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开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的统一,但统一的王朝也更需要运河来构建交通网络,尤其是漕运体系。隋朝对运河的开凿,也可以看作是在经过数百年战乱之后,对国内不同区域经济整合趋势的回应。一般来说,提起隋朝的运河,不可避免地要使人联想到隋炀帝,开凿运河也使得隋朝灭亡。不过,隋炀帝开凿运河,却是继承了隋文帝的遗志,父子二人对运河开凿的努力,可谓是一致的。
隋炀帝在位15年,他在大业前期,颇有大展宏图之意,在职官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并废除地方总管,改州为郡,率先实行了进士科考试等,但他留给后人最为著名的遗产,就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经济开发很早已经开始,秦国开凿郑国渠,灌田4万顷,汉代开白渠,又灌田4500余顷,史称“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17]。但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后的300余年间,关中已成为胡羌杂居之地,长期失修的灌溉系统仍难以迅速恢复,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作为首都所在地的关中,必须依赖关东地区的漕运。隋文帝时期,为保证关中平原的漕运,隋文帝曾有开凿广通渠之举。自关东漕运至关中的漕粮,除面临三门峡的砥柱之险外,还必须处理渭水河道弯曲多沙的问题。于是在开皇四年(584),隋文帝命宇文恺开凿渭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300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18]。这条漕渠于六月动工,九月应已完工。该渠命名为广通渠,应该是因为经过华州(今陕西华县)广通仓下而得名。广通仓建于开皇三年(583),是关中的主要水运仓库,与卫州(今河南淇县)黎阳仓、洛州(今河南洛阳市)河阳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常平仓等齐名。广通渠的开凿,解决了国都长安的粮食问题,渠旁民众也从中受惠,故又称其为富民渠。
隋炀帝即位后,与开凿运河相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营建东都洛阳。其实,早在北周灭北齐之后,即曾一度以洛阳为东京。到了隋文帝统治时期,关中一遇荒年,隋文帝便宜率领大小官员就食洛阳,成为后代史书中记载的“逐粮天子”。洛阳既是后来开凿的通济渠的终点,也是山东、江淮漕粮的集中地,将洛阳作为陪都,可以在关中饥荒之时,自皇帝至官僚体系一并迁至洛阳。因此,隋炀帝在即位后第4个月,即仁寿四年(604)十一月,就下令以洛阳为东都,并在洛阳附近置洛口、回洛等仓,储积粮米,作为荒年的准备粮。可见,营造东都,无论是在经济或政治上,都有其重要意义。
炀帝开凿的运河共有4条,即通济渠、永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如前所述,这些运河并非平地新凿,其实都是在前人已开凿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邗沟在吴王夫差时最早开凿,已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其间,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通济渠下接邗沟,再过长江接江南运河;黄河以北的永济渠单独通到涿郡(今北京市)。基本上属于两个运河系统,前者连接首都与富裕的东南平原,后者则纵贯了太行山东部的山麓平原。
以关中、山东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战乱后,生产已然衰退,但江南地区却在经过东晋、南朝200多年,转变为经济繁荣的区域。时人称当时的太湖流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19]。于是,隋朝时的中国面临的任务,就是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即是如此。
(一)通济渠的开凿
通济渠是隋炀帝所开运河中,开凿时间最早的一条,在隋炀帝即位的第一年即动工开凿,当年就通航。《资治通鉴》载,大业元年(605),“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虎牢东)引河历荥泽(今河南郑州西北)入汴;又自大梁(今河南开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20]在通济渠开凿以前的汴河,由黄河流至开封以东的雍丘(今河南杞县)附近,东流至徐州,再南流与泗水同入淮河。通济渠开凿后,汴河由黄河流至雍丘一段,完全与旧日的汴河河道相同,但到达雍丘附近后,折向东南流至泗州,注入淮河,使得南北水路运输线大大缩短。在隋炀帝开凿的运河中,通济渠是最重要的一段,把黄河和淮河联系起来,该段渠道广40步,渠旁筑御道,据史书载,从东郡到江都2000余里,广种榆树柳树,绿荫相映。
通济渠在唐宋时期称为汴渠、汴河,是当时的交通命脉,在各类地理著作中基本都有记载。唐朝后期的《元和郡县图志》,宋朝的《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均在相关郡县条下提及汴河、汴渠,按照通济渠流经的顺序,参考现代地名进行排列,可观察到它的影响范围:荥阳、中牟、开封、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宿州、灵璧、泗县,至盱眙北注入淮河。
(二)邗沟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目的,是把东南富庶之区和东都洛阳连接起来,通济渠仅到达淮水,仍然没有达到当时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与淮河之间原有一条邗沟,但此时的邗沟经过屡次改道和湮塞,已经无法适应漕运的需求。隋文帝时,曾将淮水入邗沟的水口进行过一次开凿,但全线工程并未实行,因此在通济渠开凿完成之后,隋炀帝立即着手整理邗沟故道。大业元年(605),“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21]。
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绕道东北,经过射阳湖到达淮河;东汉时,又经过陈敏等人的整修,改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经津湖、白马湖,再与原来经射阳湖北上的故道相合,由末口进入淮水,距离比之前近了许多。东晋南朝时期又先后经过了数次疏浚和整修,使得邗沟南北几乎已经成为非常笔直的河道。
隋炀帝整修后的邗沟,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比吴王夫差的邗沟偏西一些,也更加笔直。邗沟又名山阳渎,计长300余里,宽40步,唐人曾记载称,“顺流自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至邵伯(今江苏扬州北)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22]。
(三)江南河
江南运河的开凿,是在大业六年(610)开始的,当年隋炀帝“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23]。据唐朝李翱等人的记载,江南运河始自润州(今镇江),再经过常州、苏州,渡过松江,至于杭州。北宋时期同样有记载,润州丹阳,常州武进、晋陵,无锡,苏州长洲、常熟、吴江,秀州,崇德等地,均为江南运河沿岸的城镇。据南宋陆游《入蜀记》载:“自京口抵钱塘,梁陈以前不通漕,至隋炀帝始凿渠八百里,皆阔十丈,夹冈如连山,盖当时所积之土。”[24]
江南运河流经的区域,正是太湖平原的富庶之地,这条运河也与之前的广通渠、通济渠、邗沟一样,都是利用或遵循旧日渠道的故迹,整修开凿的,并非隋朝始创,凭空新凿。江南地区的太湖平原,自古即湖泊纵横,水道交错,一幅平原沼泽地形,将原有的湖泊、水道沟通整理起来,以便利交通和运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句容的破冈渎,可以由建康通往太湖,再转至吴郡、会稽。隋炀帝也自然会利用原有运河系统,加深加宽,整合成为区域之间的水路要道,从而使长江、钱塘江流域联结起来。
(四)永济渠
永济渠的开凿始于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下诏,“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25]。永济渠整条运河中,较南部的一段是利用曹操开凿的白沟遗迹和故道,隋炀帝将白沟的起点由枋头改为引泌水入河,沁、淇二水原不相通,经此一役二者沟通,运河循沁水入淇水,淇水又北流经今河南内黄、山东馆陶、河南临西、清河,及山东德州各县市,在今天津市域入海,永济渠实际上就是循淇水而北。在今河南静海县独流镇,折而西北行,汇合于桑干水,再西北到达当时涿郡治所蓟县城南。
永济渠的开凿,疏浚旧道数量众多,工程浩大,丁男不足,则开始征发妇女服役,最终形成了这条后世称之为北运河的永济渠。又由于通济渠以汴水为主,永济渠以白沟、淇水为主干,唐人诗文中往往简称这两条运河为“淇、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