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边疆藩镇(1 / 1)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大致是比较和谐的,即使战争偶尔发生也不会对双方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安史之乱时,唐朝政府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管与外族的事情。例如,安史之乱发生时,吐蕃就曾趁机进扰,“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虏掠杀伤,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21]。再如广德元年,吐蕃占领秦、成、阶三州后又向内地深入,最终攻陷了都城长安。唐朝政府为了边界安稳,在唐高宗、武后时期就设置了大批的边防戍军,到了710—711年,朝廷在边镇任命节度使更是成为了定制。

从经济上来看,这些地方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这里藩镇就不能像河朔、中原地区的那样可以自给自足。一方面收入不足,另一方面维持稳定军饷又耗费巨大,只能是依靠中央财政,但是唐朝政府后期财政也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藩镇需求,某些军镇的将领就开始横征暴敛,但这样必然会引起边军的动乱。这往往是导致西北藩镇骚乱的重要原因。

军事上,由于摩擦不断,这些地方的藩镇都拥有较强的武力,加之设立很早,军事设施完备,动乱起来就自然更加骇人。

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些藩镇与河朔地区的藩镇割据混为一类,因为这些骚乱并没能对唐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并且他们还是防止少数民族进犯的主要力量。供馈不足与藩帅苛刻是边疆藩镇的共同特点,由此而引发的兵乱也是其他藩镇动乱的主要内容。可见,边疆型藩镇只是唐廷的一种不稳定因素,总体上还是朝廷的重要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