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对神通灵异的看法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例如:肚子饿了,一碗饭菜,顿除饥渴;身体冷了,一件毛衣,驱走寒冷,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神通灵异不在别处,现前当下即是。又如一朵花,散发芬芳香味,淡化人间的浊气;一座桥,沟通往来行旅,给予大家的便利;一棵树,庇荫万千行人,散布清凉的气息;一盏灯,照亮暗夜道路,指引人们的前途:也都是另一种神通。
佛教对神通灵异的看法,不好奇,不贪求,明白神通敌不过业力的轮转,比不上清净的道德和不执不取的生命智慧。
二、佛教的神通,其内容如何
神通是一种无碍自在、不可思议的能力,不仅佛、菩萨具足神通,连魔鬼神祇也有神通。佛教认为神通有六种,统称为六神通:
1.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
2.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的语言,及世间种种的音声。
3.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的能力。
4.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的事。
5.宿命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的百千万世宿命及所做之事。
6.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1],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此外,依《宗镜录》载,神通又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种[2],或从证悟中道而得,或由修禅定而得,或由咒术、业报而得,善恶优劣,层次不一,其中唯有究竟圆满的漏尽通及道通才是吾人取证的对象。
其实神通并不限于呼风唤雨的幻术,吾人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随处可见神通。比方,饥时饭饱,渴时水止;万里路程只要搭乘飞机,数小时便能抵达,可说是神足通;肉眼难见的微生物,透过显微镜便能清楚看见,就是天眼通;精通各国语言的人,与人交谈无有障碍,这就是天耳通。一切经验的累积及智慧的判断都是相似的神通。
三、神通对我们的利害得失,应如何了解
神通可以是弘教的方便,但不是万能的利器。优陀夷是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连毒龙也能降伏。一天,他喝醉了酒,睡在路旁,人事不知,佛陀见了说:“现在,他连一只青蛙也降伏不了。”
善用神通可以辅助教化,解厄纾困,譬如观世音菩萨应声化现,常常是苦难中的希望;隐峰禅师掷锡飞空,阻止两军厮杀,成为灾难的救星[3]。为了迅速弘法,神通可以收一时之效,但假借神通欺世盗名则害人害己。
反之,神通如果使用不当,容易成为危害他人的巫蛊邪术。因此,求证和运用神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要依于慈悲;第二,要住于净戒;第三,要安于忍耐;第四,要用于平常。
四、神通可以改变业力吗
依佛陀的教法,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佛法讲因果法则,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它是由身心造作,发乎于外的行为,是无法运用神通违背业果的。佛陀时代,释迦种族因为侮辱琉璃太子,而遭到灭族的噩运[4],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欲拯救释迦种族,最后被拯救的人仍然化为血水[5],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就是神通不敌业力的明证。
业力虽不受神通所抵消,并不表示定业完全不可转,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真心发露忏悔,向上向善,必能重业轻报,如同盐水注入大量的清水,便可冲淡咸味一般。
五、修行者一定要有感应吗
修行的目的在于达到身心自在解脱,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感应,譬如看见佛菩萨现身、放光,或自身种种变化等,虽然有时候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有时也可能是自然现象的变化,或其他原因,却无关于解脱。
其实生活中每天都有感应,如:叩钟必有回响,敲鼓即得音声,天上皎月水中映现,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异相感应无非是有为诸法的变现,如同空华水月,正信佛弟子应以平常心视之,感应只是启发信心,不应耽著留恋,妄执为所缘。
六、天灾人祸是由神所主宰的吗
古时候,人类对自然现象不明白,以为下雨是龙神主宰,刮风是风神来临,闪电是雷神发怒,祝融禳灾则是火神撩拨。这些神话附会之说,到了科技发达的今日,都得到了明确的常识。尤其以佛教观点而言,人心主宰行为业力,由业力形成因果轮回,而宇宙世间原本就是由许多不同的业力所牵引而成,因共业而感得天灾人祸,遂知祸福吉凶全由自己主宰,非神明可以控制。
七、佛教对婴灵的看法
佛教认为当吾人对生命有不当处理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忏悔。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自我承担,自我化解所造之业?除了在佛前诵经,为不幸的生命祈福,为自己忏悔以外,更要积极作福行善、进德修业、贡献社会,以此功德回施一切同遭此苦者,必然感召好的果报,不必寄望别人为我们消灾免难。
【注解】
[1]即见惑与思惑。见惑是属于知识的错误见解,思惑是情意上的贪染执著。
[2]《宗镜录》卷十五载,通力为五种通:(一)道通,悟中道之理后,以无心应物,而变现万有的通力;(二)神通,依禅定静心,观察思维而知宿命等的通力;(三)依通,依药、护符或咒等而得的通力;(四)报通,依业之果报而得的通力;(五)妖通,妖怪所具的通力。
[3]唐代元和年间(806—820),隐峰禅师欲登五台山,途中遇官军与贼兵交战,师为除彼等之苦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兵见之,战意顿息。
[4]波斯匿王受迦毗罗卫国释种的欺骗,迎娶摩诃男家中婢女所生的女儿末利为第一夫人,生子琉璃。琉璃太子年至八岁,奉父命至迦毗罗城摩诃男之舍学射术,当时城中诸释种新起一座讲堂,欲请如来及比丘僧于中供养。是时,琉璃太子率五百童子至彼讲堂,升于师子座,诸释种见之,怒斥为“婢子”而逐出门外,太子深恨之,誓灭释种。父王死后,自即王位,进兵迦毗罗城,杀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血流成河。王又捕五百端正释女侮弄之,释女等峻拒之,王瞋恚,尽取其手足着深坑中。
[5]琉璃太子誓灭释迦族,目犍连尊者不忍其族灭,便运用神通,把释迦族五百人放至钵中,腾空飞走,迨掀钵一看,钵中的人皆化为血水,才了解佛陀所言:神通究竟敌不过灭族的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