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守节而死忠烈千秋(1 / 1)

——北宋大将杨业

在毛泽东眼里,杨业是战斗而死的。虽说杨业不是死在兵刀相戈的战场,然而杨业却是在被俘后不肯投降,绝食而死的。在绝食中的杨业,依旧保持着那种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依旧在用生命与契丹人抗争。他仍然是个战将,不屈不挠的战将,因而,毛泽东说杨业是战死的。

【杨业小传】

杨业,北宋太原人。父亲杨信,曾任北汉麟州刺史。杨业自幼卓尔不群,爱打抱不平,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获猎物往往比常人要多。曾经对他的朋友们说:“我以后成为大将,指挥千军万马,也就像用鹰犬追赶野鸡、兔子一样。”二十岁时到刘崇手下,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善战著称。多次被提拔,官至建友军节度使,战功显赫,所到之处,无不克敌致胜,全国上下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北征太原,久闻他的大名,曾经悬赏捉拿他。不久,太原孤城危在旦夕,杨业规劝他的主人刘继元出降,以保全人民和财产。刘继元投降,皇帝派人召见杨业,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宋军回师,又任命他为郑州刺史。皇帝考虑到杨业熟知边疆之事,就又任命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皇帝把金银珠宝密封在口袋,赏赐给他。这时契丹军队进入雁门,杨业率数千骑兵从丁陉出发,经小路进至雁门北口,迂回到敌军南边,然后从背后发起攻击,契丹军队大败。因功升任云州观察使,同时兼任郑州和代州的职务。从这以后,杨业使契丹人无不闻风丧胆。许多戍守边疆的主将嫉妒,有人秘密上奏指责和攻击他。皇帝看到这些奏章后全不过问,一概封好交给杨业。

雍熙三年,宁军大举北伐,以忠武军节度使潘仁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担任他的副手。任命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监军。

几路部队连续攻克了云、应、寰、朔四州,部队进驻桑干河。

不久曹彬所部失利,各路人马班师,潘仁美等人返回代州。

没过多久,皇帝下诏把四州的老百姓迁移到内地,命令潘仁美等人率各自部队护送他们。这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领十余万人马再次攻陷寰州。杨业对潘仁美等人说:“现在辽兵非常强盛,不可同他们交战争锋。朝廷只命令我们争取数州的人民,我们只要率领部队赶到大石路,事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大部队离开代州那天,让云州的老百姓首先出城,我军进抵应州,契丹人一定来拦击,立即命令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再派身强力壮的弓箭手一千人排列在谷口,以骑兵在中路支援,这样一来,三州人民,才能保证安全,万无一失。”王侁打断了他的议论,说:“统率数万精兵却畏敌懦弱到如此地步!只管挥师奔赴雁门北川中间,击鼓进军!”刘文裕也赞成这个主张。杨业说:“不行,这是必定失败的阵势。”王侁说:“您向来号称无敌,现在见到敌人却避敌观望不前,难道是怀有异心吗?”杨业说:“我并不是贪生怕死,只是现在形势不利于我,白白地让士兵伤亡而立不了功,现在您责备我贪生怕死,我愿为诸位一马当先!”

临行时,杨业流着泪对潘仁美说道:“这次行动一定会失败。我本是太原一降将,理当受死,然而皇上没有杀我,宠信任命我为地方长官,授予我兵权。我并非是纵容敌人而不敢出击,只是想等待有利时机,立下战功以报答国家的恩遇。

眼下诸位谴责我逃避敌军兵锋,我理应首先死于敌手。”于是指着陈家谷口说:“各位在这里布置好步兵和强弩,设左右两翼以互为支援,等待我转战到此地,立即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我,不然的话,我部人马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生还啦。”

潘仁美立刻与王侁率领部下在谷口摆好了阵势。自寅时至巳时,王侁叫人登上托逻台观望,以为是契丹军队败退,想争杨业的功劳,便马上率所部兵马离开了谷口。潘仁美制止不住,就顺着灰河朝西南方向走了二十里,一会儿得知杨业兵败,立即率部队退去。杨业奋力厮杀,从中午到晚上,果然来到谷口。只见谷口没有宋军一兵一卒,即刻拍着胸口放声大哭。再次率领帐下战士奋战,身上受了几十处伤,士兵们伤亡殆尽,杨业还亲手杀死了数十百名辽兵。战马受了重伤不能前进,于是被契丹兵俘获。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了。杨业高声长叹道:“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本来想**平贼寇捍卫边疆来报答,不料却被奸臣所逼迫,以至于皇帝的军队遭受失败,还有什么脸再活下去呢?”于是绝食,三天以后死去。

皇帝得到杨业死讯,十分痛惜。不久下诏说:“手持武器来保卫江山,听到战鼓声声就会思念将帅。尽了最大力量战死于敌阵,树立的名节超越了同代。如果不加以追念和尊崇,怎么能够表彰正义和刚烈!已故云州观察使杨业忠诚坚定如金石,英勇气概**风云。自从投身军旅,立下了无数的战功。

正当率领勇猛的军队,效力于国家边陲之时,而各位主帅却破坏约期,按兵不动,见死不救。独自率领孤军奋战,坚定果断,明知必死却义无返顾。即使要求古代的人,还有谁能超过他?这次将用特殊且隆重的典礼,以表彰他的遗忠。假若英魂有灵,应当知道我深刻的敬意。可以追赠他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赏赐给他家人布帛一千匹、粟一千石。大将军潘仁美官降三级;监军王侁,除去名籍,录属金州;刘文裕除去名籍,隶属登州。”

杨业不懂诗书之学,忠正不阿,威武勇猛,足智多谋。

精通兵法,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代北一带苦于寒冷,许多人穿用毛织品,杨业只身披一层棉絮,坐在露天里处理军务,身旁也不设火取暖,他的侍者全都冻僵了倒在地上,然而杨业却安详如常,脸无寒色。为政廉明,统率部下注重施以恩惠。所以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朔州兵败之时,部下还剩一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自有父母妻儿,同我一起战死没有什么益处,你们可以赶快走,日后报效天子。”大家都感动得哭泣不肯离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敌数十人,箭用尽后战死。其余的人也都死了,没有一个人活着回来。听到这些事迹的人无不痛哭流涕。

杨业虽已死去,朝廷任命他儿子供奉官杨延朗担任崇仪副使、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一起被授予供奉官,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同时被任命为殿直。

【毛泽东评点】

杨业战死。

——毛泽东读脱脱等著《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第2-5页批语。

【鉴赏】

《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在说到杨业时写道:“会契丹十万众复陷寰州,杨业护送迁民遇之,苦战力尽,为所禽,守节而死。”毛泽东在杨业“守节而死”的天头上,批下了“杨业战死”四个字。

杨业原是北汉有名的将领,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r79年)消灭北汉时,归顺北宋,杨业在北汉时原名为刘继业,宋太宗见他解甲投诚,非常高兴,即让他取消北汉的赐姓,恢复杨姓,单名业,给予厚赏,并让他继续领兵屯守边境。杨业入宋后,成了抗辽的名将。

杨业自归附宋朝后,一直带兵驰骋在河东的抗辽战场上。

自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3月出奇兵以数百骑击溃辽10万大军后,契丹人都畏惧杨业的威名,每当同宋军作战时,只要一看到杨业的旗号,就悄然引兵退走。杨业因为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而获得了“杨无敌”的称号。

但“枪打出头鸟”,杨业的战功遭到了其他宋将的妒忌。

宋太宗在雍照三年(公元986年)派出的三路攻击辽幽州的大将,因为曹彬所率的宋军主力遭到惨败,其他两路宋军也被迫后撤。

杨业当时是潘仁美的副将,俩人统率西路宋军。

就在西路宋军后撤的途中,发生了杨业被陷害,兵败被俘身死的事件。

杨业与潘仁美奉命撤退,并把云、应、朔、寰四州吏民迁到宋境。

宋军撤退中,辽将耶律斜轸率兵追击,连败宋军于五台、飞狐等地。八月间,潘仁美、杨业撤到朔州南面的狼牙村,这时辽兵已攻陷寰州。杨业见辽兵人多势盛,认为不宜同辽兵争锋,主张绕道而行,避开正面强大之敌,于途中的石碣谷布列三千强将,再用骑兵在中路接应,以保证后退的宋军和被迁百姓能安全撤退到宋朝境内。

这个正确的建议却遭到了监军王侁、军器库使刘文裕等人的反对。他们主张不顾一切直趋雁门。

杨业认为这种冒险举动必遭失败。王侁竟指责他空有“无敌”之号,见敌不战,毁谤他另有打算,对宋朝怀有二心。王侁的无理指责和毁谤,把平日对杨业的妒忌和敌视的情绪都肆无忌惮地发泄了出来。

作为全军主帅的潘仁美,本来也是有军事常识的,理应支持杨业的方案。可是,当两种作战方案发生争执时,他却不表示意见,而实际上是支持了王侁的主张,也默认了王侁对杨业的无理毁谤。

杨业这时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若违心按潘仁美、王侁等人的主张去同兵锋正盛的契丹兵争战,不是兵败身亡,也会因兵败被追究责任而治罪;若按自己的方案去行动,违抗主帅军令的罪责也难逃,他明知这些宋将是借刀杀人,把自己逼人死路,但他不可能有别的选择。杨业作为一个从北汉归降宋朝的将领,尤其不能忍受别人说他对宋朝怀有二心这样的诽谤,于是,明知前途凶多吉少,他还是非常激动地说:

“我杨业不是怕死,只是认为时势不利,不能让士兵白白死亡而又不能立功。今天你们指责我不去死,我在你们之前先死就是了。”

杨业说完,带兵开向朔州。

在率军开拔时,杨业老泪横流。他对潘仁美说:“我此去必定失利。我杨业本是太原的降将,本来早就该处死了,但皇上不杀我,反而让我带兵。我不是故意放着敌军不去出击,而是想找战机,争取立尺寸之功以报国恩。今天诸位却指责我有意避敌,我杨业一定先死于敌人手中。”

接着,他又指着陈家谷口说:“请你们在这里布置步兵强弩,分左右两翼准备救援。等待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用步兵两面夹击相救,否则的话,就会全军覆灭。”

潘仁美当面答应了杨业的要求,在陈家谷口布下了阵,以备救援。

可是,在杨业出发仅仅四个时辰,王侁见杨业没有回来,以为杨业把契丹兵击败了,怕自己在陈家谷口争不到功劳,就不顾原约,领兵离开谷口,想去争一份功劳,潘仁美作为主帅,不仅听任王侁擅自行动,自己也跟着离开了。

当潘仁美、王侁率军离开陈家谷口二十里的时候,就听到了杨业战败的消息。但他们不仅没有回师去救援杨业,反而率军迅速退走。

杨业率部同优势的契丹兵作战,且战且退,自中午一直战斗到天黑,终于转战到陈家谷口。这时,他看到陈家谷口已经空无一人,潘仁美等人早已违约把宋军全部开走了。杨业知道摆在面前的已经是全军覆没的命运,不由得抱头痛哭。

当契丹兵又峰拥而至时,杨业看着身边仅存的一百多个宋军将兵,对他们说:“你们都各自有父母妻子,如果同我一起战死,没有益处”。他叫这些将兵各自逃生,待敌军散去,回去把这次战斗的情况向宋太宗报告,但是,由于杨业平时很爱护部下将士,能同士卒共甘苦,将士对他很有感情,他们都不愿丢下杨业逃生。

于是,杨业又率领这些残兵继续奋力抗敌,杨业在战斗中身受数十处伤,在身边的士卒几乎全部战死,还亲自杀死了许多契丹追兵,到最后,终因所骑战马受了重伤不能行动而被契丹兵所俘,部下将官和士兵全部壮烈殉难,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

杨业被俘后,不肯向契丹低头投降。他想到自己对宋朝一片忠心,却遭到奸臣陷害,以致兵败被俘,无限悲愤,决心用绝食而死表白自己的一片赤诚,这位威震敌胆的抗辽宿将,在绝食三天后,死于被押往燕京的途中。

辽代在长城古北口有个祭祀杨业的庙宇,可能古北口就是杨业殉难的地方。

杨业之死,使北宋失去了一位智勇双全、深受部下爱戴而又震威契丹的名将,他受陷害和部下一起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许多人听了都为之落泪。人们为杨业的无辜被害而惋惜与悲恨,实际上也是对潘仁美、王侁及刘文裕等人忌贤妒能、逼害忠良的恶劣行为的谴责。潘仁美、王侁等人因此分别受到降官及除名发配的处罚。这伙置民族利益和许多将士生命于不顾的妒贤忌能之辈,后来还一直受到人们的谴责。而受陷致死的杨业,却受到后人不绝于耳的赞扬。

以上是杨业牺牲的经过。

我们知道,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写的批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眉批,更多的是联系中外历史现实,再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分析、综合,然后进行评论、引伸,借以阐述自己的见解。

在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大量批语中,对历史人物研究的评价占了相当多的份量,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非常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

作为一个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几十年革命战争的领袖,毛泽东非常赏识历史上那些耿直刚正的人物。相反,对于无所作为,苟且偷安,无勇无智,品行不正的人,毛泽东都持批评态度。

所以,当毛泽东看到描写杨业“苦战力尽,为所禽,守节而死”时,批下了“杨业战死”四个字。

在毛泽东眼里,杨业是战斗而死的。虽说杨业不是死在兵刀相戈的战场,然而杨业却是在被俘后不肯投降,绝食而死的。在绝食中的杨业,依旧保持着那种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依旧在用生命与契丹人抗争。他仍然是个战将,不屈不挠的战将,因而,毛泽东说杨业是战死的。

用“战死”二字评价杨业,表现了毛泽东对杨业这样的战将的欣赏、喜爱与肯定,相信毛泽东当年读到有关杨业的这段史实时,心情一定是不平静的。