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报道通常要为读者提供答案,解释疑问,被看做是深度报道的一个品种。它的采写要较一般的“消息”更费心,需要进行更深入的采访,查阅大量的资料,写作上需要更严谨、更具逻辑性,否则就难以令人信服。
但是,严谨不等于要把稿件写成论文,毕竟新闻是为受众服务的,因此写作解释性报道首先要注意可读性。
解释性报道一般以专稿的形式出现,它可以根据报道的内容选定合适的体裁,尝试用新的,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表现。
那么,怎样才能把解释性报道写得更好呢?
1.学会合理地运用背景材料
解释性报道主要是用事实,也就是背景材料来解释新闻事件。因此在写作这类稿件时,通常是要“用昨天说明今天”。从这个角度而言,恰当使用、合理安排背景资料非常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研究新闻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主题需要、按材料的时间顺序或重要程度来安排稿件的结构,揭示材料与新闻事件的联系。
2.把握好客观解释与主观议论的分寸
有人认为解释性稿件中不允许有议论,有人则认为既然是解释就会有议论,议论是解释性报道的一部分。
其实新闻报道同其他事情一样,不能绝对化,即使在一般新闻中,除了新闻事实,也可以适当有一点议论,有一些背景交代。解释性稿件可以有适当的议论,但前提是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事实的综合分析和议论,达到解释的目的。这里所讲的议论一般不是记者自己的议论,而应该是通过“旁征博引”获得的比较权威的议论,特别是引用有关专家、与事件有直接关系的人的话或观点来达到。
3.既要理性又要富于情趣
解释性报道通常因逻辑性强、材料充实、有理有据让受众喜爱;但另一方面,不少解释性稿件板板正正,过于理性而缺乏情趣。事实上,解释性报道完全应当和可能被写得生动而富有情趣。从一些记者的写作经验中,可以总结出几个可以既容易达到理性又不失生动的技巧。
(1)通过精心挑选、巧妙搭配背景材料来使报道“活”起来
解释性报道可以调遣的背景材料内容广泛,有历史的、现实的,有知识的、人物的,有现场的、转述的,有生活中的,还有艺术作品中的等。写作中可以将它们巧妙搭配,使文章生气盎然。
(2)写好开篇和结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话也适用于解释性稿件的写作。与“消息”的写作不同,解释性稿件不必有一个五官齐全的导语,它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此外,一个富有哲理的结尾,也可以将报道推向**,使人回味无穷。
(3)从“人”身上下手
无论哪种类型的稿件,只要有了“人”就容易写得富有生气。这恐怕要算新闻写作“克敌制胜”的法宝了,这个法宝用在解释性稿件的写作上同样立竿见影。
4.不一定要长篇大论
解释性报道的任务虽然是要把人们的疑问解释清楚,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长篇大论。有的解释性稿件只有几段,却把事情解释得明明白白。关键部分恰到好处的解释,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尽量要把稿件写得精练些,语言简洁些。如果能在稿件中添加一些幽默的、活泼的话语,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5.以组稿的方式出现
有的解释性报道还可以组稿的形式出现,由两篇或多篇报道组成。每一篇解释一个方面或从一个角度去解释。需要注意的是,组稿的每一部分都应该是独立、完整的单篇,都要有好的开头和结尾,不能任意把一篇长稿件砍成三部分。同时每一部分都要有事实和背景,绝不可想当然地认为读者已看过或记得另一篇稿件。在提到另外一篇稿件中出现过的人物或事时,要加以说明。
编辑部在处理组稿时,可以整个组稿一天推出,也可以每天发表其中一篇,这与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不同。在解释性稿件中,每一篇稿件都必须有一个文前说明和结尾附注。文前说明,如 “关于尤科斯事件三篇组稿的第一篇。”结尾附注,如“明天的稿件是:尤科斯事件为何扑朔迷离。”
组稿可能由一人完成,也可能由几人合作完成。不管是哪种形式,最好能一次交给编辑部,以便编辑能全面衡量内容、结构和发表的形式,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刊载了前面部分,后面部分因特殊原因未写出来的尴尬局面。
解释性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日益受到受众的重视。每个希望有所作为的记者都应该学会采写解释性报道,用理性和智慧解释这个多元、多彩的世界。要写出高质量的解释性稿件,关键要提高记者和编辑的“见识”,这一点对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