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卷(1 / 1)

唐朝取士,不只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的推荐。应试举子将自己平日的文章诗赋抄写装裱成卷轴,在考试以前呈送当时社会的显贵名流,请他们向主考官推荐,以便增加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称为“行卷”。

行卷有利有弊。行卷曾使一批无权无势、饱读诗书、具有才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缺陷,也促使考生在平日就注意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参加科举考试时,曾向国子监行卷,献《阿房宫赋》,受到吴武陵的赞赏。吴武陵要求主考官崔郾录取杜牧为状元,但谁知状元名额早许他人,第二、三、四名也均已有人选,最后崔郾答应录杜牧为第五名。后来有大臣说杜牧“不拘细行”,企图加以阻止,但崔郾说:“已经答应太学博士吴武陵了,就算杜牧是屠沽(宰牲和卖酒,泛指职业身份低微的人),也不能改了。”[15]试想,如果没有吴武陵的一再力荐,杜牧纵有名满天下的《阿房宫赋》,也可能名落孙山。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人朱庆馀的《闺意》被广为传颂,后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首闺阁诗,描写的是新婚燕尔的夫妻之间的对话。其实这是举子朱庆余宝历二年(826)应进士科时,向诗名满天下的水部员外郎张籍行卷,请求推荐,但不知自己的诗文能否被欣赏,心怀忐忑,故借新妇的口吻探问张籍。张籍回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馀》)对朱庆余的才华大加赞赏。果然,经过张籍的推荐,朱庆余诗名日隆,当年一举及第。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科考试,陆贽担任主考官,选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庚承宣、欧阳詹等23人同登进士第,得人才之盛,被当时人称为“龙虎榜”。

但是,这种行卷的社会风气,也有极坏的方面,行卷弄虚作假,有人剽窃他人诗作。据《唐摭言》记载,唐才子杨衡初隐庐山,有人剽窃他的文章行卷而及第。杨衡及第后见到剽窃者,颇愤怒既而问曰:“‘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剽窃者答道∶“此句知兄最惜,不敢辄偷。”杨衡笑曰∶“犹可恕。”[16]也有人卑躬屈膝结交权贵,“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从而得以及第。贵者托以势,富者托以财,亲故者托以情,只可怜贫寒苦学之士纵有满腹才华,却行卷无门,“褰驴放饱骑将出,秋卷装成寄与谁?”(张籍《赠贾岛》)无人赏识。唐宪宗元和年间,考场内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欲入举场,先问苏张,苏张尤可,三杨杀我。”[17]苏张和三杨代指当时五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们推荐的考生,必定百荐百中,金榜题名,而贫寒子弟请托无门,多名落孙山。风气之坏,可见一斑。

行卷风气,由唐一直延至五代而不衰。到了北宋,科举考试实行糊名、誊卷、锁院的制度,行卷之风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