实施创造教育的思想主张,并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保障办法及其激励师生创造积极性的制度。这些证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实践基础上日臻成熟。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标,可分成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
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既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早在1927 年,他就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可以这样说,“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精髓。他撰写的《手脑相长歌》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集中地表现了他的创造教育目标观。
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又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4]教师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
关于创造教育的内容,陶行知在为育才学校1941 年6 月20 日—7 月20 日的“创造月” 所写的计划中,将创造教育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创造健康之堡垒;二是创造艺术之环境;三是创造生产之园地;四是创造学问之气候。后来,他在《育才学校节略》的“创造生活”部分中,又补充了第五点,即“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等文章中,对创造教育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第一,创造健康之堡垒。健康既是创造的前提条件,又是创造的内容。创造健康的堡垒,目的在于与疾病作战。如何与疾病作战,陶行知设计了三道防线,一是制造扑灭病菌及携带病菌者之工具。二是实施环境卫生,使病菌无法蔓延。三是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在他看来,身体健康是创造之本,创造需要行动,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行动:身体是寓思想之所,创造需要思想,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思想。所以实施创造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原则,首先要营造健康的堡垒,“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
第二,创造艺术的环境。陶行知强调,创造艺术的环境“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艺术的环境能激发师生们的创造欲,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量,“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具体的教材”。创造的艺术环境的标志是校容井然有条、秩然有序、整齐清洁、凛然威仪,使学生处处体会到周围都是“艺术的精神”。创造艺术的环境不是要着浪费的盛装,也不是要“老太婆敷粉擦胭脂涂嘴唇”式的打扮,应是“内心的艺术感所求的朴素的表现”。
第三,创造生产的园地。这一点既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容,也是其创造教育的手段。在他看来,师生一起创造生产的园地,可收一石二鸟之效。一方面通过生产劳动,可以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摆脱经济拮据的困扰:另一方面师生“在创造劳动的洪炉里,他们渐渐地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把自己造成手脑双挥”的人才。创造生产的园地,又是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的好办法。陶行知在许多地方强调“集体创造”,希望“以集体力量纠正个人主义,以创造的工作来纠正空话与幻想,在共同努力创造学校上学习”。[5]他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了集体创造的意义,“集体创造的目的,在运用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变更物质的地位,配合组织使价值起质的变化而使利于我们的运用”,“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集体是锻炼个人品质的熔炉,是提高个人创造能力的良好场所。
第四,创造学问之气候。进行创造教育首先是要营造创造生存的文化氛围。陶行知曾指出:“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他分析了“学问之气候”的组成要素,认为学问气候“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又进一步分析构成“学问之气候”的每一个因子,指出“追求真理之热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先天所赋予,但是“各人是否尽其限,则有赖于集体或彼此之鼓励”。因为它“所赖以追求真理之文化养料之配合有待于创造”,所以要创造学问的气候,除了培养求知热忱,以及自然大社会的博观约取外,必须建立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他十分形象地说:“我们有两个肚,需要两种食粮、两个厨房、两个大司务”,不仅要给学生吃“点心”,还要给他们吃“点脑”—— 或者称之为“文化点心”。“学问的气候”包括研究的气氛,陶行知的学生方与严在所著《教育创造风》中指出:“研究即是追求真理,研究愈深入,则学问愈广博”,“研究为一切,一切为创造”。[6]归根结底,研究是为了创造。没有形成研究的氛围,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实施创造教育,要注意形成研究、讨论、切磋、设疑问难的良好文化氛围。
第五,创造真善美之人格。真善美的人格是创造教育的最高境界。1943年,陶行知在《关于诗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他在《百侯中学十周年纪念》的诗中,对“真”尤所强调:“千教万教兮,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兮,学做真人。”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明确地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强调创造真善美的人格,要求筑成坚固的“人格防”。在《每天四问》的演讲中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陶行知在大量创造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7]只有承认儿童有创造力,才可能谈得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实行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
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过去,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头脑解放了,才会产生创造力。
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过去,儿童不许动手,动手打手心,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他以爱迪生的母亲把地下室给孩子做实验为例,号召“护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三是解放儿童的嘴。中国传统教育一般不许儿童多说话,而实施创造教育,儿童有问题要准许提问,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创造的萌芽。儿童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他曾写诗发挥了这一道理:“发明千千万,在于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在《育才十字诀》中他提出要聘请“治学治事不用报酬的常年顾问”,即要问什么事,什么人,什么缘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数目,什么动向,鼓励学生在脑子里多多设疑问难。
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他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培养锻炼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观察愈力,则物感愈众,天文等学之发明,俱赖于是”,如此才能将“那奥妙的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8]
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一般学校将学生的时间排得太紧,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等,等到考完,“有的只有到鬼门关去看榜”。学生白天由教师督课,夜晚由家长督课,目的是为了赶考,哪里还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明确指出:“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创造的儿童教育,一定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六是解放儿童的眼睛。陶行知在《民主教育》中指出:“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戴有色眼镜进行的研究,即使有“成果”,也不能算是创造。所以,陶行知反复强调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9]
第二,自动。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是处次要地位的。为什么陶行知尤其钟爱自动的创造教育方法呢? 这是因为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人类全体的经验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的全体经验。”[10]直到晚年,他还强调早年的一个观点:“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11] 经验是不好请人越俎代庖的,他曾下了一个著名的断语:“凡不是从经验里发出来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由此可以推导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自动是自觉行动,不是自发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而自觉行动需要适当地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
第三,实行因材施教。陶行知曾批评以前的教书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非但不便于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而且压抑残害学生的创造欲。他指出:“天生烝民,有智愚强弱之不同。”正因如此,教育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如有特殊才能的,也应加以特殊的教育,使其才能能充分发挥”,以期“各得其所”。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他以园丁取譬,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作为园丁,必须知道松树和牡丹花各自所需肥料是不同的,如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就会瘦死。作为教师,对于学生各自的兴趣、知识积淀等,都要了如指掌,教学不能以统一设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对付千差万别的学生,而应该各因其材——“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需要力就小些”,“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不能拉得一样”。[12]
基于这一认识,陶行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差异,将育才学生分为音乐、戏剧、文学、社会、自然、绘画、舞蹈七个专业组,1943 年又计划增设工艺组和农艺组。陶行知采取智力测验和特殊测验的方法,将儿童选入最有基础最有兴趣的一组学习。教师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各扬其长,各得其所,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毫无困倦之感。
第四,设疑辨难。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便是质疑辨难,它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13]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 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2) 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3) 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4) 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5) 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6) 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7) 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屡验。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儿童有了疑难,常常表现出“如痴如迷”之状,教师要“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疑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毋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如果儿童自学或听讲产生不了疑难,不仅表明学生消极被动,学而无益,不能创造,而且也说明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学生创造。
第五,根据学的方法确定教的方法。创造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指导等外部条件虽然有一些不可忽略的影响,但是说到底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解放和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就必须相信儿童有创造力,保护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人格,热爱儿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到儿童中间去,沟通与儿童之间的感情,了解儿童所思所想,帮助儿童自动。正因为如此,他强调说,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他以“点石成金”为例,教学生不要“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教学生方法,要用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讨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陶行知曾多次强调,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创新教育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创造的法子确定,并无现成的教法。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当今,我国的创新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在创造教育方面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教育家,学习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原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2]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
[3] 《陶行知全集》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50页。
[4]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82页。
[5]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79页。
[6] 《方与严教育文集》(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5、1327页。
[7]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22页。
[8]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9]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
[10] 《陶行知全集》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
[11]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12]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13]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