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藩镇来源之安史旧部(1 / 1)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的自缢和其党羽的纷纷投降标志着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自此结束,唐王朝也因此有了一丝喘息之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可以重新振作强盛起来,收纳叛军首领使其成为节度使为唐朝埋下了不可消除的祸端。

唐朝政府留下叛军首领并封其为节度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唐朝虽然表面上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却并没有彻底消灭其势力的办法,只能以赏功为名授其节度使称号,以求暂时的安稳。其二,唐朝政府派出平叛的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及其子仆固玚存有私心,妄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加之其与唐朝之间存在嫌隙,于是向朝廷上书请求让这些降将就地担任节度使。

安史降将任节度使及其占据地方大致如下:魏博(以今河北大名为中心)镇。广德元年(763)田承嗣占据贝、博、魏、卫、相、磁、洺7州,范围大致在今河北南部,山东西南称魏博节度使,拥兵10万之数。卢龙(又名幽州,以今北京为中心)镇。广德元年李怀仙据幽、蓟、营、涿、平、檀、妫、瀛、莫九州,范围大致于今河北北部(今北京、天津、辽宁西部),称幽州卢龙节度使,有兵5万。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以今河北正定为中心)镇。宝应元年李宝臣据恒、定、易、赵、深、冀、沧七州,范围大致在河北中部,称成德节度使,有众5万。相卫(今河南安阳)镇。广德元年薛嵩据相、卫、洺、邢四州,大致在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等地。相卫镇也是兵精粮足,但其后为田承嗣所并。故除相卫镇外的三镇通常被人们称为“河朔三镇”亦或称“河北三镇”。河朔三镇兵力强盛,自不愿真心臣服,故其常与朝廷为敌,战乱不断。这种藩镇也因此被称为叛镇或割据型藩镇,对唐朝后期政局影响最大的,也正是这一地区的割据型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