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闻中的解释性报道越来越多,题材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事件新闻的范围。有些值得提起注意的、有文章可做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都成了解释性报道的对象。尽管如此,并不是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需要、都适合写成解释性报道,如那些浅显的、简单明了的,或者是读者熟悉,容易理解的新闻事件,就没有必要特意加以解释。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需要用解释性报道加以反映的事件,主要是重大而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有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某些科技成果,或者看上去不十分重要,但受众却表现出强烈兴趣,对其背景原因的解释便具有了价值。
与报道一般新闻相比,采写解释性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更高,需要记者善于思考,有一定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同时也要有较广泛、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事件的背景、动机、环境、趋势,对相关事件做出正确的解释。
一、对新闻事件本身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作为新闻,解释性报道同样需要清楚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为何这些新闻的基本要素,通过采访对新闻事件本身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尽管新闻事实并不一定都要在文章中出现,但了解清楚事件本身仍旧是写作的基础。
二、多追根溯源,扩大采访视野
解释性报道的侧重点在于揭示和解惑,回答“为什么”和“如何”。有的报道还需要对事件作出评估,预测它的影响。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中有意识地多问为什么,更多地追根溯源,把采访视野扩大到过去和未来,努力开拓思路,留意事件相关讯息。
三、多请教专家、行家,或对做出正确解释有帮助的人
要对某一事件做出恰当的解释,必须对与该事件相关的问题有准确、透彻的了解。由于解释性报道涉及的议题往往比较复杂,面也比较宽,需要许多专门的知识。因此在采访中记者应多请教专家、行家,或对做出正确解释有帮助的人,否则容易出现偏差,或者把次要问题看过了头,或者没有看出问题的重要性。例如,上面提到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宣布民族院主席、联盟院主席和联盟院外委会主席这3项任命时,美联社记者的解释性报道揭示了戈尔巴乔夫新职务潜在的重要性,而有的媒体却认为戈氏出任的联盟院外委会主席一职没有其他两个职务高,因而只对另两项任命作了报道。这样的偏差对读者、对媒体本身的信誉都会有所损害。在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中,这个问题尤其需要注意。
更多以事实说话,利用背景资料对事件做出解释。
背景资料除从采访获得外,还可依靠现成的资料。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资料中心,此外还可以在因特网上查寻有关信息。善于利用资料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对丰富报道内容,加快写作进程,甚至开拓思路大有裨益。
尽管现在查寻资料十分方便,但有经验的记者大多注意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把自己采访的领域、感兴趣的问题、采访中收集的素材分门别类地整理和归类,平时有心地积累和充实。
四、重视现场采访
尽管解释性报道更多地以背景材料为基点进行报道,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忽视现场采访。前面提到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一例,日本《产经新闻》记者内藤太郎在一篇发自莫斯科的解释性报道中指出,普京政府“收拾”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动机是为了“在今年年底的下院选举和明年春天的总统选举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在下期政府运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统的权力”。他通过采访了解到“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大多数国民认为是‘趁着苏联解体的混乱攫取了国家财产的盗贼’”。由此内藤太郎认为,“逮捕遭到国民厌弃的霍多尔科夫斯基等实业家,将能够迅速得到国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