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生终点引人关注(1 / 1)

一、讣闻不是可有可无的

人总是要走向自己的终点——死亡。但是,死亡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是有差别的。讣闻是关于人的死亡的新闻,就是将重要人物、公众关注人物乃至普通人的死亡表述出来,给他们留下人生终点的最后记录。

然而,人生的最后记录——讣闻或悼词——他本人却无法知晓。不过,也有例外,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海明威就曾“有幸”在报纸上读到了自己的讣闻。1897年,美联社错发了马克·吐温去世的消息;1953年,世界各地的大报报道海明威在非洲死于飞机失事。对自己“去世”的消息,马克·吐温不无幽默地从伦敦给美联社发电报,一本正经地说“有关我死的报道过于夸张了”。

也许正是这种无法知道自己“后事”的好奇心,使得世人对他人的“后事”更有兴趣。况且,并不是人人都能像马克·吐温那样洒脱。再者,尽管编辑部对处理讣闻司空见惯,但对死者家庭来说却是头等大事,因此,讣闻报道非常重要。如果说所有报道都需要敏感和人道的话,讣闻则需要更多,因为讣闻比其他种类的新闻更能给媒体带来朋友或制造敌人。由于上述的重要性,在西方,有的报纸常常派有经验的记者去采写重要人物的讣闻。《纽约时报》等大报还有专门写讣闻的记者。

二、悼亡报道

有关“后事”的悼亡报道类型很多,包括讣闻、唁电,对追悼会、葬礼等的采访与写作。

讣闻,也称讣告,是关于某人死亡的公告。作为新闻报道的讣闻,在功能、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与一般的讣告有明显不同。

一般的讣告由死者的家属或其任职的单位发出,目的是向亲友通报死亡讯息,内容、格式有一定之规,只要说明死者姓名、年龄、死亡日期、殡仪事宜即可,有的讣告也刊登在报纸上,但若登在广告版上,通常是要收费的。

而作为新闻的讣闻,是关于某人死亡的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类型。它由记者采写,单独发稿,不仅仅要报告某人死亡,而且要回顾死者生平,对其一生作出评说,内容丰富,形式也灵活多样,可长可短,可写成消息,也可写成通讯或特稿。

《纽约时报》副总编阿瑟·高宝说:“一则讣闻是一个人一生的概括,是他一生纪录的最后叙述。所以,必须遵循公正,平衡,准确,言之有据的原则。我们把讣闻看做简明的个人传记、对此人和他一生的解释:他的一生意味着什么?他在公众中的形象是什么?他在所有这些方面有什么创造?我们努力把他放在历史的环境中,放在他自己的领域里,看他对于那个领域里的人们意味着什么……”这段话说明,讣闻具有明确的报道思想。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老病死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媒体发谁的讣闻,不发谁的,必然要有所选择,其依据仍然离不开新闻价值的判断。显而易见,国际新闻中讣闻的报道对象一定是“世界级”的,在全球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人物,如各国政要、文化名人、体育明星、著名科学家等,这体现了新闻价值判断中的显著性。

普通人也可能成为讣闻的报道对象,但他或她必然有不同寻常之处,或这一死亡事件有一定的新奇性,如世界上最长寿的法国老妪去世的消息,就被各家媒体广泛刊载。

2003年7月,伊朗一对连体姐妹因分离手术失败而去世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的版面。

【法新社新加坡7月8日电】据新加坡莱佛士医院今天说,相连达29年之久的伊朗连体姐妹拉丹和拉莱在一次历史性的分离手术中死去。医院发表声明说,“医院遗憾地宣布拉丹和拉莱在分离手术中双双去世,尽管医疗小组尽了最大努力,但拉丹和拉莱还是分别于当地时间下午2点半和4点左右离开人间”。

这对连体姐妹是因在分离大脑手术中失血过多而丧生的。医院说,医生们为稳定她们的状况的努力“失败了,因为她们的状况在持续恶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护士说:“楼上每个人都在哭,她俩在这里已7个月了,我们像一家人一样。”

就在拉丹去世不久,伊朗政府发言人对本社记者说,伊朗政府对此“深感悲伤”。伊朗政府今天较早前宣布,将为连体姐妹支付在新加坡莱佛士医院做分体手术的费用。整个手术费用预估不会超过30万美元。

1979年9月4日,美联社发了这样一则讣闻。

【美联社1979年东京9月4日电】今天,11岁的雌性大熊猫兰兰死了,日本为此而表示伤痛。经过X光检查和解剖分析兰兰已怀了孕,这更让人们伤心。

东京上野动物园里人潮涌动,唁电、鲜花和礼物纷纷而来。兰兰和伙伴康康住在上野动物园的一个特意配置了能够调节气候的笼子里。

为兰兰举行的追悼仪式定于9月20日。动物园的负责人说,兰兰将会被制作成标本放在动物园里展出。

解剖了兰兰的尸体后,在它腹内发现一个长10.5厘米,重42.6克的胚胎。动物园的负责人说,虽然分不出雄雌,但胚胎的尾巴长3.6厘米,爪子上已长出了指甲。

他们说,这可能是它今年春天同康康**的结果,如没这意外,应该是下个月就可能生下。

美联社为一只动物发讣闻,这当然可以看成特例。但大熊猫是珍稀动物,且它又非常受民众喜爱,从新闻价值上来看具有了新奇性,就有报道的价值。

三、讣闻的价值

(一)讣闻的人文价值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袭击发生后第4天起,《纽约时报》即推出了名为《悲恸的群像》的讣闻专题来纪念遇难者。为此,该报前后出动了100多名记者和编辑,通过电话采访、面谈等方式采访遇难者的亲友,总计写成了2100多篇关于事件遇难者的讣闻报道,内容涉及遇难者对家庭的贡献,工作之外的才华,个人兴趣和爱好,敬业精神,慷慨、幽默和仁慈的个性以及良好的身体状况等。这一系列的报道持续刊载到当年11月30日。一周年后,仍有零星的遇难者讣闻出现在版面上。

《悲恸的群像》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反响。[1]在袭击中逝去的人们,不管他们是知名企业的CEO,还是默默无闻的餐厅服务员,读者都能从阅读他们的故事中重建对生活的热情,凝聚起公共意识。

《悲恸的群像》后来获得2002年普利策奖。这组报道,显示了优秀讣闻如何引发人们对亡者的怀念,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平复人们心灵的创伤,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以及体现社会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

(二)吸引读者的讣闻

讣闻不仅对读者有价值,对媒体自身也很有价值。

首先,讣闻触及人类精神中悲痛的一面。除极少数例外,讣闻的字里行间透出的哀思,总能打动读者,吸引他们读下去。这就是阅读讣闻的读者为何数量较多的原因。

其次,讣闻对死者的追思、缅怀,不仅可以慰藉生者,给社会增添温情,而且会使读者感到媒体“人情味”的一面,无形中拉近了媒体与读者间的距离,树立了媒体自己的形象。1985年,日本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坠毁,520人遇难。日本《读卖新闻》用两个整版刊登了遇难者的头像,这一做法,博得了读者的好感。

[1] 胡亚平、龙潭:《〈纽约时报〉9·11事件“讣闻报道”及其启示》,载《新闻记者》,2004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