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效的魅力(1 / 1)

一、争夺总编辑眼球的“武器”

时效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极其关键的。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时效竞赛,每分每秒都充满着战争的气味。

时效快的新闻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将瞬间变为永恒,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编辑、记者的职业受人尊敬原因正在这里。他们用真实、客观和快速的描述,使重大突发事件爆发的瞬间成为永恒。而要使这一瞬间能在自己的手中定格,新闻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突然发生的事件采集和编发出去——第一条消息往往能体现永恒的特殊分量和价值。因此,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新闻竞争的永恒主题。

竞争的目标是为了领先。在第一步领先,无疑为后续报道的步步领先奠定基础。无论重大新闻事件在任何地方爆发,能获取第一手信息的媒体毕竟少之又少。对绝大多数因财务负担、人员短缺或其他原因无法接近事发地的媒体来说,发布“第一条”新闻的媒体往往成为他们获取后续信息的首选对象。这正是世界上所有大的媒体,尤其是大通讯社,总是为抢先哪怕几秒钟,而精心准备、周密布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动力所在。

受众获得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欲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跟上事件的发展进程。第二,尽快积累信息,以对事件做出判断。因此,对第一个通知他们重大消息的媒体或新闻人,受众有更高的“品牌认知”。肯尼迪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遇刺时,时为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达拉斯办事处记者的丹·拉瑟是最早赶到现场追踪事件的电视记者(之一),频频出镜使其立即拥有了全美知名度,就是典型的例子。

新闻机构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要考虑缩短受众获得新闻的时间,为了满足他们尽早获得资讯的欲望,需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如减少发稿环节、进行现场直播等。

二、机会只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一)决战岂止在战场

首发,往往成为媒体总体能力的体现。某个重要突发事件广为人知后,虽然公众不会去回想最先公布消息的媒体是哪一家,但是在媒体行业内部,人们都会对首发新闻的媒体十分尊敬。

有人说,区区几秒钟算不了什么。

这是对新闻机构运作和新闻传播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刻。新闻界习惯把“首发”量的多少当作衡量媒体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自有其道理。因为“首发”不仅预示媒体在该事件后续报道中抢占了先机,更重要的是“首发”量的多少能够反映媒体资源多寡、消息网深广程度、技术手段、备战能力与应急水平、整体经营思路、运作能力,乃至声誉。

举例来说,中国发生突发重大事件时,新华社较事发地或邻近事发地的地方媒体接到消息更快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有关部门决定先行将一手讯息上报,等待上级指导意见的行政惯例有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通讯社,如美联社,有时候比事发地所在国的政府更早获悉某些恐怖袭击的消息,除了它们自己拥有获得信息的广泛渠道,恐怖组织为扩大其活动效应,拟定攻击方案时就已经做好向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重量级媒体报料也有很大关系。

“决战岂止在战场”,战场上如是,新闻竞赛中亦如此。有不少时候,能否抢发新闻,除了媒体本身能力,历史纠葛、政治形势、国际关系,常常也会对媒体抢发新闻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卡特政府执政、中美合作的黄金时期,时任新华社驻华盛顿首席记者的彭迪发现[1],他在白宫采访的待遇简直与亲政府的美国记者等同:随时可与白宫新闻官接触、交谈和进餐,随总统专机出访,参观美国的军事基地,甚至有美国军火商找上门来,希望通过他向中国推销美国武器。

(二)让系统高效运转起来

由此可见,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要做到“首发”是相当困难的,有时需要点运气。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合理调配人力、靠前组织指挥、确保技术支持,那么就有可能走好后续报道的许多个“第一步”。

重大新闻事件爆发时,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单位时间爆发出来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最重要的信息往往在瞬间传递,同时可能在瞬间消失或成为过去。这种落差极大的变化,要求新闻记者以最快的速度,抓住事物瞬间变化的短暂“定格状态”,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紧接着又迅速地去抓住另一瞬间的短暂“定格状态”。

在此种紧张的情形下,新闻的时效取决于媒体分流和处理巨大信息量的效率。一家新闻机构分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越强,其采集和编发的信息就越多。组织和指挥这类报道的步骤大体可概括为:统一组织、集中指挥、高效运转。

1.统一组织

媒体的报道通常是有比较详细的分工的。首先,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组织必须统一,即形成一个分支简洁、职能不交叉的“战时”报道机构,进行报道的指挥和稿件的快速处理。以新华社为例,在遇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时一般都组建临时的报道中心,下设记者联络组、中文稿件组、外文稿件组、资料背景稿件组、图表新闻组、图片新闻组和技术保障组等,其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次,新闻机构应尽快向发生事件的地区派出记者或者记者组。

对具有一定可预见性的重大突发事件,如台风、洪灾、某些政变或战争等,要出色地组织报道,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可能爆发的事件的预测。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组织工作。这类事件往往要求赶赴事件发生地的记者必须提前到位,因为一旦事件发生,事发国家或有可能拒绝外国记者入境,或因交通中断等不可抗力使记者无法接近核心事发区域。最少,当竞争对手早已就位而你还在途中时,是无法赢得新闻竞赛第一仗的。1999年,新华社在北约空袭南斯拉夫之前,及时向科索沃和贝尔格莱德派出了记者,为空袭后报道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也有几次因为准备不足而误了时机,给报道带来了困难。

要对预测性的事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有时非常困难。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当时国内的军事和国际问题专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判断。一种意见认为战争在一到两天内将爆发;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等国不一定马上动手。如果新闻机构决定为报道这场战争不惜代价,局势却照第二种看法发展,旷日持久下来花费不菲。如果新闻机构采用第二种预测,暂缓部署,局势却偏偏按第一种预测直转急下,其很可能失掉参与新闻角逐的先机。新华社采用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将前方指挥部设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开罗新华社中东总分社,而在巴格达,事先招募、培训好本地阿文报道员。战争发生时,这些谙熟当地情况的本地员工派上了大用场。

2.集中指挥

专门报道机构的组建为集中指挥创造了基本条件。但是,集中指挥要发挥好作用,还应该具备下述条件。

第一,选定称职的中心负责人。报道中心的负责人一般应由编辑部门的主任或副主任担任,而最佳的搭配是有熟悉情况的负责人参加。这些负责人应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经验,同时被赋予调配人力的权力。

第二,保证同现场记者联络的畅通。现场记者的采写活动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中心。其他方面的报道只有在现场消息的基础上才能放出光彩。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心要设记者联络组,以协助中心负责人指挥现场记者,通报有关情况和对采访提出要求等。

第三,及时对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直接影响到对报道的组织和指挥,因此要召集参加报道的编辑、研究人员和其他专家在一起讨论事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时作出判断和确定报道的规模和方针。

3.高效运转

有了前述两个方面的保证,就可以实现报道机构的高效运转。高效运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001年10月23日,新华社记者在胡加尔巴霍金搭起的临时帐篷里发送新闻(新华社稿阿布杜勒摄)

第一,信息搜集的准确、快速。这主要是指现场记者要及时采访到有重要进展的消息并迅速发回编辑部。事发周围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常驻记者也要及时发回有关消息。

第二,以最快的速度编发稿件。编辑和发出稿件是高效运转的第二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运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某一媒体,特别是通讯社的发稿时效,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整体起着关键的作用。一般而言,在世界大通讯社和知名媒体的具体操作中,都是由经验丰富的编辑直接编辑和签发重要的稿件,以保证发稿的时效。快讯的特殊作用也主要在这个环节上得以体现。

第三,通信联络畅通。通信联络的畅通包括拥有替代系统和迅速排除系统故障的能力,这是高效运转的保证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高效运转也是不可能的。在近些年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海事卫星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但是,这一般只能解决现场记者同编辑部的发稿和联络,而向广大用户供稿仍必须依靠常规的发稿网络,因此保证发稿网络的各个环节运转正常是组织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必须重点注意的工作之一。

[1] 刘洪潮主编:《怎样做驻外记者》,11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