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诗所反映的农业及耕作状况(1 / 1)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出现过一股全盘西化的思潮,其主要代表是《河殇》的作者。他们认为: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和东方文明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前者是开放的、重视贸易的海洋文明;后者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内陆文明。这种说法显然是与西方古代史上的事实相矛盾的。因为在上古时期,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尽管在形式上有许多差异,但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区别。它们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文明。流传至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便是最好的见证。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曾经指出:在古代世界,谋求生存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五种:首先是畜牧业,其次是农业耕作,再次是海盗,还有捕鱼和狩猎。但他认为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农业。[1]这和《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中所描写的情况完全吻合。

综观两部史诗,我们可以发现畜牧业和农业,尤其是农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农业中,种植业所占的地位尤为重要。几乎每一地产都有谷物田和葡萄园。种植的谷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等品种。凡是宴会都饮酒助兴,凡是祭祀都奠酒敬神。《伊利亚特》的作者在阿溪流斯盾牌上所描写的画面正是采用了这方面的题材。他在描写巴赛勒斯和地上的收割场面时曾这样写道:“在这块王家的田地里,有一群受雇的割麦人,手里正拿着镰刀在那里收割麦子,一抱抱的麦子沿着畦沟成行成行地倒下来,后面的人又用绳子将它捆好,其中站在旁边打捆的有三人,还有一些男孩子在后面捡拾丢落的麦穗,跑着送给打捆的人去捆绑。”[2]在另一幅画面上,他又描写了一个葡萄园的情景,在这里有结满美丽和金黄的葡萄,也有悬挂在空中的紫葡萄串。快活的青年男女正用编制的筐子、篮子盛着甜蜜的水果。[3]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从史诗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的饮食资源主要都来自农业。求婚者在奥德修家吃的是面食。帖雷马科在离开伊大卡岛前往派拉斯和斯巴达寻找父亲时,所带的也是面食。[4]当然,像这方面的记载,在史诗中还有许多。

史诗中提及的许多地方也都是以生产粮食闻名的地区。如蒲罗是当时生产小麦、黑麦和宽穗的大麦的中心,而伊大卡和杜利奇岛、海岛叙利亚、派索斯、帕达索斯等都是盛产小麦或葡萄的地区。[5]

史诗中使用的各种比喻,也往往取材于农业。例如:诗人在《奥德修纪》卷13描写奥德修归心似箭的心情时曾这样写道:他就像一个整天忙着耕田的人渴望吃饭那样渴望回家。又如,诗人在《伊利亚特》卷11里很形象地把列阵待战的特洛伊人和阿卡亚人比作富人田地里面对面地从事收割的两班割麦人。有关这方面的比喻,在史诗中俯拾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农业在荷马世界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它与上古时期的东方国家并无二致。

史诗时代希腊的农业技术比较发达。青铜器虽然还占着重要地位,但铁器已经不是陌生的东西了。荷马常常把铁、铜和金三者并举。[6]在贸易中,铁已经成为一种交换的媒介。[7]值得注意的是:在青铜还用于制造兵器的同时,已经出现了铁制的农具、牧具、槌、钳以及屠刀等。虽然当时的冶铁术还很原始,但铁器的应用,无疑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还出现了土地的休耕制度。即把每块耕地分成两半:一半耕种,一半休息。这种休耕制在希腊农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种创造,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一方面加速了土地肥力的恢复;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在耕作制度方面,史诗时代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深耕已经成为相当流行的现象。谷物的种植常常需要耕作两遍或三遍。第三遍耕作一般是在播种之后,为的是把种子埋在土里。为了更好地翻起休耕地,犁已被广泛使用。诗人认为:用骡子耕地比健牛还快、还好。同时,史诗中还专门提及水利灌溉。它把阿溪流斯比作灌水车向百花盛开的园中注下的急流。在《伊利亚特》卷18中,诗人还提到用河水灌溉橄榄园的情况。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希腊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对土地和农作物的生长性能有了很深的了解。

在加工谷物方面,当时的希腊人也有很大的改进。他们已经发明了手推磨。诗人在《奥德修纪》中曾三次提及这种推磨。在奥德修家里还专门设有一个磨房,由12个女奴为他家碾磨大麦和小麦。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希腊的农业技术状况。虽然他们的农耕方法、耕作技术还相当原始、落后,但比起刀耕火种的时代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史诗中很少直接提到从事田间工作的劳动者阶层。但从它的行文中我们还是能推出个大概。

无疑地,在必要时,大小地主本人都必须亲自耕种他们的土地,至少也要扶犁、使用锄头和大小镰刀。例如,奥德修的父亲雷厄提斯是住在乡村。他不但亲自耕种土地,而且经常到葡萄园里参加劳动。[8]英雄奥德修也是如此。他在向求婚者之一攸力马科斯挑战时就这样说道:“攸力马科斯,我愿在春天与你比赛干活;在白昼变长的时候,与你比赛割草。每人各拿一把镰刀,不到天黑不吃饭。与你比赛赶牛,要最好的牛,又黑又大。两头牛吃饱草料,年龄一样,气力相等,拉犁的劲头也相仿……犁铧要下得去土里,你可看到我能不能一气呵成把它耕得笔直。”[9]这些话虽然出自一个化装了的乞丐之口,但假如他没有这种收割和耕地的经历,那么,可以肯定,他说不出这样的话。况且,被挑战的攸力马科斯也是一位地主。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当时的大小地主并不都像阿溪流斯盾牌上所刻画的巴赛勒斯那样,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得亲自耕种自己的土地。

当然,庄园上的劳动者,有些肯定是奴隶。如:雷厄提斯庄园里的劳动者大部分都是奴隶。[10]他们常常在主人的监督之下进行劳动。一旦主人督促减少,他们就不愿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工作。因为一个人如果落到了奴隶的地位,那么他便被有远见的宙斯夺取了一半良好的德行。[11]

在庄园里参加劳动的还有被主人雇佣来的雇工。他们主要从事修筑庄园、收割麦子、采摘葡萄和橄榄等工作,并从主人手中获取一定的报酬。这从求婚者之一攸力马科斯向奥德修所说的一段话中看得很清楚。他这样说道:“外乡人,如果我雇你,你愿不愿意去田庄替我干活,筑石垒墙、栽种大树?我可以给你丰厚的报酬,一年到头不缺粮,给衣穿,双脚有鞋用。”[12]有关这样的描述,在史诗中还能找到很多。

至于自由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劳动的情况,史诗中没有提及。

在当时,田间劳动十分艰辛,农夫从田里归来,神色疲倦,渴望饮食和休息,带犁的牡牛的角也在冒汗。这充分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农夫们要获取较好的收成就必须付出较大的代价。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完全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时代,农业占着主导地位。有关这一情况,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在从事定居耕作(这种定居已是一大进步)的民族那里,像在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耕作居于支配地位”[13]。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荷马时代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状况既是生产力落后的反映,也是当时希腊社会的真实写照。了解它,对于我们深入揭示古代希腊的经济发展规律有较大的意义。

[1]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中大多数是在耕种土地,栽培植物。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6b。

[2] 荷马:《伊利亚特》,18,550~560。

[3] 荷马:《伊利亚特》,18,560~571。

[4] 荷马:《奥德修纪》,2,378~380。

[5] 荷马:《奥德修纪》,4,602~604;13,243~245;14,334;15,403~407;《伊利亚特》,5,612~613;9,140~145。

[6] 荷马:《伊利亚特》,7,472。据统计,史诗中提到铁与铜、青铜的比率为49/419次。

[7] 荷马:《奥德修纪》,16,294;19,13。

[8] 荷马:《奥德修纪》,1,189~192。

[9] 荷马:《奥德修纪》,18,365~376。

[10] 荷马:《奥德修纪》,16,140~142。

[11] 荷马:《奥德修纪》,17,317~323。

[12] 荷马:《奥德修纪》,18,356~365。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