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陶行知(1891—1946)是 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事业的胜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他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评价。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2006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诞辰115周年。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学说、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为了给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提供一部全面、系统、权威的“百科全书”;也为了给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深入研究陶行知提供一部内容丰富、释义准确、使用方便的案头工具书,我们编撰了这部《陶行知词典》 。
本词典的编撰坚持以下原则: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地反映陶行知的生平活动、光辉业绩、思想学说和国内外研究状况,但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三,释义平实、客观,准确,文字简明、扼要、严谨。四,在确保学术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努力增强通俗性和可读性,并便于读者翻检查阅。
《陶行知词典》是一部中等规模的专业工具书。根据陶行知和陶行知研究的实际状况以及词典这种工具书的特点,主要依据《陶行知全集》和其他陶行知的相关文献资料,本词典设置词目近2000个。正文分为“陶行知生平”、“陶行知著作”、“陶行知思想”、“陶行知研究”四编,在各编之下根据需要,又分设数量不等的类别和子目,均按照一定的规则科学地编排。为了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除文字外,还精心挑选和印制了100余幅照片。其中有的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
本词典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组织全国陶研界的力量编写。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三校,以及江苏、浙江、安徽、山西、上海五省市陶行知研究会的研究人员是编写的主要力量,发挥了核心作用。在他们中间,既有从事陶行知研究数十年的老专家,也有风华正茂的中年骨干,还有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年轻新秀。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从2004年6月正式启动,历经两年半,900余个日日夜夜,“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终成其书。因此,《陶行知词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词典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出版社慧眼独具,主动提出该出版选题,并成功地被列为“十一五”上海市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在编写过程中,不仅给予经费上的资助,而且从社领导到编辑都十分重视,以出精品书的规格,严格要求和把关,进一步提升了书稿的质量。对于上海百家出版社领导和编辑超凡的学术识见、可贵的敬业精神和真诚的友好合作态度,由衷地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陶行知词典》还得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关爱、帮助和支持。德高望重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拨冗为本词典撰写了序言,给予诸多鼓励,而且还题签书名。全国陶研界的多位领导和众多专家学者,如韩邦彦、陈贻鑫、吕长春、冯鸿甲、丁丁、董宝良、杨克贵、陈波、叶碧、何国华、熊贤君、储朝辉、俞润声、徐志辉、徐明聪、张行可等,或对本词典的编写提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或提供珍贵的文献资料供缩写使用。陶行知的四子陶城教授,一直关注本词典的编写,并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本词典的图片,主要选自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基金会、民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并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挂图,以及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辑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陶行知》图片集。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南京陶行知纪念馆、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或参加词典的编写,或在前期帮助收集资料,或提供图片、文献资料。对于上述单位和个人所给予的各种形式的真诚帮助,谨表示深切的感谢。
为中国近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编写一部独立的词典,这不仅在陶行知研究史上是首次,而且在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历史上也无先例。正因为是初次尝试,我们深感缺乏经验;再加上编写时间相对较为仓促,编写人员众多,且又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本词典的不足,甚至疏漏、差错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 原载金林祥:《陶行知词典》,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