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艺成熟的造纸术发明之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书籍的需要量也逐渐增加。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印刷术包括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二者向外传播的时间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对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在590—640年,即隋朝至唐初。开皇十三年(593)12月,隋文帝杨坚下令崇佛,“废像遗经,悉令雕撰”[11],留下了雕版印刷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印品。猜测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雕版印刷主要应用于刊印佛经、历书等需要多次重复印刷的书籍。现存世界上有确定年代的最早的印刷品是日本神护景云四年(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日本皇室雕印的《陀罗尼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曾长期被认为是中国本土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最早印刷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英国人斯坦因第一次来到敦煌即将其掠去,至今保存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img alt="" src="../Images/image556-1.jpg" /]
图19.2《金刚经》书影
结束五代十国割据而建立的北宋(960—1126),是统一全国的新兴王朝,南北经济和科学文化此时又汇合在一起,获得一体化的发展。印刷术在前朝的基础上此时进入黄金时期,印本书已居于主导地位,木版印刷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宋初依然延续唐朝雕版印刷所印刷的内容,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书文化类籍的需求增大,印刷品内容扩及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甚至应用于经济领域,如纸币的发行。[12]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的生产与传播,为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雕版印刷虽较人工书写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技术难以掌握不便于普及,书籍的生产耗时耗力,不便管理。1041—1048年,毕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用胶泥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一书中,对毕昇的发明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毕昇发明活字时,沈括只是十几岁的小孩,但其真实可靠性犹如亲眼所见一般,后人未曾有过异议。沈括记载的印刷顺序大致如下:先用胶泥刻字,用火烧硬后变成活字,活字排满版后用火烘热,使松香和蜡熔化,铁板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板上,即可上墨印刷。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板印刷,一板布字,缩短时间,效率提高很多。[13]
[img alt="" src="../Images/image557-1.jpg" /]
图19.3 活字版模型
明人胡应麟(1551—1602)在《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中说“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简明而准确地概括了中国木版印刷前600年发展史。[14]
印刷术的传播分为3个方向——东传、南进、西渐。
印刷术的东传主要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这些地区与中国距离相近,成为中国印刷术的第一受益地区。
朝鲜半岛的印刷术是从高丽开始传播开来的。高丽成宗于989年向宋太宗表达想在高丽刻印藏经的愿望,请赠宋刊藏经1套。[15]989年和991年,宋太宗应高丽的请求,将2套佛经《开宝藏》赠送给高丽。993年,宋太宗派掌管图书出版的官员秘书丞、直史陈靖和秘书丞刘式前往高丽,中国刻字工匠有可能也在此时进入了朝鲜半岛。后来,高丽又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术,培养了朝鲜第一批印刷工匠。此外,高丽还大量雕印儒家经典、文史、医学和科技著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朝赠书高丽,其中包括北宋国子监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赐高丽使节韩祚《圣惠方》、《阴阳二宅书》、《大藏经》等。
11世纪时,朝鲜不仅能刻印工程浩大的《大藏经》,而且还能刻印多种儒家经典和医书,这些印书的模本都是中国运去的。11—13世纪木版印刷在朝鲜半岛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上有许多中日交往的事实。根据史书记载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传入了日本。645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随后开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全面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先进技术,雕版印刷术也随之传到了日本。佛教是中日雕版印刷术传播的重要媒介。日本国民信佛,访唐的佛教使者在中国看到印本佛经,带回后觉得是个新鲜事物,并且印本比手抄方便又准确,因此引进雕版印刷。[16]宋朝,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来往频繁,当时有一批专门从事对日贸易的商人,在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传到日本。随着两国海上贸易的繁荣,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不断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在造纸、印刷技术方面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宋朝是中国印刷术大规模传入日本并广泛开始得到应用的时期。北宋初年,由政府主持刊刻第一部佛经总集《开宝藏》,此后不久,宋太宗将该佛经1部赐予日本僧人,由日本僧人带回日本。这部佛经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印刷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日本虽然是发展雕版印刷较早的国家,但镰仓时代后日本统治实权旁落,与中国交流减少,使用活字印刷比较晚。直到1590年,意大利耶稣会教士范礼安从澳门到日本传教,把西洋印刷工和西文活字印刷设备带到长崎。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范礼安在日本刊印了一些西文和日文书籍,但由于日本政府禁教,没有对日本产生多少影响。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战争侵略朝鲜,被中朝联军击败。日军在朝鲜看到工匠用活字印刷书籍,遂将书籍和数以万计的铜活字,连同铸字工匠一同掠回了日本。当时的后阳成天皇(1586—1610)喜好文学,1593年,在他的命令下,刊印出了铜活字本《古文孝经》1卷,这是日本活字印刷的第一书。
南宋与高丽的海上贸易很频繁,宋朝商人向高丽运去各种货物,其中包括大量的印本书籍,很可能就包含了活字印本。南宋灭亡前后,大批宋人渡海到高丽避难谋生,其中有各种手艺人,包括江浙—带的印刷工匠。[17]他们把中国内地的活字印刷术传到高丽。高丽人民在接受活字印刷术后,很快对制字材料做了革新,创造出铜活字、铁活字、木活字、陶活字、飘活字等。朝鲜的这一活字印刷术首先传回中国、后又传到日本,成为中朝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元朝中国和高丽的关系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元世祖依靠武力,使高丽沦为了属国,推行元朝的货币和经济政策。这样,印钞的铜版与铜活字的组合印刷技术就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在宋元时期与中国在印刷和书籍交流方面来往频繁,中国的印刷技术也始终不断地流入朝鲜半岛。
印刷术的南进主要在中国南部的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国家。
越南与中国接壤,自古以来两国就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印刷术却在13世纪才从中国引入。在这以前,中国出版的佛经和历书等,早就在唐朝传入了越南。宋朝以后中国印刷术获得大的发展,各种书籍更是汹涌进入越南。早在前黎朝时期(980—1009),黎龙铤就向宋真宗求得《大藏经》和《九经》。李朝太祖又向宋真宗求得《大藏经》及《造藏经》。后来,李乾德又向宋神宗请求《释藏》,神宗命人印造并送予。[18]宋以后,中国印本书也不断传入。1075年起,越南开始推行科举制度,对书籍读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样,就促进了越南本土印刷术的发展。从文献记载来看,陈朝(1225—1400)初期,曾使用木版印刷户籍文书,印刷书籍也在这期间。[19]
从1593年到1608年,菲律宾的印刷业一直由华人垄断,他们既经营印刷厂,又经营书店,形成了较有实力的出版集团。龚容兄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在马尼拉商业区开设的萨格莱书铺,是当地最大的书店,既出版木刻本,又出版铜活字本。龚容兄弟明朝末年来自中国福建,福建从宋朝以来,历代都是印刷品的故乡。在华人的传授下,1608—1610年以后,才有菲律宾当地人参与印刷工作。[20]
泰国是东南亚国家中凭借中国传统技术发展印刷术的另一个国家。泰大城王朝(1350—1767)时期,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频繁派遣使节达113次,平均两年一次。
中国的印刷术向西传播主要经中亚、西亚等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非洲。
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比较缓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西去的交通较为困难;二是地处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阿拉伯国家长期拒绝中国的印刷术,认为印刷用的刷帚是用猪鬃做的,用它来印刷神的名字是莫大的亵渎。[21]
在非洲,中国的印刷术首先是在埃及得到传播的。唐宋时期与埃及的海上贸易使得雕版印刷术在8—10世纪由海上经印度直接西传到埃及。[22]埃及曾发现过14世纪用木活字印刷的伊斯兰教《古兰经》。现在,已在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塔特遗址发现了上万片唐到宋初的碎瓷残片。
在13世纪以后,由于蒙古人的西征,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经陆路的西传。在伊朗、阿富汗、两河流域和中亚西南部建立的伊儿汗国(1258—1388),蒙古人将从吐鲁番和新疆各地回鹘人那里学到的印刷术带到这里,印制纸钞。从此雕版印刷术在阿拉伯各地传播开来。波斯人起初是印刷一些娱乐用的纸牌,该风气也波及阿拉伯其他地区。12—13世纪,中国西部地区的西夏和回鹘在中原地区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相继使用活字印刷,并将泥活字印刷改进为木活字印刷,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西传做出了贡献。维吾尔族人民根据自己文字拼音特点,制成了世界上拼音文字中最早的活字。之后,活字印刷术从新疆传到高加索,再传到小亚细亚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随着蒙古人的西侵和十字军的东征,中国与欧洲有了一个正面接触的时期,中国的印刷术也在这时开始传入欧洲。欧洲雕版印刷兴起后,意大利和德国是欧洲最先出现早期印刷品的国家,威尼斯在15世纪下半叶成了欧洲印刷业的中心。
由于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区广泛使用纸钞,因而,作为纸钞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也顺着丝绸之路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随后又进入了欧洲。除纸钞之外,宗教画和纸牌促成了欧洲人接受印刷技术。纸牌虽小,却综合了手绘、木版印刷等各种方法,成了欧洲人学习、掌握雕版印刷术最直接的途径。有意思的是,由于外国纸牌被大量倾销到意大利各地,威尼斯政府不得不在1441年颁布一条法令,禁止威尼斯以外地区的印刷品输入本城。[23]
元朝时,欧洲人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学会了使用木活字。由于欧洲人使用的拉丁字母结构简单,且只有26个字母,比汉字更适合活字印刷。但拉丁字母字形圆润,刻字时不易下刀,因而欧洲人研究改进活字印刷工艺的动力更为强劲。1450年,德意志人古滕堡在美因茨城的工厂中发明了哥特体拉丁文金属活字印刷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欧洲人的字形问题。1462年,美因茨发生动乱,工厂在战火中被毁,印刷工流落到德意志各地,将古滕堡改进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散播到欧洲各地。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科学的突飞猛进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高度评价中国印刷术的巨大科学价值:“印刷术虽然没有立即带来科学革命……但它必然导致这场革命。反过来看,如果没有印刷术,这场科学革命也许是不可能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