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破邪(1 / 1)

佛教常识 星云 1719 字 10天前

一、出家是消极,于世无益吗

有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指出离“烦恼之家”。此绍隆佛种,承担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大志大愿者,难以过淡泊无争的生活。

在《杂阿含经》里,有一则佛陀与老农夫的对话,佛陀认为出家人是以“信心为种子,苦行是时雨,智慧为犁轭”,以一切众生的心地为田,努力教化利众,亦如农夫的耕耘。所以佛陀又说:“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因此,出家弘法是积极地从事众生心田的深耕,对于社会人心的净化,大有助益。

佛光山是个菩萨道场,主张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先度生后度死,先生活后生死,先缩小后扩大,以常住大众及佛教事业为优先,举凡教育、文化、慈善、医疗等各种利生的事业,都积极参与。“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现代僧伽所努力扮演的角色。

二、大家都出家,会导致亡国灭种吗

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五十几亿之多,佛教徒约占全世界人口比例的十分之一,领先于其他宗教。但真正发菩提心出家,努力于弘法利众者,千百人不得其一。所以“大家都出家”,不容易成为事实。

另外,在缘起的世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法界万象都由因缘和合而生,宇宙万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乃至鸟兽虫鱼、人类等有情众生,自有其生灭循环之道。并无全世界只有花,或全世界只有草,乃至全世界只有男人,或全世界只有女人的现象。因此,“大家都是出家人”的事实,也不容易出现。比方说:全部都去当兵,全部是教师,全部是商人,全部是工人,全部是男人,全部是女人,世间是各有因缘,不会是全部的。

再者,人人都出家,表示人人都具有出世善根,了知五欲生活的过患,乐求于佛道,开发菩提自性,人人成就圆满的佛果,乃是旷劫难遭难遇之事,值得普天同庆,并无亡国灭种之事需要忧虑,果真人人都能出家,不止不会灭种,而是人人深植菩提道种,佛国不就实现了吗?

三、出家是不孝顺父母吗

“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下等的孝,对于父母亲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所需,供养无缺;其次,进一步使父母亲身心愉悦,无所挂碍和忧虑,且能光宗耀祖;最上等的是接引父母亲学佛,使亲人得度,可谓至孝。

克尽孝道,要注意到下列三点:

1.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孝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3.孝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在中国,“孝”比较容易,“顺”比较困难。因为中国许多为人父母者,承袭久远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将儿女视为财产的一部分。乃至儿女的学习方向、就读科系、嫁娶对象等,都须顺从父母的选择。时代在变动,父母与儿女间,应有新的,较开放、开明的互动关系,这也是进步的一个要点。

佛教是个提倡孝道的宗教,佛陀曾经亲自为父王担棺,又至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目犍连曾至地狱救拔母亲倒悬之苦,舍利弗示寂前,特地回到家乡,为母亲说法。中国历代高僧也有许多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各地,随缘度众;唐朝陈蒲鞋,以织鞋所得,躬奉老母;齐朝道纪法师“母必亲供”[1];后周道丕法师“诚感父骨”[2]。中国佛寺也有奉养父母之例。

出家者,为度一切众生,对于生命来处的父母亲,自然更加感念恩德。所以佛光山将七月定为孝道月,提倡为人子女的孝亲之道。又《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除了对父母亲尽孝之外,能够持戒不犯他人,更是将孝道扩大于一切有情众生。

四、为僧之道,必须在深山隐遁修行吗

自从佛陀在伽耶山菩提树下证悟之后,不久便在恒河流域展开教化工作,足迹遍及十六大国,例如竹林精舍便建在王舍城中,祇树给孤独园也距离憍萨罗国都城不远。“佛教”之意,亦指以佛法教化众生。凡有众生之处,都需要佛光的普照与法雨的滋润,无论深山或是都会,都需要大善知识的弘法布教。

佛教传承至今日,独善其身者,欢喜走向山林;菩萨发心者,乐于走向群众。人间佛教的“菩萨僧伽”,积极参与净化人心、道德重整的工作。许多都市道场成为现代人精神依止的处所;寺院的定期共修,纾解了上班族来自工作的压力。迁居海外的华侨也因海外道场的建立,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依靠。

为僧之道,隐遁深山或走向人群,端看个人的选择。好比山岳有山岳的巍峨嵚崎,海洋有海洋的浩瀚宽阔,钟鼎山林,根性各异,所谓“大隐隐于市”,热闹场中作道场,也许更接近众生。

五、因果报应是真的吗

因果是宇宙之间颠扑不破的定律,以植物而言,不同的种子,生长出不同的花果树木。变种花木也要有另一层的“因”与不同的“缘”,才能得到不同的“果”。

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报应在宇宙之间无可逃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报应在生命的轮回中,是重要的引力,并非相信的人才有,纵然否定因果者,也难逃因缘果报的律则。

浅近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事物行为也有其因果关系,例如:渴了,喝多了高糖分饮料,必然致病;饮了茶水,则达到润喉、解渴、健康的效果。饿了,吃太多烤炸加工食物,得到致病的果;吃些清淡自然食品,则可获得健康的果报。时时以瞋心怨责他人,则得到人缘不佳的果报。相反的,时时善言鼓励人,善心帮助人,则善缘亦随之而来。因果报应随时随处可知可见。

六、如何分辨邪教

古云:“有道而正焉。”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是:

1.信仰实在存有的(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2.信仰道德崇高的。

3.信仰能力强大的。

4.信仰戒行清净的。

5.信仰正法圆满的。

6.信仰智能无上的。

《成唯识论》云:“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以上说明信仰对象的条件。

怎样知道是邪教?举凡教主、教义不明者,教理非究竟者,或违反自然法则、标奇立异、惑动人心者,或盗用他教教义、敛财骗色、妨碍正常风俗习惯者,或假藉宗教名义、行欺骗之实者,或颠倒是非、错乱因果、鼓励邪行者,或利用神权,恐吓恶誓者,皆为邪教。其他如未证言证、自封名号、妖言惑众,鼓励集体自杀等不明因果律者,也是邪教。

佛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来验证宗教教义的邪正;近代人心受物欲横流所惑,提倡“五戒、七诫[3]、八正道”等,可以对治世间的病态。

七、放生、救济都是好事吗

佛教徒不仅尊重人权,同时也尊重生权,因而倡导放生。但是演变到后来,却有许多不如法的做法。例如:为了三皈依,放生的鱼鸟在小竹笼或小玻璃缸中等待了好几个时辰,“生”未放得,早已“死”去许多。又有人从国外买食人鱼放生到日月潭,鱼的“生”虽放了,日月潭却成了令人闻而却步之地。更有甚者,有人为了庆生,事先请鸟贩抓足鸟数,以便届时有鸟可放生,或者把鳖放到放生池里吃鱼。也有些善心人士抓毒蛇到佛寺“放生”,如果毒蛇咬了人,放生谈不到功德,却要背负间接害人的因果。又有许多家庭豢养鸟兽,未具野外谋生能力,一放了之,却留下被“放生”的生灵受苦,又当如何?

至于救济,不如济急。因为财施有限、有量,能救人一时贫穷,不能救人一世愚痴;法施无限、无量,开启内心财富能源,这才是究竟的救济。长期救济贫穷,不教导、鼓励谋生之道,也会造成人心堕落的后果。或有经济犯罪者,倒闭了他人钱财,令人生计无着,或引起家庭纠纷,事后只以少数钱财布施救济,希望由此消灾免难,这些都是不明因果者。所谓“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即指此而言。

放生,随缘行之;更重要的是能护生,尤其心中要有与人为善、放人一条生路的观念,随时给予帮助,随缘方便度化,这才是最好的放生之道。

【注解】

[1]道纪法师游化乡里,他自己用一副担子:一头担经书塔像,一头担负老母,每日亲自侍奉母亲,并且弘法度化居民。因此乡人皆仰其道德,乐于受教。

[2]后周霍山发生战乱,道丕禅师负母逃上华山,父亲却在霍山之战不幸身亡,暴尸荒野。其母希望能寻回尸骨安葬。丕师拜别慈母,至霍山,聚集所有白骨,日夜对白骨诵经,并且虔诚祝愿道:“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我今志为孝子,岂无灵验吗?如果骨堆中有转动者,即是我父之遗骸。”祝祷毕,一心注想,目不暂舍。经过数日,果然有架骷髅从骨堆中跃出,完成其寻父遗骸的心愿。

[3]1994年3月3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发起净化人心的七诫运动,即:诫烟毒、诫色情、诫暴力、诫偷盗、诫赌博、诫酗酒、诫恶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