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8月1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日报》1943年7月1日。
《中国国籍法草案》,《东方杂志》第6卷第2号,1909年2月。
中国国民党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42年版。
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部编:《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及各方研讨意见》(河北党务丛刊之十五)。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四川省万县支会宣言》,《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卷第2期。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云南省分会成立宣言》,《清真铎报》1939年新1号。
《中国回教民众拥护抗战》,《大公报》1937年12月16日。
《中国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近讯》,《回教论坛》第2卷第10期。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4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伊斯兰青年会成立大会宣言》,《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卷第9期。
《中国移民概数之新调查》,《申报》1914年4月29日。
《“中国之命运”》,《中央日报》1943年2月1日。
《中华民族大同会支部成立纪事》,《申报》1912年6月9日。
《〈中华民族英雄故事集〉经已出版、风靡一时》,《侨务月报》1934年第1卷第4期。
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中华书局2008年版。
中华:《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一生:一个中国民族英雄》,《和平月刊》1939年第6期。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中央党部欢宴蒙代表》,《中央日报》1930年6月2日。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该社出版该书版本极多,根据所用版本注明,未能统一版本)。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中央命令:大总统告令》,《浙江警察杂志》1914年第11期。
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中、下),档案出版社1984、1985、1986年版。
《中央文化事业委员会表彰历代民族英雄》,《浙江教育》1937年第2卷第7期。
《中央宜确立适当之民族政策》,《世界日报》1933年10月27日。
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国旗释义》,《中国国民党周刊》第42号,1924年10月26日。
钟毓龙:《(新制)本国史教本》第1册,中华书局1914年版。
钟月秋:《高中本国史》,长沙湘芬书局1932年版。
仲实:《民族大团结》,《抗战》1938年第61号。
周彬:《十个民族英雄:八、郑和》,《进修》1939年第10期。
周佛海:《精神建设与民族复兴》,上海新生命书局1935年版。
周辑熙:《复兴民族之路》,独立出版社1943年版。
诸青来:《三民主义商榷》,正谊社1927年初版,箴文书局1930年再版。
二、参引的今人中文论著和译著
岸本美绪:《“中国”和“外国”——明清两代历史文献中涉及国家与对外关系的用语》,《覆案的历史:档案考掘与清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2013年版。
敖光旭:《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敖光旭:《1920年代国内蒙古问题之争——以中俄交涉最后阶段之论争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巴斯蒂:《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的民族国家》,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蔡乐苏、金富军:《蒋廷黻外交思想探悉》,《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曹新宇、黄兴涛:《欧洲称中国为“帝国”的早期历史考察》,《史学月刊》2015年第5期。
曹跃明、徐锦中:《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之路》,《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第11卷第2辑。
常安:《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常安:《“中华民族”入宪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中国民族报》2009年11月20日。
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版。
陈红梅:《民国时期回族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陈理、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陈先达:《静园论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先达:《漫步遐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池田诚编著:《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译校,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邸永君:《“民族”一词非舶来品》,《中国民族报》2004年2月20日。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定宜庄、欧立德:《21世纪如何书写中国历史:“新清史”研究的影响与回应》,彭卫主编:《历史学评论》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方素梅:《从〈回部公牍〉看民国前期回族人的政治参与活动》,《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方维规:《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通考》,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方维规:《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二十一世纪》2002年4月号。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费约翰著,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冯天瑜:《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傅乐成:《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王为松编:《傅斯年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甘德星:《康熙遗诏中所见大清皇帝的中国观》,汪荣祖主编:《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国立中央大学”出版中心、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强:《炎黄子孙称谓的源流与意蕴》,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高全喜:《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葛凯著,黄振萍译:《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文史哲》2004年第1期。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李文海、耿云志等:《“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关志钢:《新生活运动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5期。
郭双林、王续添编:《中国近代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韩东育:《日本拆解“宗藩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虚实进路——对〈中日修好条规〉的再认识》,《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
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郝时远:《类族辨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何志虎:《中国得名与中国观的历史嬗变》,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一词古今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黄爱平:《清代的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版。
黄克武:《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
黄敏兰:《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国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黄兴涛:《“囻”字漫说》,《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1日。
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黄兴涛:《话“支那”》,《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黄兴涛:《简述民国时期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文化史的视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黄兴涛、刘辉:《抗战前后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思想意义》,《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1期。
黄兴涛、刘正寅:《“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日报》2002年11月11日。
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
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年创刊号。
黄兴涛:《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性质论》,《北京档案史料》2004年第2期。
黄兴涛:《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人文杂志》2011年第4期。
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黄兴涛:《文化史研究的省思》,《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认同史小议》,《北京日报》2010年4月19日。
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黄兴涛:《自省与“他者”:明恩溥与清末民国的民族性改造话语》,《近代文化研究》2007年第1辑。
即实:《契丹文字字源举隅》,《民族语文》1982年第3期。
江沛:《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缠——以1930—40年代“战国策派”思潮为例》,《安徽史学》2013年第1期。
蒋红艳:《民族复兴与新中国建设学会》,《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瞿林东主编:《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柯博文著,马俊亚译:《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李华兴等著:《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济著,李光谟、李宁编:《中国民族的形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列:《民族想像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乔:《关于“炎黄子孙”这个词》,《北京观察》2010年第7期。
李文海、耿云志等:《“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李文海:《“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人民日报》1982年4月30日。
李文海主编:《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永伦:《试析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李占荣:《论“中华民族”入宪》,《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林同奇:《“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双重含义——从葛兆光的〈重建“中国”的历史论述〉谈起》,《二十一世纪》2006年4月号,总第94期。
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刘冬梅:《对民国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刘辉:《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再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刘学铫编:《中国历代边疆大事年表》,金兰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刘作忠:《中国近代国歌小史》,《寻根》2007年第4期。
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6册,“国史馆”、中正纪念堂、中正文教基金会2015年版。
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史学反思》,《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年第1期。
马戎:《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马戎主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南海:《杰出的蒙藏研究开拓者——记黄奋生教授》,http://www.xbmu.edu.cn/frontContent.action?siteId=1&article-ClassId=116&articleId=232。
欧立德:《关于“新清史”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版。
欧立德:《满文档案与“新清史”》,《故宫学术季刊》第24卷第2期,2006年。
彭刚:《历史地理解思想:对斯金纳有关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的考察》,丁耕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戚学民:《严复〈政治讲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饶怀民:《刘揆一与辛亥革命》,岳麓书社2010年版。
茹莹:《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世界民族》2001年第6期。
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台湾艺文印书馆1972年印行。
沙培德著,高波译:《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邵丹:《故土与边疆:满洲民族与国家认同里的东北》,《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
沈松侨:《振大汉之先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贺照田主编:《学术思想评论》第10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石川祯浩:《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宋君荣:《有关雍正与天主教的几封信》,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孙宏云:《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孙江:《连续性与断裂——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黄帝叙述》,王笛主编:《新社会史(3):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仕春:《绥远土默特摊差交涉:五族共和下的蒙汉族群互动(1911—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汪荣祖主编:《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国立中央大学”出版中心、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
王炳根:《吴文藻与民国时期“民族问题”论战》,《中华读书报》2013年5月1日。
王尔敏:《清季学会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柯:《“汉奸”:想象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二十一世纪》2004年6月号。
王柯:《“民族”: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总第77期。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2002年。
王铭铭:《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2000年第1期续载。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王树民:《中华名号溯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年第1期。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魏鸿鸣、张谋、马守正:《建国五十年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2期。
魏万磊:《20世纪30年代“再生派”学人的民族复兴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文明超:《中华民族建构中的政治斗争: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翁独建:《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翁贺凯:《张君劢宪政民主思想的起源——以〈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为中心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吴密:《“汉奸”考辩》,《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吴义雄:《民族主义运动与华南基督教会的本色化》,《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夏明方:《多重变奏中的灾异论与清代王朝认同——以〈大义觉迷录〉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版。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小森阳一著,陈多友译:《日本近代国语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小野寺史郎:《平衡国民性与民族性:清季民初国歌的制定及其争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小野寺史郎著,俊宇译:《国旗·国歌·国庆:近代中国的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谢贵安:《〈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徐文珊:《中华民族之研究》,三民书局、中央书局1969年版。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纪霖编:《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许纪霖:《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前三节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四节载《学海》2005年第1期。
许纪霖:《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何时形成》,《文史哲》2013年第3期。
许小青:《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的主权意识与民族国家认同》,《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杨昂:《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5期。
杨国强:《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中华书局2014年版。
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中如何演变》,《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23日。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和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杨思机:《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概念的生成与运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杨思机:《“少数民族”概念的产生与早期演变——从1905到1937年》,《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杨思机:《指称与实体: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成与演变(1905—1949)》,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杨天宏:《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关于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
杨天石:《从“排满革命”到“联满革命”》,《团结报》1988年2月9日。
杨天石、王学庄编著:《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姚大力:《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4月12日。
姚大力、孙静:《“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论清中叶前“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叶碧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史学界对日本“满蒙论”之驳斥——以〈东北史纲〉第一卷为中心的讨论》,《国史馆学术集刊》2006年第11期。
尹健次著,武尚清译:《近代日本的民族认同》,《民族译丛》(京)1994年第6期。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于逢春:《时空坐标、形成路径与奠定: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俞祖华:《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俞祖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北京日报》2013年12月9日。
臧运祜:《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扎奇斯钦:《蒙古之今昔》,“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版。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张寿安:《清儒淩廷堪(1755—1809)的正统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版。
张太原:《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自由主义者眼中的民族主义》,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章开沅:《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章清:《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赵飞飞、殷昭鲁:《民初国歌的多重符号价值——以〈五旗共和歌〉为中心的考察》,《唐都学刊》2014年第1期。
赵刚:《新清史可以无视史学规范吗?——评柯娇艳对清代皇帝中国观的新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13日。
赵海霞:《“缠回”更名“维吾尔”时间考》,《甘肃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赵永春:《试论辽人的“中国”观》,《文史哲》2010年第3期。
郑大华:《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4期。
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郑大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史学月刊》2014年第2期。
郑大华:《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郑凡等:《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学论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郑信哲、周竞红主编:《民族主义思潮与国族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钟焓:《非汉文史料中所见“中国”一名及“中国意识”辑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编:《“写历史:实践中的反思”系列会议之二:“差异与当下历史写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10月。
周淑真:《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文玖、张锦鹏:《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朱伦:《人们共同体的多样性及其认识论》,《世界民族》2000年第1期。
庄国土:《“华侨”一词名称考》,《南洋问题》1984年第1期。
庄钦永、周清海:《基督教传教士与近现代汉语新词》,新加坡青年书局2010年版。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左玉河:《立宪乎,共和乎:辛亥革命前后杨度的心路历程》,《安徽史学》2013年第4期。
三、参引的外文文献
Anthony D.Smith,National Iden-tity,London,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
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ised Edition,Verso,London/NewYork,1991.
Brendan Bradshaw and Peter Roberts(eds.),British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The Making of Britain,1533-170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Ernest Gelln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
Frank Dik?tter,The Discou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Henrieta Harrison,Inventing the Nation:China,London,Arnold,Co-published in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Henrieta Harrison,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1911-1929,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Ho,ping-ti,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Reenvision the Qing”,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7,No.1,February 1998.
James Patrick Leibold,Constructing the ZhongHua MinZu:The Frontier and National Questions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Doctoral Disserti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2.
John Fitzgerald,Awakening China:Politics,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John Livingston Nevius,China and the Chinese,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869.
Keith Robbins,Great Britain:Identities,Institutions and the Idea of Britishness,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8.
Ku Hung-Ming,Papers from A Vice-roy's Yamen,Shanghai Mercury Ltd.,1901.
Lucian W.Pye,“China:Erratic State,Frustrated Society”,Foreign Affairs,Fall,1990.
Mark C.Elliott,Emperor Qianlong:Son of Heaven,Man of the World,Longman,2009.
Prasenjit Duara,“De-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Nation”,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30,July 1993.
Raymond Williams,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Fontana,1983.
Rebecca E.Karl,Staging the World:Chinese Nationalism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
Reinhart Koselleck,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Timing History,Spacing Concepts,trans.by Todd Samuel Presner and Other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T'ang,Leang-Li,China in Revolt:How a Civilization Became a Nation,London,Noel Douglas,1927.
Xiaoyuan Liu,Frontier Passages:Eth-no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Communism,1921-194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Zhao Gang,“Reinventing China:Imperial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odren China,32.1,2006.
吉澤誠一郎 『愛国主義の創成 ナショナリズムから近代中国をみる』,岩波書店2003年版。
神田信夫 「满洲(Manju)国号考」,『清朝史論考』,山川出版社2005年版。
矢野仁一 「満蒙藏は支那本来の領土に非る論」,『外交時報』35卷1號,1922年版。
中见立夫 『「満蒙問題」の歴史的構図』,東京大学出版会2013年版。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书』明治期,第4卷,事項九「清国トノ修好条規通商章程締結ニ関スル件」,巌南堂書店196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