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盖乌斯·屋大维 公元前62—14年)是罗马史上一位划时代的政治家。他在罗马当政44年,贡献卓著,成绩斐然,大理石的罗马城由他建成,新兴的元首政治由他奠基。在其去世之前一年,奥古斯都曾写过一个自传,对自己的一生、对自己的业绩作过总结。[1]本文将立足《奥古斯都自传》,深入剖析奥古斯都自己心目中的政绩和政绩观。这对于我们深刻了解和认识罗马政治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存的《奥古斯都自传》于1555年发现在土耳其的安齐拉,又称《安齐拉铭文》。《奥古斯都自传》全文共35段,起始于公元前44年屋大维投笔从政,止于公元13年屋大维去世前一年。《自传》文体平实,立意深远,所涉内容皆为民心所向,国政之要。我们经过细致研究,发现奥古斯都有七大政绩值得关注与重视。
第一,保卫共和国,把共和国从一小撮人的暴政压迫下解放出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屋大维从政始于公元前44年。是年3月15日,屋大维的养父恺撒在罗马元老院被布鲁图斯等元老刺死,罗马共和国面临严峻的考验。屋大维这位年仅十九岁的青年学生,毅然放弃学业,“用自己的财产组织了一支军队并利用这支军队使处于一小撮人暴政压迫下的共和国恢复了自由。”[2]
屋大维依照法律程序流放了刺杀恺撒的人,使他们的罪行得到惩罚。当他们挑起战争反对共和国时,屋大维率领罗马军队,在战场上两次战胜了他们。[3]他收复了亚德里亚海以东一切行省以及昔里尼省的统治权力;恢复了西西里和撒丁两岛的秩序;战胜了在西班牙、高卢和达尔马提亚等地的敌人;平定了海盗的频繁骚扰,给辽阔的地中海带来了久违的和平。
作为胜利者,屋大维胸怀宽容之心。他宽恕了所有乞求原谅的公民。对于外邦人,凡可赦免而无害于安全者,他都宁愿赦免而不将其消灭。
因为屋大维在战场上的卓越成就,罗马人民为他进行了两次小凯旋,三次大凯旋,“有九个国王或王子走在他的凯旋马车之前”[4];有三次关闭亚努斯——魁里奴斯神庙的大门,以庆祝海上和陆上和平时代的来临。[5]这在罗马的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第二,整顿元老院,加强元首对元老院的控制;举行人口财产普查,摸清国家在资源方面的家底;立新法,树榜样,规范行省的治理模式。
在屋大维第五次就任执政官(公元前29年)期间,他遵照人民和元老院的命令,增加贵族人数,三次重订元老院人选名单,使元老院这一共和国的核心机构完全成为忠于、服务元首的工具。
公元前28年,屋大维与马尔库斯·阿格里巴一起进行了一次人口财产调查。调查表明,当时登记在册的罗马公民人数是四百零六万三千人。公元前8年,屋大维又依据国家授予的执政官权,独自举行一次人口调查。结果是登记在册的罗马公民人数已达四百二十三万三千人。公元14年,他又以执政官权为依据,与提比略·恺撒一起举行了第三次人口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罗马的公民人数已经超过四百九十万人,达到四百九十三万七千人。[6]罗马的统治基础更加稳固。
屋大维治国既看重行政实效,又强调制度建设。他通过新立法,恢复已遭废弃的众多祖先旧制;他自己也坚持勤俭办事,在生活等方面为后代树立榜样楷模。公元前13年,他成功地处理了西班牙和高卢行省的事务,赢得了行省民众的广泛欢迎。[7]
第三,重视民生,广赠钱款,扩建殖民地,解决罗马老兵和平民的土地和生活问题。
公元前29年,也即屋大维第五次就任执政官之年,他把为庆祝他凯旋而征集的三万五千磅加冕黄金归还给意大利诸自治市和殖民地。[8]在罗马出现严重粮荒之时,他主动承担起粮食供应总监之责,用自己的财力和人力购进食品,使全体公民免于饥饿之苦。[9]
遵照恺撒的遗嘱,屋大维付给罗马平民每人三百塞斯退斯;公元前29年,他以自己的名义从战利品中赠给每人四百塞斯退斯;公元前24年,他从自己的财库中再次赠给每人四百塞斯退斯;公元前23年,他十二次用自己的钱购买粮食进行分配;在他第十二次任保民官时,第三次发给每人四百塞斯退斯。其赠款每次所泽的人数皆不少于二十五万人。公元前5年,他向三十二万城市平民每人赠送六十狄纳里乌斯。公元前2年,他给当时接受国家发放食粮的平民每人六十狄纳里乌斯,获得者二十余万人。此外,他还从战利品中发给在殖民地定居的士兵每人一千塞斯退斯。接受这笔赠款的人数约十二万人,分在各殖民地。公元前14年,他又把一些自治市的土地划分给了他的士兵。为此,他向各自治市和相关行省偿付了高达八亿六千万塞斯退斯钱财。从公元前7年到公元前2年,他让服役期满的士兵返回自己原籍,用现款向他们发放退伍金,总数达四亿塞斯退斯。[10]为使士兵的退伍政策持续有效,公元6年,屋大维又从自己的财库拨款一亿七千万塞斯退斯作为士兵退伍基金,以保证退伍士兵享有较好的经济待遇。[11]
第四,关心民众的精神生活,支持竞技活动,让罗马平民分享胜利的成果,远离政治。
屋大维多次以自己及家人的名义,举办角斗表演,在这些表演中约有一万人参加战斗;他多次以自己及外孙的名义,从世界各地聘请运动员为人民举行体育表演;多次以自己及其他官员的名义,举办各种赛会。公元前17年,屋大维作为十五人祭司团的团长,与同僚马尔库斯·阿格里巴一起,代表十五人祭司团,举办了规模浩大的新时代大庆盛典,以歌颂罗马的和平与帝国的昌盛。[12]此外,屋大维还二十六次以自己及其家属的名义,在竞技场、广场和圆形剧场举行追猎非洲野兽的表演,在此种表演中约有三千五百头野兽被猎杀。在第伯河对岸,也即恺撒园林的地方,屋大维还为人民举办了一次海战表演。为此,挖了一千八百尺长,一千二百尺宽的水域。在这次表演中,有三十艘三列桨或二列桨的尖头战船和许多小船参加战斗。参演士兵就达三千名之众。[13]在屋大维的鼓励和促进下,罗马的竞技之风迅速蔓延。竞技逐渐成了罗马的主流文化,成了罗马政治家收买人心的重要手段。
第五,花巨资建神庙、修广场,重修或扩建公共建筑,装点罗马城。
屋大维接纳了麦凯纳斯的建议,不计钱财,全力装修罗马城。理由是:“我们统治万民,我们应在各方面表现出比人优越。辉煌灿烂的装饰可以激发我们的同盟对我们的尊崇,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敌人感到害怕。”[14]屋大维修复了罗马城内的八十二座神庙,当时待修的神庙没有一座被忽略;修建了帕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及其柱廊、神圣朱理亚庙、卢佩卡尔神龛、卡庇托尔山上的“打击者朱庇特”和“雷轰者朱庇特”神殿、奎里努斯神庙、阿汶丁山上的米涅娃、朱诺天后和解放者朱庇特诸神庙、位于神圣大道起点的拉瑞斯神庙、维利亚山头的培那戴斯神庙,以及帕拉丁山上的青年神庙和大母神庙。[15]
屋大维还花巨款重修了元老院会堂和与之相连的卡尔齐边大殿、弗拉米尼乌斯竞技场的柱廊(后称“屋大维亚柱廊”)、大竞技场观礼台和庞培剧场;修复了因年久失修而多处损坏的水道的引水管道,并把一条新的源泉引入称为马尔齐亚的水道;修完了恺撒当政时开始修建并已完成大部分的朱理亚广场和位于卡斯托尔神庙和萨图恩神庙之间的大会堂;重修了弗拉米尼乌斯大道以及除穆尔维桥和米努齐桥外的所有桥梁。[16]经过奥古斯都时期的修理整建,罗马城终于由毫无规划的砖瓦城变成了设计精美的大理石城。
第六,开疆拓土,寻找天然屏障作为罗马帝国的边界,确保罗马长治久安。
屋大维是第一位具有帝国意识的元首,也是第一位具有边界意识的统帅。他重建了高卢和西班牙诸省的秩序,也使从格地兹到易北河口被海洋包围的广大日耳曼地区获得了和平,使从近亚德利亚海地区起直到托斯卡海为止的整个阿尔卑斯山恢复了安宁;他没有把不该进行的战争加给任何人;他的舰队从莱茵河河口向东在海洋上航行直达森布里亚人的地界。
在屋大维的领导下,罗马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往南,屋大维的军队吞并了埃及,使埃及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7]罗马的两支军队几乎同时开进了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又名“福地”)。在埃塞俄比亚,部队前进直达梅洛埃附近的那帕塔镇;在阿拉伯,部队进至萨白安地区的马里巴城。[18]往北,屋大维征服了潘诺尼亚诸部并将之并入罗马,把伊利里亚的边界扩展到多瑙河沿岸。[19]一个以大西洋—莱茵河—多瑙河—幼发拉底河—阿拉伯沙漠和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为边界线的罗马帝国首次被奥古斯都确定下来。
第七,依靠外交实力,提升罗马形象,保证罗马国境线的安全,为罗马边境构建另一可靠的防线。
通过外交手段,屋大维督促帕提亚人把他们以前从三个罗马军团那里夺去的战利品和军徽送还罗马,并迫使他们努力与罗马人民建立友好关系。[20]许多国王送自己的子孙前往罗马,学习罗马文化,体验罗马人民的良好信誉。[21]印度国王也多次遣使臣出使罗马,“此前他们从未觐见过任何罗马将军”。[22]巴斯塔尼人和斯基泰人以及住在顿河两岸的萨尔马提人,还有阿尔巴尼人、伊比利亚人和米底人等国王也皆派使者前去罗马,寻求与罗马人民的友谊。[23]
就常理而言,罗马政治家只要占有7大政绩中的一条,就很了不起了,而奥古斯都却占了7条,其对罗马的贡献可谓前无古人。奥古斯都十分看重自己的政绩,看重他的《自传》。他遗嘱在他去世后,将《自传》的全部都镌刻在纪念碑的铜板上,立于陵墓的入口处,让人永远记诵。[24]这是奥古斯都为罗马所做的最后一点贡献。这一贡献不是体现在具体事务的解决上,而是体现在奥古斯都通过《自传》为后人立了一面镜子,一面时刻督促后世元首敬神爱民、有所作为的镜子。
[1] 狄奥·卡西乌斯:《罗马史》,56,33。
[2]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1。见李雅书选译:《罗马帝国时期》(上),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2。
[4]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4。
[5]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13。
[6]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8。
[7]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12。
[8]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21。
[9]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5。
[10]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15~16。
[11]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17。
[12]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22。
[13]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23。
[14] 狄奥·卡西乌斯:《罗马史》,52,30。
[15]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19~20。
[16]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20。
[17]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27。
[18]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26。
[19]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30。
[20]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29。
[21]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32~33。
[22]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31。
[23] 屋大维:《奥古斯都自传》,31。
[24] 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1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